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O SANTAOLALLA:指弹编织出异域孤独

乐评是4年前写的啦,今天因为网易云留下的一条评论被回复而发出来,希望不会让这位乐友失望呀~
众多配乐大师中,GUSTAVO SANTALALLA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初识GUSTAVO是在《巴别塔》(又名《通天塔》)。当时并未做深入了解,巧合的是,几年后在另一部电影《断背山》中,耳朵依稀辨认出这熟悉的风格,查证后发现配乐果然出自一人,一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也才开始注意到这位配乐大师。
一把吉他,不包含和弦的熟练指弹,眼前仿佛有苍凉、孤老画卷横陈铺开,双耳便可以实现准确定位——没错,就是他。

或许是因为出生于阿根廷,GUSTAVO的创作都烙印着拉丁美洲式孤独。
“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命对抗死亡的顽强。”——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
《巴别塔》三线叙事中的一条主线发生在摩洛哥。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对因感情不和到当地旅游的美国夫妇。戏剧性的一幕是这位身处情感危机的妻子竟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世界里遭遇了枪击。这一事件仿佛标志着野蛮入侵文明的开端。

影片中GUSTAVO的配乐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种原始、未开化的状态。中枪一幕发生前,镜头展现了摩洛哥真实可感的落后与荒凉:白晃晃的烈日炙烤,沙黄的大地散发热浪,极目所见,砂石遍地。偶尔见到用黑色布料包裹全身只露出双眼的妇女,是在这片荒芜之地中唯一可见的缓缓移动的元素。

<DESERT BUS RIDE>自然地渲染着这一系列镜头:节奏慢到仿佛时间凝滞,每一个音符负载着深沉的、古老的哀愁凝涩而出,指尖顺着金属琴弦摩擦时发出的尖锐声音以及按压琴弦时的吱呀声都清晰可感,这些原本应该被当做杂质剔除的元素得以原始展现,加深了乐曲中的凝重悠远之感。
音乐诉说的是当文明被野蛮包裹时的无奈与无助:缺乏文明世界里发达的医疗,一个中枪的女子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处处散发着对落后与贫穷的绝望,音乐更是助长了这种悲哀,使之具象化为旋律,扣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弦。这是文明与野蛮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注:此处第一次出现这段旋律,此后这段音乐被当做主旋律多次出现在不同场景。

与<DESERT BUS RIDE>的慢节奏截然不同的是<IGUAZU>。要说能展现GUSTAVO深厚指弹功底的就非这首莫属了——节奏之快让人仿佛能见到飞速挪移、舞动交错的手指。音乐响起在妻子中枪经历漫长的煎熬后,终于等来了一架来自文明世界的直升飞机一景。
直升飞机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以及由这样一个文明世界产物引起的野蛮世界的骚动,都与这段配乐完美契合。长串快速闪过的音符带来的并非传统快节奏音乐会营造的欢快明朗的氛围,而是由一系列紧织密布的音符描绘出文明从落后世界慌乱逃离的情境。这种文明在野蛮世界产生的焦虑不安感,以及文明与野蛮间无法填补的疏离感都在音乐中得以体现。


三个故事中的另一个发生在东京。讲述了一位聋哑女孩深陷母亲自杀的阴影抑郁无法自拔,通过勾引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异性来宣泄内心的孤独。切换入东京场景时<WALKING IN TOKYO>自然淡入:配乐以缥缈的弦乐作底衬,时不时迸出几粒钢琴单音。伴此呈现的是一系列展现日本青年亚文化的镜头,从耳钉、唇钉等夸张配饰到蹦迪嗑药,灯红酒绿的生活都仿佛溶解在虚无缥缈的底乐中,那种空虚感因音乐的不稳定性得以传达,而时不时点缀的清丽的钢琴单音则仿佛那些远高于糜烂生活现状的遥不可及的理想,星星般闪烁。

影片结尾的处理手法也是十分动人的。镜头由千惠子与父亲相拥的阳台逐渐拉远,最后阳台隐没在万家灯火,化作霓虹城市中一枚不起眼的光斑。这时<BIBO NO AUZORA/04>早已悄然渐入,直到全剧终,画面被切断,独留音乐继续。
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明确结局交代的电影,观众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天生被剥夺与外界交流权利的女孩最后有没有实现内心孤独的释放,而这正是影片富有魅力之处:当阳台化作万家灯火中的一点,导演仿佛在暗示这样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还有许多因为缺乏沟通而造成孤独闭塞与隔阂的故事没有被讲述。
这正像圣经中因巴别塔的建造而造成的人类之间的语言隔阂,只不过影片中展现的现实更加悲哀:是思想上的不被传达、缺乏共通。正如<BIBO NO AOZORA/04>后半段出现的钢琴与弦乐的不协调,这首配乐无处不在表达着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以及作为个体的孤独的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