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肖邦的生日推荐一张唱片:米凯兰杰利的Prato独奏会
今天是肖邦的生日,今年也是他的一个大生日了。力争年内写篇文章,谈谈肖邦的录音,此处先简单推荐一张唱片:1967年,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在Prato举行的肖邦独奏会的现场录音,唱片由Diapason发行。
米凯兰杰利的演奏一贯以“完美”,或者说贴近完美著称,并且他一直反反复复磨炼一套不大的曲目。钢琴家热衷的肖邦曲目,首先是《第二号奏鸣曲“葬礼”》,然后是一些玛祖卡,《第一号叙事曲》等。钢琴家所追求的完美,除了演奏的清晰度,触键力度、连接音符的均匀这些标准的方面,也包括了匪夷所思的音色变化。在这一点上,他惊人的成就根本就是无穷无尽。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场独奏会,就是1967年在Prato举行的肖邦作品专场。其中,钢琴家音响控制的神奇功力到达了几乎有些过分的地步。
他著名的“无槌之音”,就是让钢琴的发音仿佛抹去琴锤击弦发声的痕迹。这在大师演出浪漫派作品时有着无比细腻的运用,然而在肖邦的《葬礼奏鸣曲》中,它或许是更加匪夷所思地出现了。低音区磅礴地震响,有时仿佛能让我们看到巨大的琴身就在震动,效果却依旧是“无槌”的——听上去不像是敲出来,而是就那么自然地震响!
在编织歌唱句法的时候,钢琴家让触键完全颗粒分明,颗颗音符都闪烁宝石般的光彩,彼此之间又累累贯通,刻画《葬礼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副题,或二、三乐章中段的音乐形象,都是米氏只此一家的神功。钢琴家之后为DG灌录的肖邦固然也是不朽力作,呈现他控制力的种种精妙,听过这款现场录音,却会了解DG的演奏虽好,却远远不是这位巨匠“完美”的全部。
当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一方面精雕细琢,另一方面也在大结构与音乐性格的表现中弹出挥洒的个性。就后一点来说,这次60年代的现场也比他后来的不少演绎更加外向很多。关于表现肖邦的优雅与戏剧性,许多划时代的演绎可能极大地影响了听者的观念。米凯兰杰利的音乐表现总是在乐曲演绎的“标准”形态之外,与此同时,钢琴家又丝毫不会让你感到他歪曲了作品。
表现句法、结构的基本原则,在这位力求完美的大师手中,被牢牢抓住。以《葬礼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例,米凯兰杰利在表现原作戏剧性的同时,深入发掘一种省思的特质,对于副题部分稍稍延留的速度,带有升华美感的音色都为这样的演绎思路服务。然而,这位大师就是分明让你感到:他在此固然是偏慢而富有沉思性的,却丝毫没有刻意地、过分地慢下来。
自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牵扯到局部的线条,音响等等,如何平衡于大结构的设计?而大结构的建立,又无不有赖于每一局部的严谨构思。在演绎者个性到达天体量级的年代,米凯兰杰利的音乐表现也是很突出的,但他始终不破坏自然性,更不用说出现后世那种抽筋式的速度变化。
Prato的独奏会,当然还有其它很多殊途同归的杰作,或许都显明了同一件事情,就是真正最高水平的技巧,一定要在高超的品味中磨练方能得到。现场听米凯兰杰利那次演出的人是幸福的,或许是演奏感染力太强,不少人在《葬礼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束后就鼓掌了。鲁宾斯坦著名的莫斯科独奏会中也是如此。
肖邦的玛祖卡是钢琴家情有独钟的作品,而将他歌唱句法最纯粹的美感表现到淋漓尽致的,也包括《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罗乃兹》中的行板部分。据说当年为了这张唱片的发行,唱片公司进行版权方面的谈判竟耗费数年时光,但演奏本身说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