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你会说什么?
这绝不是一张格局大的专辑,它也没有什么开创性的意义,它只是在表达每一个个体的感知,诉说平凡的你我可能多多少少都会陷入的情绪旋涡。
这张专辑前前后后听过,没有10遍,也有8、9遍了。基本属于那种越来越上瘾的感觉,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其实没有感觉有多惊艳,觉得这是hush的正常操作,但后来听的次数越多,对它的感觉也就越加强烈起来,越来越沉浸在歌者想要诉说的情绪当中。
这张专辑叫换句话说。我觉得很能表达很多时候人的状态,就像眼下我在写这篇文章,但其实我还在出于一种没有什么思路的状态,很想写点什么,但其实对自己要写的东西也不是很有把握。去年我评价这张专辑时我说:本来五星,唱的实在不行,扣一星。至于现在我为什么又要改成五星,是因为我觉得这张专辑已经好到让我可以忽略hush其实已经很努力改善但仍有瑕疵的唱功了。
这绝不是一张格局大的专辑,它也没有什么开创性的意义,它只是在表达每一个个体的感知,诉说平凡的你我可能多多少少都会陷入的情绪旋涡。诚如专辑文案中所说
这是一张专辑、可能是一天、可能是一辈子、可能是一场梦。
听完果真像做了个梦。hush说这张专辑在探讨“过程的本质”。至于这个本质是什么,听到了什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我照自己的理解将这张专辑分成三部分。
Track1-4:对世界本质的认知
其实并不特别关心《怎么开始的》是否在说所谓的“偷情”,它更像是很多过程的初始阶段,自己的动机是什么,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以及事情发生之后对这个所谓的开始抱有的种种想法,初衷是否改变?还是我依旧很享受这个过程?之后的《不祥的预感》反复重复的那一句“大雨就要落下了”,其实是最点题的,全曲有一种爵士的感觉,虽是不详的预感,但却能听得出俏皮与幽默,这是不是很像有时候我们对未知的期待,哪怕它不一定是好的?《对等关系》表面上看讲恋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其实也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联系,在这个过程当中,追求所谓的对等有何意义?我们与世界之间是否也在寻求一种对等呢?《换句话说》是整张专辑的点题之作,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换句话说?还是对我们已经失去原意的话浑然不知?这很像过程当中的纠结、矛盾、犹豫,是自我否定和解构的过程。
Track5-7:对自我生活的认知
接下来的三首歌《胡渣》《寄居蟹与蜗牛》《小事》则从不同的方面对自我的生活作了不同的剖析,这些也许存在于男孩褪去的青涩脸庞里,也许存在于曾经寄居的恋人中,亦或是对自我选择的坚定,都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熟悉或陌生的场景。我们在人海中迷失漂流,是否也会在生活的间隙中想一想当初那个留着胡渣的少年?是否能在花开花落之间品最后的那一场日落?是否还能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觉得最了不起的那件小事?也许我们都是被过程不断定义又否定自己、做出改变的蜗牛。
Track8-10:对过程归路的思考
其实想了很久概括这样一个部分。我理解成现实与梦境之间的通道,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的化解。《流明》中重复的那一句“天又要黑了”,多像我们无数次厌烦的生活,我们对此疲倦却无法摆脱;《没有了》恢复成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好像自己成为了咸鱼,只有“麻木的人最懂得荒芜的快乐”,好像人的一生总是无法挣脱一种宿命,过程的尽头原来只剩下虚无;而《梦游》则是失望之后硬要给自己的微弱光芒,是对自己过往的总结,也是看透万物之后的聊以自慰,好像透露着一丝希望,但我更多的感觉到了一种颓废与豁然,人生如梦,我们每个人都在梦游。
我不想从所谓的音乐风格或类型来单纯解说这张专辑,一来我不专业,二来歌曲本身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可以被定义的存在。其实吧我有一点觉得这张专辑有点像Lorde的《Melodrama》。但有一点我想吐槽一下:封面实在太丑了,Hush好歹也是很可爱的好吗?
不管怎么样将来一定要买这张专辑的实体,不光歌曲本身质量很高,装帧设计也很特别。
至于为什么这张专辑在金曲奖上只入围了一个装帧设计,我觉得这是一张耐听型专辑,它很慢热,再者,这也只是我理解的《换句话说》,可能别人不会这么特意去想从而觉得平庸。我在开头已经说过,听到了什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一方面我希望它被肯定,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它,因为它是我的心头爱啊,我怎么舍得与别人共享它?!
最后吹一波hush的作词水平,虽然他的作词没有林夕李卓雄黄伟文的老练,但是他对意象的运用,对用词的敏锐已经让我顶礼膜拜了。
换句话说,你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