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听的经典,老罗与里赫特合作的贝多芬
这套唱片我过去虽然着迷,如今却还是听出更多好来——基本是认真听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之好。此处是星海音乐厅约的短篇乐评,关于贝多芬的杰作,推荐一些杰出演绎的唱片。由于是两期公众号的内容,因此也不算非常短。
张可驹
说到贝多芬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五首奏鸣曲,罗斯特洛波维奇与里赫特合作,在Philips的传奇录音是必须拥有的。目前,这套唱片由Decca的商标发行。这些录音的无可替代之处,并非单纯在于它们是两位划时代巨匠合作的演出。
室内乐的魅力,无论对演奏者,还是听众来说,很多就在于音乐所蕴含的深度与两件(或多件)乐器亲密交流的特点。老罗与里赫特这款录音的成就在于,原作的深度与亲密交流的特质不仅得到发扬,还是由两位处于各自颠峰期的巨匠演奏家来展现。并且相对他们各自无与伦比的演奏技艺,二人在此展现的音乐修养更让人佩服。
可以说,里赫特与老罗都是最为高能的演奏家。里赫特弹贝多芬的某些的奏鸣曲时,仿佛要令钢琴炸裂,老罗则为大提琴音响的雄健之美树立了标准。而在这里,他们合作呈现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时,塑造那种古典风的雅致与优美的歌唱线条,演奏既如此富有活力,又在音响与表情方面有完美的控制。
钢琴部分弹出这般晶莹剔透,实在是另一种超绝技巧,手指功力让人叹绝。在需要时,里赫特完全衬托着大提琴,而当自己来到主要位置,古典与唯美结合让人难做他求。老罗拥有最雄辩地组织线条的功力,却运用得如此谨慎和意味深长,精湛的揉音技巧亦然。或许,只有完全以音乐为中心来磨练,才能获得这样最高水平的技艺吧。
这套录音中,我推荐首先欣赏第二号和第五号的部分。相对于《第三号奏鸣曲》这一首席名作,《第二号奏鸣曲》的结构甚至更为大胆,两个乐章的安排尚可,第一乐章柔板序奏的篇幅却长大到仿佛不成比例。恰恰在这段序奏中,老罗与里赫特把握线条与发音的品味彰显到淋漓尽致。动人之处,就在于展露最高品质的自然性。
二人都未曾尝试赋予旋律线某种“壮大”,或刻画音乐气息中的神秘感,仅是任其自然流露。可与此同时,大提琴把握乐句内在的张力,钢琴呈现前述那种晶莹之美,都为这首奏鸣曲的演绎立下永远的典范。序奏如此,全曲演绎的品格也自然随之奠定。
同样在《第五号奏鸣曲》中,贝多芬在终曲部分设计了那个特别的赋格乐章。两位演奏家没有在刻画错综复杂的声部的同时,强调声部对峙的紧张度,而是以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将一切表达得巨细靡遗。聆听这样的演奏,特别能帮我们建立自己的欣赏观念,因为目前刻意去“做”出一些处理的演绎太多了。
《第一号奏鸣曲》中,贝多芬写下最为平易、亲切的音乐形象,该作不失为室内乐的最佳入门曲目。结构的凝练是古典风格的核心之一,老罗与里赫特合作灌录《第一号奏鸣曲》可被视为在演奏中专注表现这一特点的楷模。序奏中的句法,乐章主体部分的进入等等,两位大师还是如同先前所强调的,没有刻意去表现什么。因为这些真正的巨匠总是让你明白,贝多芬本人已经写了够多,只要有能力忠实表现即可。
里赫特与老罗这样的演奏家,各自掌握的音乐表现技艺的法宝,怕是时下很多演绎者无法梦想的。但他们以此为基础而演奏出的自然,才真正让人折服。当第一乐章进入快板的部分之后,钢琴弹出简洁的主题及稍后音阶式的句子时,音色与均匀所体现的控制力,或是在第二乐章的开头,大提琴对每一音符的精美,以及音符之间连断的把握之犀利,都是真正的超技。但这样的技巧从来就不急着让你去认识它们。
在最受欢迎的《第三号奏鸣曲》中,两位音乐家没有呈现热烈的演奏,而是以融融暖意感动人心。《第四号奏鸣曲》是贝多芬进入晚期风格的转折性作品之一,就音乐形象而言,它属于作曲家笔下最贴近自由幻想式风格的作品。然而,贝多芬的构思恰恰是外观越自由,内在的结构就越不能放松,要说该作呼应着更晚期的Op.109、110这些钢琴奏鸣曲,应该也不为过。
里赫特与老罗所呈现的,正是没有沉入作品幻想式的外观,转而深入探寻其内在脉络的演奏。因此,这款录音中高度的凝聚感无疑是其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我们聆听这部其实有些神秘的奏鸣曲时,千万不能错过他们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