点点星光,躁动现场: Before the Flood

说到Dylan的现场专辑(尤其是生涯中后期),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会用四个字来形容——“令人迷惑”,没错,他的名曲会在现场专辑中被各种各样地“魔改”,总之,让大家完全听不出来唱得是什么才是涤纶老师的第一要务。但说实话,《Before the Flood》真的还好,如果大家不希望在享受现场感的同时还要绞尽脑汁地去想“这到底都是些什么歌”的话,这张充满名曲的现场专辑不啻为一个优选。
Bob Dylan在1970年代和新厂牌Asylum Records签约,而在不久之后他们便决定让Dylan开始一次小型巡演,并把巡演的内容制作成一张完整的现场专辑,同时和Dylan一起录制专辑《Planet Waves》的老搭档the Band也顺带着一起参与了这次演出。最终他们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1月30-31日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2月9日在西雅图的中心竞技场,2月11日在奥克兰的阿拉梅达县立竞技场,最后是2月13-14日在加州英格尔伍德的洛杉矶公会场,他们要在这几个地点分别进行演出,最终他们也当然不能把所有的演出曲目都放进专辑里,只是挑了在加州以及一点点在纽约演出的录音而集成了一张现场专辑,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Before the Flood》,这也是Bob Dylan第一张正式发行的现场专辑,虽然他本人之前有过多次现场演出。而这张专辑的封面与名字也都有自己的来历。首先,标题是取自于意第绪语(详见[注])作家Sholem Asch的小说《Farn Mabul》,当年Sholem的儿子Moses是民谣复兴时期厂牌Folkway Records的创始人,而Bob Dylan自然和Moses是很熟识的,所以Dylan对Sholem的作品有所认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关于它的封面,一般认为这是那次演出现场传出的图片,当时演出人员呼吁台下的观众拿起自己的打火机并点燃,台下观众当然照做,于是夜空中便满是萤火虫般的亮光。这种模拟星夜或是萤火虫光芒的尝试在手机照明灯屡见不鲜的今日早就不奇怪了,但在1974年,这样一种神奇的现场效果看起来却十分新潮,在场人员也认为这样的场景震撼无比,就拍下了这样的图片,并在后来用成了专辑的封面。现场观众大概听到了什么而情绪如此高涨呢?我们接下来就去简单看看。
[注]意第绪语,属日耳曼语族。公元9世纪起,许多犹太人陆陆续续迁移到欧洲,其中一部分就搬到了现在德国境内的莱茵河畔,为了更好地和当地民众交流,同时又不让具有神圣性的希伯来语就此消亡,犹太人开始用希伯来文字去书写当地的语言,久而久之,意第绪语逐渐形成。而后来又有不少犹太人迁往东欧,于是一些斯拉夫语系的文法也逐渐被吸收,成为意第绪语的一部分。这种语言之后经历过大起大落,现在约有三百万人使用。而由民谣女皇Joan Baez唱红的经典曲目"Donna, Donna",最早便是来自于意第绪语。
双专辑中第一片A面基本上均为Bob Dylan的经典曲目,第一首"Most Likely You Go Your Way(And I'll Go Mine)"来自于1966年的名盘《Blonde on Blonde》,减少了标志性的口琴riff,整首歌显得没有那么灵动,传统的编制与Dylan稍显刚毅强硬的嗓音倒是会给所有听众最猛烈的一击,同样的特点也可以在第三首歌"Rainy Day Women #12 & 35"当中有所体现——不够随性,但足够硬朗;第二首"Lay, Lady, Lay"来自于乡村摇滚名作《Nashville Skyline》,也是改成了一个摇滚味更浓重的版本,虽然编曲上依然以原来的版本为基础,但不少细节上处理得非常精彩,当然这对Bob Dylan以及the Band来讲都早已是轻车熟路;下一首"Knockin' on Heaven's Door"和专辑中其它的歌曲都有不同,这是来自于纽约的现场录音,而其余歌曲全部是加州英格尔伍德的演出实况,虽然现在它早已成为Dylan的名作,但在当年这算是一首相当新的歌,但在Dylan唱出第一句歌词的时候,观众依然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一般来说,没听过的观众不太可能会作出如此大的反应,可见那时的现场观众可是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最后一首歌"Ballad of a Thin Man"来自于初代民谣摇滚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前奏开始没多久,大家又开始疯狂叫喊,即便是名曲,但如此快的反应速度仍然说明,现场观众的音乐素养的确很高,但这个版本整体听起来虽然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出品的质量也肯定不是最巅峰的水平,不信的话,去听听1966年他们在英国的巡回演出(《The Bootleg Series Vol. 4》的后半部分即为典型代表)。
一张B面则属于the Band——一支抛开Dylan也能造就自己伟大的乐队,第一首歌"Up on Cripple Creek"和第四首"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均来自于他们在1969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两首歌都有着抢眼的键盘乐器,"Up on Cripple Creek"里面出现的富有特色的键盘叫做clavinet,是一种插电扩音的小键琴,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期开始被广泛应用,如果大家听过Stevie Wonder的名曲"Superstition"以及"Higher Ground"的话一定会被这种乐器的精彩表现所折服,而"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里面的钢琴与电风琴的协同出现也能恰当地烘托出整曲悲壮的氛围;第二首歌则为传世之作"I Shall Be Released",和录音室版本的差别不算很大,就不过多赘述了;另外两首歌"Endless Highway"及"Stage Fright"分别位于专辑《Cahoots》以及同名专辑里,由于触及知识盲区,所以也就不给大家做更详细的介绍了。
二张A面(姑且先这样叫)则是Bob Dylan与the Band歌曲的大杂烩,其中第一首到第三首是Dylan的个人表演,而第四到第六首则为the Band自己的演出。第一首歌"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来自于1963年的名盘《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此处Dylan的声音显得有些高亢,带着一种决绝,也似乎带着一种炫耀战利品般的优越;"Just Like a Woman"依旧出自《Blonde on Blonde》,缺少了专辑版中标志性的口琴前奏,但它依然引发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尖叫,而如泣如诉的口琴终于在结尾出现,也保持着Bob Dylan口琴演奏一贯的高水平;"It's Alright, Ma(I'm Only Bleeding)"源自民谣摇滚的开山之作《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无数金句出现在这首当年来看长得不能再长的歌里,几乎每次唱到“But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s must have to stand naked"这句的时候,全场观众都会提高自己的分贝数,当然这场的观众显然也很配合,不过不太给力的是,直到唱到“There's no sense in trying”这一句时,观众们才开始有像样的反应,也许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姿势水平,也可能是因为晚场,大家都有些疲乏,具体什么原因,那我们也不清楚。后面the Band的第一首歌"The Shape I'm In"依旧出自专辑《Stage Fright》(知识盲区——纸杯注),"When You Awake"来自于the Band的同名专辑,而"The Weight"则是超级名曲,现场版的编曲也同样跟专辑版差别不大,但本来超现实主义的歌词被更加坚实的吐字发音所击溃,这样剧烈的对撞也增加了歌曲的味道。
二张B面又是Bob Dylan的名曲大集合,第一曲"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出自1967年的专辑《John Wesley Harding》,当然最著名的版本是Jimi Hendrix的电吉他改编版,在这个现场版中,电吉他也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刺耳的吉他声开始呼啸而过,观众便已经开始鼓噪,但无论如何,他们也应该不会知道下面将要听到的到底是什么歌,直到歌词唱起,观众再也按捺不住兴奋的神经,此时正为下午时分,观众的情绪也伴随着歌曲的进行而变得亢奋;而第二首歌"Highway 61 Revisited"也是夜场演出,观众似乎又变得不够兴奋,整首歌中现场的互动相对较少(尤其本人一向期待观众刚刚得知歌曲时的反应),所以此歌直接给出差评(相对来讲);倒数第二首"Like a Rolling Stone"的表演确是相对比较从容的,尤其是当听过1966年英国巡回演出那撼天动地的表演之后,这里的演唱和乐器表现真的平和不少,和观众的良性互动也让这个版本听起来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当然,大家还是能很明显的听出来,它就是"Like a Rolling Stone",没有经过魔改的歌曲永远有着熟悉的感觉;最后一曲"Blowin' in the Wind"则是两场演出的剪接,也是专辑的完美收尾,电吉他完美融入,加上观众听到第一句歌词后的反应,都让我对这个版本情有独钟,它是我本人这张专辑里听过最早的,也是最多的歌曲,而整张专辑也就此落下帷幕。
在此之后,Bob Dylan陆陆续续发行了之前演出的专辑,它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而作为他个人最早发行的现场专辑,里面对于原始风格的保存,强强联合的现场配置以及表演清单,以及大体完美的现场氛围,都让它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值得在乐迷们的心中留有特殊的地位。
(摘自微信公众号”与捕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