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越品越有味的唱片

初听这张碟,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颓废。久听了伯恩斯坦的版本后,我根本就无法适应第一乐章阴郁之极的格调。小柔板也是近乎催人入睡的颓废。但是随着聆听次数的不断增加,我发现这张碟像鸦片一样的使人上瘾,越品越有味。巴比罗利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马勒第五,从一个非常private的角度。
第一乐章的葬礼进行曲虽然不如伯恩斯坦感情幅度大起大落,火爆异常,但葬礼步调的节奏异常明确,给人一种压抑感,但是丰富的和弦织体又毫不含糊,体现出作曲家丰富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我以为,这个马勒五版本的演绎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第二乐章的尾声。可以说交响曲的第一部分的色调是阴暗的,而在巴比罗里的棒下是异常的阴暗。但是这个尾声却是光辉灿烂的。联系整个第一部分来看,造成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我联想到《黑客帝国3》里的一个镜头,那架飞机冲破黑暗的天空云层,发现黑暗外的世界是阳光普照的,但温暖阳光的阳光只是一瞬而过,不一会儿飞机又掉入了无尽的黑暗世界中去。我认为,这一瞬间的光辉灿烂就是马勒心目中的天堂。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巴比罗利的小柔板,也许可以得出与先头经验相反的结论来。这是一种英国式的颓废,但颓废地近乎美丽。伯恩斯坦棒下的维也纳爱乐弦乐音色是无比华丽的,但在这里,爱乐乐团的弦乐少了一份这样的华丽,却多了一份质朴和实在。它不再是天仙漫步,而是慵懒式的家常。这是英伦式的典雅,可能不适合马勒,但既然是二度创作,我们只须欣赏其美即可,何必心甘情愿受那么多外生条件的约束呢?
因为这是一张底色黯淡的唱片,就像老单反黑白胶卷一样,适合夜间独自细细品赏,读尽心头的五光十色,安然入睡,岂不快哉?!
第一乐章的葬礼进行曲虽然不如伯恩斯坦感情幅度大起大落,火爆异常,但葬礼步调的节奏异常明确,给人一种压抑感,但是丰富的和弦织体又毫不含糊,体现出作曲家丰富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我以为,这个马勒五版本的演绎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第二乐章的尾声。可以说交响曲的第一部分的色调是阴暗的,而在巴比罗里的棒下是异常的阴暗。但是这个尾声却是光辉灿烂的。联系整个第一部分来看,造成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我联想到《黑客帝国3》里的一个镜头,那架飞机冲破黑暗的天空云层,发现黑暗外的世界是阳光普照的,但温暖阳光的阳光只是一瞬而过,不一会儿飞机又掉入了无尽的黑暗世界中去。我认为,这一瞬间的光辉灿烂就是马勒心目中的天堂。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巴比罗利的小柔板,也许可以得出与先头经验相反的结论来。这是一种英国式的颓废,但颓废地近乎美丽。伯恩斯坦棒下的维也纳爱乐弦乐音色是无比华丽的,但在这里,爱乐乐团的弦乐少了一份这样的华丽,却多了一份质朴和实在。它不再是天仙漫步,而是慵懒式的家常。这是英伦式的典雅,可能不适合马勒,但既然是二度创作,我们只须欣赏其美即可,何必心甘情愿受那么多外生条件的约束呢?
因为这是一张底色黯淡的唱片,就像老单反黑白胶卷一样,适合夜间独自细细品赏,读尽心头的五光十色,安然入睡,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