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热爱音乐的你推荐我最喜欢的20部音乐作品(4)
不能欣赏马勒交响曲的人生是遗憾的。
Mahler Symphony No.6 (马勒 《第六交响曲》)
体裁:Symphony (交响曲) 曲式:I. Sonata-allegro Form (奏鸣曲-快板) II. Ternary Form (三部曲式) III. Ternary Form (三部曲式) IV. Sonata-allegro Form (奏鸣曲-快板,有修改,具体结构有争议) 欣赏难度:极难
聆听指南:
首乐章伴随着低音提琴(Double Bass)在F上奏出的Spiccato(跳弓)和加了鼓膜的小军鼓的进行曲行进(0'05''),圆号雄浑激昂地奏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0'14''),3把长号将这个主题推向高潮(0'22'')。紧接着首席小号在Bb小调上承上启下(0'42''),将该主题改变配器重述一次(0'49''),织体变成明显的复调。连接部由小军鼓和定音鼓开路(1'49''),铜管从A大调主三和弦转到A小调主三和弦(马勒的标志之一)(1'53''),单簧管和长笛演奏抒情旋律(1'58''),同时一二两组小提琴和中提琴以Canon(卡农)形式轮流拨弦作为和声,听众可以稍稍平缓下心情。F大调的副部主题据说是献给马勒的新婚妻子Alma的。主旋律由小提琴一组和长笛合奏,双簧管则进行模仿对位(2'29'');同时竖琴和三角铁也加入乐团。在副部主题到高潮后,小提琴以Staccato(连顿弓)奏出下行模进(3'01''),同时伴有Glockenspiel(钟琴)清脆的模仿对位(3'04'')。随后副部主题重复一次(3'19''),在大镲一声响后(3'49''),所有乐器在小提琴的模进带领下缓缓下行(3'50''),Celesta(风琴,钢片琴)也在此时出现(3'57'')。最后悠扬的长笛负责收场(3'59'')。结束部以Canon(卡农)似的圆号、小提琴一组、单簧管轮奏副部主题片段结束(4'02'')。突然,熟悉的小军鼓和动机意外地再次响起(4'19''),身处浪漫主义晚期的马勒居然在这里复古般地重复了一次呈示部。展开部中,首先是转调后的更加宏伟的主部主题(9'23''),而后能听到丰富的打击乐音色(9'42'',10'05'',11'14'')。随后更加阴郁的连接部主题出现(11'33''),主要由木管吹奏抒情的主题(12'09''),再由小提琴接手(13'02'')。展开部最后是更梦幻的呈示部中连接部动机(13'40''),重述一次承接至再现部(14'02'')。再现部首先出现的是素材源自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序奏(14'21'')。之后部分由略加变奏的主部主题、一如既往的连接部和由小号引起的更明亮的副部主题组成(15'27'',17'00'',17'49'')。尾声部分,铜管在低声部以进行曲风格演奏主部主题的第一乐句(19'00''),第二乐句则由长号瞬间拉大到广阔的舞台(19'16''),然后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规整的对位(19'30''),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片段交织在一起。最后在铜管吹奏明媚的副部主题的宣叙调中结束(21'10'')。
次乐章的谐谑曲(Scherzo)却处处透着不安。A段先是定音鼓和提琴以进行曲似的3/8拍制造紧迫感(0'00''),随后木琴和低沉的弦乐带来诡异的气氛(0'23'')。B段似乎是一个短小的主题与变奏。双簧管和中提琴演奏的主题在3/8拍和4/8拍间来回转换(2'18''),极具戏谑性的乐段;马勒的妻子曾解释这个乐段描写的是他们的两个孩子。A段重新回到激烈的矛盾中(5'40'')。B段主题随后重现(7'33'')。A段落也再次返回(10'09'')。最后B段落重现作为该乐章的结束(12'01'')。
第三乐章降E大调的柔板,似乎是一个复三部曲式乐章。A段主题主要有两个乐段(0'01'',1'50''),开始织体也并不十分复杂,奏出这部作品目前为止少有的轻松、舒缓,同时带有些许田园风;似乎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家庭。B段的更加阴郁但不失恢弘(4'29'')。A段主题再次出现(8'05''),高潮部分弦乐在模仿对位中把主题演绎成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个乐章也是非常多古典音乐爱好者喜爱的柔板乐章。
马六的末乐章可以匹敌别人一整部交响曲作品。序奏由竖琴、Celesta(风琴,钢片琴)的一组琶音开始(0'05''),紧接着小提琴奏出明媚的乐句(0'10''),仿佛向往天堂。但紧接着铜管以ff的强度从A大调主三和弦转入同名小调主三和弦(还是马勒的标志)(0'24''),猛然把一切拉回现实。弦乐组齐奏下行模进(0'35'')。此时定音鼓像死神在敲门;我们的英雄恐怕难以脱身了。木管演奏诡异的动机(0'55'')。此后圆号以微弱的音量第一次吹出副部主题(1'36'')。其后沉重的铜管、木管仿佛压在主人公身上的重担(2'44''),压得他喘不过气。宣言般的巨大的鼓声(3'41''),由圆号奏响表现抗争的副部主题片段( 3'54''),而后由单簧管和巴松管模仿呼应(4'03''),弦乐组辅以忽强忽弱的Tremolo(碎弓,颤音)(4'20''),暗示未来还不明朗,随后乐队势能集聚(4'30'');我们的英雄没有就此屈服,慢慢站了起来。在一声大镲响为标志的高潮后(5'06''),与命运的斗争就此开始。大提琴低沉地演奏刚刚跳跃性的动机(5'10''),不同乐器用Canon(卡农)形式轮奏一个出现过的跳跃性的动机(5'21''),随后在各种之前出现过的动机及其倒影的对位中,乐章到达了第三次高潮。经过漫长的序奏,终于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简短的赋格段(Fugato)后终于在铜管中出现(5'40'');我们的英雄正奋力与命运搏斗。连接部在昂扬的进行曲风下快速前进(6'25''),中途出现以往的各种动机及其倒影。熟悉的副部主题这时以轻快的步伐示人(7'57''),而后在铜管和三角铁的合奏下重塑辉煌(8'56'')。展开部就在序奏的竖琴声中开始(9'06''),气氛突然放缓和,可能让听众不知所措。但低音提琴低沉的动机再次响起(10'30'')!主人公小心探索,随后昂扬的副部主题片段告诉他胜利似乎就在眼前(11'40'')。咚!命运的第一锤就在这时突然落下(13'13'')!随后是铜管扭曲、丑陋的嘶吼(13'14''),由连接部主题变形而来。随后的进行曲乐段告诉我们他还没倒下(14'55''),仍在奋力抗争。可是,命运的第二次重创就在这时猛然到来(17'33'')!序奏的竖琴再次响起(18'30''),一切似乎要从头再来。听众这里会问:我们的英雄还能站起来吗?铜管和木管吹奏的忽明忽暗的动机始终不给我们答案(19'09'')。双簧管和圆号隐隐奏出副部主题(20'02'')。难道他还没死去?小提琴告诉我们答案:是的(20'48'')!之后灿烂的铜管中(21'58''),我们的英雄再一次站了起来!他依然在朝向属于自己的方向奋力前进。随后经过激昂的乐段(22'20''),再现部的主部主题不期而至(23'16'')。之后复调的对位中,小号、小提琴先后演奏转至小调的副部主题(24'08''),抗争的努力似乎让一切都好起来。副部主题已化身为一段颂歌(26'40'')。终于,在长号吹奏出最光辉的副部主题时(27'15''),大锣打醒原本以为胜利在望的我们(27'26'')。序奏的竖琴又意外响起(27'30''),又是一片黑暗,不见光明。混沌的音响中,万恶的大锤第三次落下(29'48''),打破一切希望,悲剧不可避免。巨人就此倒下,英雄终归尘土...
创作背景:
这是马勒的一部形式上较为“古典”的交响曲,是一部悲剧性的史诗。根据资料显示,他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正处在一段幸福时光中,婚姻和事业都取得硕果,小女儿也出世。但是他却“莫名其妙”地为这部作品加上标题Tragic(悲剧)。原谱按照交响曲惯例,二三乐章分别是Andante-Scherzo(慢板-谐谑曲),但马勒加了标注演出时对换顺序。然而在一年多之后他本人指挥的首演中,却依然是Andante-Scherzo(慢板-谐谑曲)的顺序。而他去世后,遗孀明确向外界表达马勒的本意是Scherzo-Andante(谐谑曲-慢板)。后世的讨论一直不断;著名版本中两者皆有。同样具有争议的还有末乐章的大锤声次数。马勒本人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特制的一种大锤制造敲击声。末乐章原本有三处,象征对英雄的三次重击。但作品完成后,他本人因为迷信这样对自己的人生不吉利,于是删掉一锤,让自己的人生少一次厄运。讽刺的是,随后几年,他接连经历了妻子移情别恋、女儿去世、严重心脏病的折磨。而且不少指挥家对马勒以这种荒唐可笑的原因改曲谱并不买账,依然在指挥中要求三锤。因为这里仅仅是面向初学者的介绍,关于上述争议以及聆听版本的选择,不做过多讨论。感兴趣的人可以网上搜更多资料。我这里就选择常见的卡拉扬和BPO录制的版本,Scherzo-Andante(谐谑曲-慢板)顺序,末乐章三锤。
交响乐团的配置在贝多芬、柏辽兹时期已经发展到顶峰,后世主要加入各种各样打击乐器。交响乐团有两种铜管,马勒的铜管和其他铜管。马勒的交响曲中铜管配置较大。自19世纪初阀门的发明后,小号在交响乐团的地位愈发重要。而马勒的交响曲中小号更是灵魂级乐器(听听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动机)。这部作品中定音鼓数量也加倍了(2组共6只),据说是因为20世纪初的定音鼓不如现在的音效强,达到满意的效果过去需要加倍。
无数古典音乐爱好者痴迷马勒,视马勒为自己的信仰。这部交响曲也是很多人欣赏古典音乐驻足不前之地,是音乐欣赏生涯最终的归宿。马勒的交响曲中究竟有什么吸引我们?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我个人而言,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只属于马勒交响曲的气质。他的一共九部交响曲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俯瞰着一切。死生之外无大事;马勒的作品永远绕不开的命题就是生与死。我想,他提的是一个我也在思考的问题。在作曲技法方面,这是我20部推荐的作品里最复杂的一部;写聆听指南的困难远超其他作品。但我还是要写下来,以后也会不停修改,因为这部作品终将被聆听到人类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