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搬个迪厅上舞台

文:绯色小剑
昨晚在保利剧院看了传说中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感觉怪怪的。
“妈妈咪呀”原是意大利语,译成英文是“Oh my god!”,译成中文则是“我的妈呀!”。这样一个一惊一咋的名字,当然不能指望它是细腻的敏感的爱与哀愁的欲说还休的,但既然作为百老汇最具盛名的音乐剧之一,号称诞生九年来连续上演几千场的票房,它总有值得一看的,于是就看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单亲妈妈的女儿即将结婚,因没有爸爸把自己交给新郎,女儿很伤心。于是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得知妈妈年轻有三个男朋友,三人都可能是她父亲。她就给三人都写了信,希望至少有一个来参加婚礼。没成想三个全来了,来了以后还又开始争夺女儿和女儿的妈妈。一番折腾后,女儿发现自己心态还没成熟到可以结婚的程度,就跟男朋友浪迹天涯长见识去了。倒是妈妈,旧情复燃,跟三男友中的一个结了婚,还真没浪费已经订好的婚礼教堂。
整场戏看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闹。尤其是到最后谢幕前,劲歌辣舞一场接一场,对我这看不清字幕(近视)又没听清歌词(英语听力发挥不佳+噪音)的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任凭其狂热的节奏在耳朵里闹腾。保利剧院的音响还是不错的,我甚至能感觉座位和耳朵都在音乐中嗡嗡震撼,再看台上的热闹,简直就是一个迪厅。而我在台下,眼瞅着他们公然把一个迪厅搬上了舞台。
回家后,我把这个感觉讲给MSN上的一个60后朋友。他说,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音乐剧采用歌曲的原唱者ABBA乐队,本来就是以DISCO著称的。劲歌辣舞,是70年代至80年代的时尚。很多人看这部戏都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因为他们在这里密集地找回了青春的记忆。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没有共鸣,因为我不属于那个时代。没办法,谁让我比你们年轻呢?
看来看戏前应该翻一下简介的。别再发生这种不幸,眼看着那些人到中年的同志们煽情地集体怀旧,却把我尴尬地谅到一边。不合群,有时不是群的错,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站错了地方。
对于我,DISCO并不是什么激动人心的青春启蒙,我见多了。因此这里音乐忽略不计,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
这是个典型的美国剧,有着鲜明的美国价值观。比如,明明是关于婚礼、爱情和亲情的故事,结局却不是两代同堂的大团圆,却变成了女人的心灵成长史。曾经浮躁幼稚的妈妈,找到了尘埃落定的婚姻。拘谨保守的女儿,也反思并找到了自己的内心需要。女孩和妈妈一起成长,虽然故事中也有不少男性,但其实他们都是配角和道具。女人的心灵,才是里面强悍的活生生的内核。
个人成长比伦理感情重要,或者说,同等重要。而且在这个主题上,他们更关注女性。电影《公主日记》中,女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承认自己是公主,并承担起名人的勇气和责任,是一样的主题。《穿普拉达的女魔》似乎也有这个意思。这点我喜欢,但不知道满座在男权文化中浸淫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是否接受。
我疑心他们已在腹诽了:一个单亲妈妈,孤儿寡母,竟然不是哭哭啼啼的,而是唱歌跳舞欢天喜地?苦熬这么多年还貌美如花,四十多岁还有三个男友来抢?漂亮快乐也罢了,竟然还事业有成?这么强大的人,我们也不是没有,但她却竟然是个单亲妈妈?单亲妈妈哪有这么牛的?根本不合常理。
我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但是没说出的是重要的:最不可理喻的是,该妈妈年轻时同时脚踩三只船,甚至不知道女儿父亲是谁。对这样的人物,竟然没有任何道德批判的意思,这让我们如何容忍?
我知道当演员们邀请观众热情互动时,观众反应尴尬冷场的另一个原因了。
那个漫长的谢幕,在国外媒体的剧评中,一直是该片的最大亮点之一。花样百出,帅哥美女们载歌载舞,一曲接一曲,让人误以为是在音乐剧之后,买一赠一,送了一个ABBA粉丝现场演唱会。
气氛不是不热烈的,演员按照惯例邀请观众一起唱起来跳起来,观众席确实有人蠢蠢欲动了。他们手舞足蹈,鼓起勇气喊出了底气不足的声音。因为跟随者寥寥,他们的热情明显不入戏。仿佛出于同情,别的观众也随着站起来,直到最后,全场都站了起来,但不像沉浸在气氛中的狂热粉丝,倒像是在等待灯光亮起,然后鼓掌,离席回家。
至此我看到两种尴尬,一种是欣赏它主题的,却对它的音乐不感冒。喜欢它音乐的,在内容上却迟疑着不敢合拍。
该剧的台词翻译挺好玩,颇有一些中国特色。比如,当单亲妈妈的闺蜜获悉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谁是女儿生父时,不由感叹道“你真牛叉”。而海滩上的小混混追求姐弟恋时说“我就喜欢刘晓庆一样的女人”。
美国文化无疑强大的,但同时也是简单的。我们这些软弱而细腻的中式心灵,看《牡丹亭》后那种又欢喜又叹息的甜蜜感觉,别指望在这里找到。因此,那些听说是感情戏而特意备好手绢却没有如期掉眼泪的观众,扑了个空。我则一边欣赏那些可爱的女人,一边又觉得她们的生活连带那些剧情和台词,都有点糙。
看来中美文化交流,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当然已经在做了,那些中国特色的台词翻译,已有着明显的讨好中国观众的意思。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少试验之作。因此,这个火辣辣的夏夜,满剧场的观众,花了280元、680元、1280元等数额不等的门票,却笑也没笑好,哭也没哭好,最终热闹离场,怅然若失。
昨晚在保利剧院看了传说中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感觉怪怪的。
“妈妈咪呀”原是意大利语,译成英文是“Oh my god!”,译成中文则是“我的妈呀!”。这样一个一惊一咋的名字,当然不能指望它是细腻的敏感的爱与哀愁的欲说还休的,但既然作为百老汇最具盛名的音乐剧之一,号称诞生九年来连续上演几千场的票房,它总有值得一看的,于是就看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单亲妈妈的女儿即将结婚,因没有爸爸把自己交给新郎,女儿很伤心。于是她偷看了妈妈的日记,得知妈妈年轻有三个男朋友,三人都可能是她父亲。她就给三人都写了信,希望至少有一个来参加婚礼。没成想三个全来了,来了以后还又开始争夺女儿和女儿的妈妈。一番折腾后,女儿发现自己心态还没成熟到可以结婚的程度,就跟男朋友浪迹天涯长见识去了。倒是妈妈,旧情复燃,跟三男友中的一个结了婚,还真没浪费已经订好的婚礼教堂。
整场戏看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闹。尤其是到最后谢幕前,劲歌辣舞一场接一场,对我这看不清字幕(近视)又没听清歌词(英语听力发挥不佳+噪音)的观众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任凭其狂热的节奏在耳朵里闹腾。保利剧院的音响还是不错的,我甚至能感觉座位和耳朵都在音乐中嗡嗡震撼,再看台上的热闹,简直就是一个迪厅。而我在台下,眼瞅着他们公然把一个迪厅搬上了舞台。
回家后,我把这个感觉讲给MSN上的一个60后朋友。他说,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音乐剧采用歌曲的原唱者ABBA乐队,本来就是以DISCO著称的。劲歌辣舞,是70年代至80年代的时尚。很多人看这部戏都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因为他们在这里密集地找回了青春的记忆。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没有共鸣,因为我不属于那个时代。没办法,谁让我比你们年轻呢?
看来看戏前应该翻一下简介的。别再发生这种不幸,眼看着那些人到中年的同志们煽情地集体怀旧,却把我尴尬地谅到一边。不合群,有时不是群的错,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站错了地方。
对于我,DISCO并不是什么激动人心的青春启蒙,我见多了。因此这里音乐忽略不计,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
这是个典型的美国剧,有着鲜明的美国价值观。比如,明明是关于婚礼、爱情和亲情的故事,结局却不是两代同堂的大团圆,却变成了女人的心灵成长史。曾经浮躁幼稚的妈妈,找到了尘埃落定的婚姻。拘谨保守的女儿,也反思并找到了自己的内心需要。女孩和妈妈一起成长,虽然故事中也有不少男性,但其实他们都是配角和道具。女人的心灵,才是里面强悍的活生生的内核。
个人成长比伦理感情重要,或者说,同等重要。而且在这个主题上,他们更关注女性。电影《公主日记》中,女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承认自己是公主,并承担起名人的勇气和责任,是一样的主题。《穿普拉达的女魔》似乎也有这个意思。这点我喜欢,但不知道满座在男权文化中浸淫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是否接受。
我疑心他们已在腹诽了:一个单亲妈妈,孤儿寡母,竟然不是哭哭啼啼的,而是唱歌跳舞欢天喜地?苦熬这么多年还貌美如花,四十多岁还有三个男友来抢?漂亮快乐也罢了,竟然还事业有成?这么强大的人,我们也不是没有,但她却竟然是个单亲妈妈?单亲妈妈哪有这么牛的?根本不合常理。
我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但是没说出的是重要的:最不可理喻的是,该妈妈年轻时同时脚踩三只船,甚至不知道女儿父亲是谁。对这样的人物,竟然没有任何道德批判的意思,这让我们如何容忍?
我知道当演员们邀请观众热情互动时,观众反应尴尬冷场的另一个原因了。
那个漫长的谢幕,在国外媒体的剧评中,一直是该片的最大亮点之一。花样百出,帅哥美女们载歌载舞,一曲接一曲,让人误以为是在音乐剧之后,买一赠一,送了一个ABBA粉丝现场演唱会。
气氛不是不热烈的,演员按照惯例邀请观众一起唱起来跳起来,观众席确实有人蠢蠢欲动了。他们手舞足蹈,鼓起勇气喊出了底气不足的声音。因为跟随者寥寥,他们的热情明显不入戏。仿佛出于同情,别的观众也随着站起来,直到最后,全场都站了起来,但不像沉浸在气氛中的狂热粉丝,倒像是在等待灯光亮起,然后鼓掌,离席回家。
至此我看到两种尴尬,一种是欣赏它主题的,却对它的音乐不感冒。喜欢它音乐的,在内容上却迟疑着不敢合拍。
该剧的台词翻译挺好玩,颇有一些中国特色。比如,当单亲妈妈的闺蜜获悉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谁是女儿生父时,不由感叹道“你真牛叉”。而海滩上的小混混追求姐弟恋时说“我就喜欢刘晓庆一样的女人”。
美国文化无疑强大的,但同时也是简单的。我们这些软弱而细腻的中式心灵,看《牡丹亭》后那种又欢喜又叹息的甜蜜感觉,别指望在这里找到。因此,那些听说是感情戏而特意备好手绢却没有如期掉眼泪的观众,扑了个空。我则一边欣赏那些可爱的女人,一边又觉得她们的生活连带那些剧情和台词,都有点糙。
看来中美文化交流,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当然已经在做了,那些中国特色的台词翻译,已有着明显的讨好中国观众的意思。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少试验之作。因此,这个火辣辣的夏夜,满剧场的观众,花了280元、680元、1280元等数额不等的门票,却笑也没笑好,哭也没哭好,最终热闹离场,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