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广州2》:我们的九十年代,我们的故事

《唱好广州2》;我们的九十年代,我们的故事
夏日,广州,一号线。从陈家祠驶往体育西,从传统开往现代。这样的广州,从上世纪的《百花冢》和《长堤1973》,开到了现在。
如果说,两年前的《唱好广州1》是春日的最后一丝余香,那么,今年的这张《唱好广州2》则是初夏羊城的一曲新韵。70后的广州仔黄毅成和80后的新广州人东山少爷廖寰,终于在这里开始讲述一个属于他们这一代人自己的“九十年代故事”。
正如周启生和雷光夏各有各自的八十年代,而在黄毅成的我们的九十年代笔下,则重新还原了内地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生人这一代当年的初恋故事。骚灵情歌一般的旋律,变速自行车上的青涩拥抱,偷偷拉小手,属于那个年代学生哥的爱情与成长。一路从泌冲农场走到小北路,再走到如今的北京路再遇。年月的沧桑,演变成中年人“好久不见”的唏嘘。也许当年,他和她都曾一起听过张学友的演唱会,K过陈奕迅的《人来人往》,但如今的这阕《我们的九十年代》,注定不是香港式的"公主太子"或"巴士站情缘",而只是属于广州这个城市,或者珠三角这一代人自己的,YESTERDAY ONCE MORE。
这是属于广州,或者属于岭南人自己的一种叙述。因为本土,所以入心。本土的叙述各有各不同,来自香港的《黄金少年》慨叹:面对爱情,我们都无能为力。而来自广州的《北京路情缘》则仍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CONTON POP那条地老天荒的路上。面对爱情,广州人也许更有一种对传统的眷恋。来自香港的林夕笔下已经把任白写得坚强无比,独立不屈,但来自广州的黄毅成依然在《剑合钗圆帝女花》里沿袭着唐涤生当年的凄美悲歌。或许,也因为这样一种口耳相传的传统,之于黄毅成们,已然是三家巷之于周炳那样,早已烙在心里,成为他的生命他的爱。
仍是老地方,从前的《长堤1973》到如今的《珠玑路晨光》。不管乐器是来自西洋爵士的萨克斯还是来自民乐的扬琴,弥散在空气里的音符,其实叙述的还是“家住西关”这样一种原乡情怀。窄长的珠玑路,来自单车铃声的采样,粤式早餐,儿时回忆。其实和〈月光光〉〈落雨大〉或〈肥仔个头〉那样的童谣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把那一种九十年代的爱情酿成老婆靓汤,妈子靓汤。传统和现代,在二十一世纪的广州交融。就像那不断延伸的地铁线,把荔湾花街和天河城,越秀山和奥体中心,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
从太阳神到广药,广州队依然是广州队,广州仔依然是广州仔。地铁一号线,还会继续延伸下去。不管这列车上,坐的是老广州人,还是新广州人。也不管人来人往间,唱的是Razor-B的英文RAP,还是邹正勤的中文RAP。“鬼叫你穷啊顶硬上”,从疍家人冼星海的昔日童谣,RAP进这都市的新生代“赤子”心里。
城市渐渐大了,渐渐成长的人也会日见疏离。但如今的这座广州,没有陈少琪式的集体回忆缅怀,也没有林夕式的后现代解构。也许,这里依然停留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水岭上。所以,《石室圣诗》里,会重遇林振强式的宗教温暖;《珠江印象》里,更可以看到黄毅成在努力以黄霑为师。
粤港两地,也许真的心有灵犀。轩仔曾如此地蒙受霑叔的《BLESSING》,廖寰的声线也大有克勤的质感。不过,李克勤的《演奏厅II》已在天水围里反思,谢安琪们更在最草根的茶餐厅里重新励志出发。而承托了历史与现实的东山少爷,站在时代广场与中华广场间,是否也曾困惑于公园前的十字路口?
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同时并存的城市,粤曲还是骚灵,CONTON POP还是HIP-HOP,大众还是分众,励志还是反思。一号线从公园前到体育西,都总免不了,向左走与向右走的选择。这样的选择,黄毅成和廖寰,陈艺鹏和黄晓亮,都同样需要面临。
人生总面不了十字路口,“命里冥冥注定会兜弯”,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唱好广州2》会成为《演奏厅》,还是《笑忘书》,现在盖棺论定还一切尚早。能得到如此多的新老广州市民心声共鸣,这已经和地铁一号线一样成为这个时代广州的注脚。每天来来往往,不需更多言辞,却少不了,离不开。
其实,唱好广州,在唱的,也是我们自己。为了一宿三餐,奔走在这城市每条暑热淋漓的大街小巷里,谱写自己的歌,自己的故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558243&PostID=9521361
夏日,广州,一号线。从陈家祠驶往体育西,从传统开往现代。这样的广州,从上世纪的《百花冢》和《长堤1973》,开到了现在。
如果说,两年前的《唱好广州1》是春日的最后一丝余香,那么,今年的这张《唱好广州2》则是初夏羊城的一曲新韵。70后的广州仔黄毅成和80后的新广州人东山少爷廖寰,终于在这里开始讲述一个属于他们这一代人自己的“九十年代故事”。
正如周启生和雷光夏各有各自的八十年代,而在黄毅成的我们的九十年代笔下,则重新还原了内地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生人这一代当年的初恋故事。骚灵情歌一般的旋律,变速自行车上的青涩拥抱,偷偷拉小手,属于那个年代学生哥的爱情与成长。一路从泌冲农场走到小北路,再走到如今的北京路再遇。年月的沧桑,演变成中年人“好久不见”的唏嘘。也许当年,他和她都曾一起听过张学友的演唱会,K过陈奕迅的《人来人往》,但如今的这阕《我们的九十年代》,注定不是香港式的"公主太子"或"巴士站情缘",而只是属于广州这个城市,或者珠三角这一代人自己的,YESTERDAY ONCE MORE。
这是属于广州,或者属于岭南人自己的一种叙述。因为本土,所以入心。本土的叙述各有各不同,来自香港的《黄金少年》慨叹:面对爱情,我们都无能为力。而来自广州的《北京路情缘》则仍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CONTON POP那条地老天荒的路上。面对爱情,广州人也许更有一种对传统的眷恋。来自香港的林夕笔下已经把任白写得坚强无比,独立不屈,但来自广州的黄毅成依然在《剑合钗圆帝女花》里沿袭着唐涤生当年的凄美悲歌。或许,也因为这样一种口耳相传的传统,之于黄毅成们,已然是三家巷之于周炳那样,早已烙在心里,成为他的生命他的爱。
仍是老地方,从前的《长堤1973》到如今的《珠玑路晨光》。不管乐器是来自西洋爵士的萨克斯还是来自民乐的扬琴,弥散在空气里的音符,其实叙述的还是“家住西关”这样一种原乡情怀。窄长的珠玑路,来自单车铃声的采样,粤式早餐,儿时回忆。其实和〈月光光〉〈落雨大〉或〈肥仔个头〉那样的童谣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把那一种九十年代的爱情酿成老婆靓汤,妈子靓汤。传统和现代,在二十一世纪的广州交融。就像那不断延伸的地铁线,把荔湾花街和天河城,越秀山和奥体中心,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
从太阳神到广药,广州队依然是广州队,广州仔依然是广州仔。地铁一号线,还会继续延伸下去。不管这列车上,坐的是老广州人,还是新广州人。也不管人来人往间,唱的是Razor-B的英文RAP,还是邹正勤的中文RAP。“鬼叫你穷啊顶硬上”,从疍家人冼星海的昔日童谣,RAP进这都市的新生代“赤子”心里。
城市渐渐大了,渐渐成长的人也会日见疏离。但如今的这座广州,没有陈少琪式的集体回忆缅怀,也没有林夕式的后现代解构。也许,这里依然停留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水岭上。所以,《石室圣诗》里,会重遇林振强式的宗教温暖;《珠江印象》里,更可以看到黄毅成在努力以黄霑为师。
粤港两地,也许真的心有灵犀。轩仔曾如此地蒙受霑叔的《BLESSING》,廖寰的声线也大有克勤的质感。不过,李克勤的《演奏厅II》已在天水围里反思,谢安琪们更在最草根的茶餐厅里重新励志出发。而承托了历史与现实的东山少爷,站在时代广场与中华广场间,是否也曾困惑于公园前的十字路口?
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同时并存的城市,粤曲还是骚灵,CONTON POP还是HIP-HOP,大众还是分众,励志还是反思。一号线从公园前到体育西,都总免不了,向左走与向右走的选择。这样的选择,黄毅成和廖寰,陈艺鹏和黄晓亮,都同样需要面临。
人生总面不了十字路口,“命里冥冥注定会兜弯”,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唱好广州2》会成为《演奏厅》,还是《笑忘书》,现在盖棺论定还一切尚早。能得到如此多的新老广州市民心声共鸣,这已经和地铁一号线一样成为这个时代广州的注脚。每天来来往往,不需更多言辞,却少不了,离不开。
其实,唱好广州,在唱的,也是我们自己。为了一宿三餐,奔走在这城市每条暑热淋漓的大街小巷里,谱写自己的歌,自己的故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558243&PostID=952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