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烽烟彼岸?
在70、80,乃至90年代,台湾和香港有大量的流行金曲改编于日本歌曲,买版权,用日本的曲子重新填词、编曲。台湾,邓丽君翻唱的最多。香港,有耳熟能详的如:《红日》、《月半小夜曲》、《千千阙歌》、《飘雪》、《容易受伤的女人》、《Monica》、《风继续吹》等等,数不胜数,都来自日本的曲。都笑说,中岛美雪和玉置浩二就养活了半个香港乐坛。
本地并非没有自己的原创音乐,不乏才华横溢的音乐创作人,如许冠杰、陈百强、林子祥、Beyond、达明一派等等(他们大多自己写自己唱),而是那时流行音乐产业正蓬勃发展,专门为歌手写的曲子“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大,原创音乐人、曲子数量有限,恰好日本的很多歌曲旋律性非常强,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以粤语入词很紧贴,颇有古韵,这是为什么那么多好听的粤语歌来自日本曲了。
罗大佑在“音乐工厂”时期,笔耕不辍,为香港乐坛输入了非常多的作品,为歌手、为电影创作,如《滚滚红尘》、《天若有情》、《似是故人来》、《东方之珠》等等。罗大佑了不起的一个地方是在创作上的游刃有余,他以知识分子的高度为时代去创作音乐,又能以普通人的情感角度去写爱情,亦可作为职业音乐人为他人写词谱曲。
《人生何处不相逢》收录于《秋色》专辑,罗大佑作曲,简宁作词,1988年发表。陈慧娴在次年退出歌坛,到美国念书。她当时的男朋友欧丁玉,是唱片的音乐监制,简宁是宝丽金唱片公司的中文部经理,也是填词人。《人生何处不相逢》有个国语版——周华健唱的《最真的梦》,我认为这版歌词相较于简宁填的就逊色太多,简宁的歌词虽不像罗大佑那般深刻,但简约美。
歌名取自北宋晏殊的《金柅园》——“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晏殊的学生欧阳修在《归田录》 中,也曾写道“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简宁在歌词中并没写到歌名,却于字里行间点题,尤其是那句“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你我在回望那一刹,彼此慰问境况。”,收得太好了,那是回望,凝望,还是遥望?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中国总理赵紫阳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之后,香港开始了移民潮,“黄金海岸”在澳大利亚,而“烽烟彼岸”又是指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