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热爱音乐的你推荐我最喜欢的20部音乐作品(7)

冼星海、殷承宗 《黄河钢琴协奏曲》
体裁:Piano Concerto (钢琴协奏曲) 曲式:I.Ternary Form (三部曲式) II. Binary Form (二部曲式) III. Ternary Form (三部曲式) IV. 自由曲式 欣赏难度:较易
聆听指南: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A段在滚滚鼓声中(0'00''),小号与小提琴一同奏响好似“船工号子”的动机(0'07'')。钢琴一入场就是高能的琶音(0'24''),像波涛汹涌的河水。接着出现的动机营造出船夫在河面上奋力划船(0'39''),与波涛抗争的画面。而后钢琴的华彩乐段中(1'59''),船夫们终于挣脱激流,踏着浪花顺利上岸。B段迎来了一个木管合奏的抒情主题(2'20'')。船夫上了岸,环顾四面青山,松口气。一段钢琴刮奏后A段的精简版跟着《保卫黄河》片段出现(3'04''),似乎表达船夫重新驾船驶回河面。这一乐章可以和《黄河大合唱》对应乐章对比听,借助歌词帮助理解。
第二乐章《黄河颂》开始用大提琴拉奏冼星海雄壮的旋律(“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0'00'')。我们仿佛看到一条在时间长河上绵延5000年的巨龙静静卧在世界的东方。随后钢琴经一组琶音由低到高接过这一乐章的主题,复述整个主题(1'11'')。一个古老而又骄傲的民族在深情诉说自己的历史。第二乐章最后,在钢琴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中(3'24''),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画面中仿佛出现一面红旗迎风飘扬。
第三乐章《黄水谣》、《黄河愤》开始,短笛(Piccolo)吹奏出陕北高原质朴的旋律(0'00''),画面回到黄土高坡。随后钢琴在一组行云流水的琶音后奏起了动人的《黄水谣》(0'22'')。殷承宗这一段用钢琴模拟古筝的演奏真叫赏心悦目、玲珑剔透。在这段人人想跟着哼唱的旋律中,一定藏着不少中国人的故乡。但突然,钢琴曲风骤转,一串低声部深沉阴郁的小调和弦打破了原本宁静、美好的画面(2'18'');日本侵略者到来了。“山河破碎风飘絮”,作为B段的《黄河愤》出现。在一组竖琴的和弦过后(3'09''),钢琴用一组近乎疯狂的轮指模拟古筝演奏B段主旋律(3'14'')。经过弦乐的模进后,钢琴迎来一段华彩(4'52''),叙述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以及人民的反抗。“国破山河在!”悲愤的琶音后(6'14''),终于,A段《黄水谣》主题重现,象征着侵略者被赶跑。这段主题由交响乐团演奏主旋律,钢琴辅以雄浑激昂的琶音(6'20'')。鲜花重新盛开在最古老的土地上。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是所有人中学都学过的。开始先是铜管齐奏响亮的由陕北民歌改编的《东方红》主旋律(0'06''),然后是钢琴那雄狮般力拔千钧的模进(0'17'')。殷承宗1970年首演时这段震撼力爆棚。余下部分主要采用Canon(卡农)似的复调手法,多声部竞相演奏《保卫黄河》主旋律(“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1'11'')。首演版还加入了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乐器琵琶,其他版本大部分去掉了。经过钢琴几次转调后(3'38''),铜管奏出最响亮的一次主旋律(3'51'')。接下来钢琴低声部演奏主旋律,高声部演奏震音和琶音(3'57''),势能逐渐续满,直到全曲的高潮--《东方红》。这时交响乐团演奏主旋律,钢琴用琶音伴奏(4'41''),随后巧妙嫁接到《国际歌》上(6'01''),并于此结束。
创作背景:

1939年,爱国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初稿,1941年在他人帮助下完成整部作品。1968年,因词作者光未然在文革中被打为反派,《黄河大合唱》被迫停演。得到上级允许后,殷承宗、储望华等人联合中央音乐学院多名师生一起,用近一年时间靠着集体的智慧,依托《黄河大合唱》创作出《黄河钢琴协奏曲》。
我就在黄河边长大。这部钢琴协奏曲描绘的就是我脚下的土地。迄今为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黄河钢琴协奏曲》依然是我们中国音乐的巅峰之作。真的非常推荐1970年首演版的视频录像(国内在哔哩哔哩可以搜到)。老一代音乐人的演奏极具感染力,是后世无法企及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艺术家们创作出高度至今鲜有达到的作品。我也想过很多次为什么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少了最感人至深的顶尖艺术作品?我假设了两个答案:1. 艰苦的环境逼迫人把杂念剔除,同时精炼艺术表达;2. 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