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游泳的《温差感》少年,是敢于不完美的易烊千玺
撰文 / 王击凡
翻开班宇的小说《冬泳》时,我并不知道自己跟易烊千玺在读同一本书。
对我来说,易烊千玺就是这么一个不断给我带来惊喜的年轻艺人,跟他同一圈层里的其他同龄人都显得非常不一样,仿佛生来就自带“温差”一般。
他总是会读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冷门书,演一些让你惊讶的文艺角色,再找一些你从来都没想过会与“易烊千玺”这四个字发生交集的小众音乐人合作……
在易烊千玺身上,我看不到任何所谓“当红艺人”的陈旧桎梏与自我设限。面对艺术这件事,他一直是以一种超越年龄、全然开放的虔诚心态去面对。
他读小说、演文艺片、做一张概念完整的“专辑”(已经没有多少歌手在做了),都并不是为了标签什么,而是为了在艺术里头,试图探索更完整的那一个“自我”。
写《冬泳》的班宇,以前曾用乐评人“坦克手贝克塔”的名字行走江湖。后来到了网络时代,再也没什么读者认真看他那些生僻的乐评文字了,班宇就选择转型写严肃小说,依旧是抱着想要创作出好作品的心情去写。
而我在《冬泳》里所感知到的东北荒芜世界的孤独感,也让我联想到易烊千玺认真打造的这一张《温差感》。
自从《温差感》去年年底发行以来,睡眠质量很差的我就一直枕着它入眠,任由十三首曲目随机播放,在半梦半醒的音符之间,体会易烊千玺所想要表达的世界观。
他不是那一种会说漂亮场面话的艺人,而总是选择默默地做,持续地做,用作品说话,在音乐里把自己敞开来,在作品中体现当下最真实的想法,也因此而让乐迷真心喜欢。
《温差感》最令人意外的一点是,它真的是我们好久不见的那一种有起承转合、有整体概念的真正“专辑”,有其自洽的专辑逻辑,每一首歌之间也都有着强大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十首单曲拼凑集结。
所以,这也让身为音乐评论者的我们更是倍加珍惜,歌手易烊千玺在《温差感》里所倾注的心力。
站在易烊千玺这样的“顶流”位置上,他完全可以花同样的时间来拍广告、演商业剧、接活动,而不是用来做似乎是最吃力不讨好的音乐。
但易烊千玺甚至愿意,从头到尾、不惜工本地参与一整张唱片的制作过程,全情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去。这件事本身或许就如同专辑的名字一样,充满了与世情相悖的“温差感”。
有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功利色彩去评价一件事的价值,像《温差感》这种用心制作的专辑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浮躁现实最有力度的回击。
谁说再也没有人兢兢业业地出唱片了?易烊千玺就正在做啊。即使只是他稚嫩的“第一张”,也并不足够完美,但内里那种不声不响、想要认真打磨好作品的精神,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聆听《温差感》的过程,易烊千玺仿佛也在身体力行地提醒我们,要记得那些遗忘已久的“初衷”。
即使你最初想做的事,跟周遭好像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亦无须害怕。就继续坚定地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迈进吧,把东西切切实实做出来,它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温差感”,刚好也正是它最特别、也最珍贵的地方啊!
这就是《温差感》的复古主义唱片精神,它甚至拥有《入梦》Intro、《酣然》Interlude以及《初醒》Outro这三首纯音乐曲目,把专辑“一冷一热”的上下两部分巧妙地区隔开来。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CD,我甚至还抱着英文词典查这几个单词的意思,感谢易烊千玺用一张《温差感》,唤醒了我们美好的实体唱片回忆。
十三首快慢各半的歌,串连起《温差感》的一整个“造梦”过程。
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安然入眠,还是理想主义式的“我有一个梦想”,当你在寒冷冬夜盖上厚实的羽绒被、当你脆弱的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在有温差的时候,我们反而更容易能进入那样一个“有梦”的真空状态——这就是《温差感》背后的双重隐喻。
每一个参与到《温差感》创作过程中来的音乐人,无论来自什么界别,似乎也都融化在这张专辑那种梦境般的美好氛围当中,无分你我。
要不是易烊千玺,我甚至很难想象易家扬、陈建骐、王治平、严艺丹、火星电台、白天不亮、橘子海、文兆杰、太一、Dimitri Tikovoi、Dave Gibson这些人会出现在同一张专辑当中,并且如此和谐。
年轻,心态开放,没有包袱,愿意接受尝试,可以放胆挑战任何风格……这是易烊千玺身为歌手的最大优势。
而当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曲风、不同口味的音乐创作,被放进《温差感》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容器当中,经过易烊千玺的走心演绎,也出奇地造就了某种类似“温差”一样的神奇效果,在不同当中求同存异。
比起一些歌手沦为大杂烩的新歌合集,《温差感》在追求极致的唱片整体感这一方面,显然是略胜一筹的。
最奇妙的地方是,19岁的易烊千玺,虽然暂时还没成长为一个原创型的唱作歌手,但他却在创作这张专辑的过程当中,以自己始终与万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者心态,为《温差感》赋予了最有意义的创作角度。
“人歌合一”是好唱片最理想的状态,我们能从专辑当中,听见创作者赋予歌手的弦外之音。有的词曲作者在创作时还没有见过易烊千玺本人,就凭着对他的想象,交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就像太一写的《再一,再二,再三》,就是他看完《少年的你》预告片后的灵光乍现,这样子隔着一段距离的创作,又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温差”?
跟我们此前听到的《少年的你》电影情感曲、吉他版的《念想》不一样的是,收录在《温差感》专辑中的钢琴版《念想》,更像是易烊千玺本人的心声透露。
如果说,吉他版是在为电影里的角色“小北”发声的话,专辑里这一版演唱氛围截然不同的《念想》,则是100%属于易烊千玺自己的歌:“做一个小孩,不知会有多自在!”
仍在上大学的易烊千玺,在别人眼中,大概还是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半大不小的“小孩”,但他的心理年龄却早已超越了同龄人的层次。
无论是身处在大学班级,抑或是在成年人世界的娱乐圈里,他都跟周遭的人有一种微妙的“温差”,恰恰也正是这样子的“温差”,使得易烊千玺成了一个最独特的存在。
易烊千玺对自身一直有着非常清晰的自我观察,他清楚知道自己还不够完美,就连他的首个个人演唱会,也被最终定名为“玊尔”。这一个在王字右上角加上一点的“玊”字,代表的,是“有瑕疵的玉”。
但正是如此独一无二的瑕疵,最终使你成为了跟别人不同的这个自己。假若我们都能放开心怀,接受自我的不完美,你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玊尔”这个演唱会在整体概念上,也沿用了《温差感》专辑精心打造的“一体两面”,以红白两种颜色的高反差呈现,分别代表游走在冷静和热情之间的“双面”易烊千玺。
从单曲、专辑,到演唱会的选曲、舞蹈、视觉效果,透过每一个细节的精心处理,这个关于“温差”的概念,也变得越发立体、清晰可见了。
由流水纪填词的《冷静和热情之间》,就是《温差感》最切题的点睛之笔:“每个午夜睡去,温差感让我安心。”
这是一个越来越尊重个体差异性的世界,易烊千玺所定义的“温差”,让我们感到安心,感到自由,也感受到活着的弥足珍贵。正是因为这些“温差”,我们才学会了要遵从内心的声音,不要束缚、压抑自己的不同面向。
或许有人会忽略掉易烊千玺在《初醒》Outro里伴着纯音乐的呢喃念白,但这一段对整张专辑而言,真的就像清晨醒来后的第一杯温水那般重要:
“还我尖锐的鲜艳情感,无论世界有多不同,都灿烂!”即使别人都说“你不准失败”,易烊千玺还是愿意张开双手,给那些失败者一个温暖的拥抱。哪管成功失败,只要不同,尽皆灿烂。
除了音乐,易烊千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雕塑。他会花上一整天时间呆在雕塑大师的工作室里,听着耳机里的歌尽情创作,不急也不躁。即使是在紧张的拍戏期间,他也会在酒店房间用雕塑来减压。
与其说易烊千玺迷上了雕塑,倒不如说,他是沉醉于形塑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的那个温差感,一切全由自己掌握。
“我想,像是一场午后的散步,我往前走一走,再走一走,只要我们都在岸边,总会再次遇见。”这是班宇《冬泳》的小说结尾,不知道易烊千玺读到这里的时候,会不会跟我一样也有“被安慰”的感觉?
无论是雕塑、读小说还是听唱片,艺术总有疗愈人心的神奇功用,我们在别人创作出来的艺术世界里,体认到彼此之间最美好的“温差”。
在杂志访问里,易烊千玺的中戏老师还提起了一件小事。在中戏的某一节台词课上,老师问了大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的追求是什么?”
因为有事请假而缺席了那一堂课的易烊千玺,在几天以后的某个深夜,给老师发来了一条消息。这是属于易烊千玺的答案:“老师,我想做出非常牛的作品。”
这样说来,2019年易烊千玺所交出来的电影《少年的你》、唱片《温差感》,大概就是他踏踏实实做出好作品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吧?
带着如此美好的心意,好好地完成手中的每个作品。他选择与喧嚣的世代背道而驰,就像敢于在冬天下水游泳的人,只走自己最想要走的那一条路。
我们期待,属于这个温差感少年的未来前路,早日大放光明。
微博:@王击凡
公众号:豁达音乐时代
邮箱:xiaowangzi1984@126.com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