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胡》的8首词评

听着胡老师的这张砖总想起博尔赫斯的诗: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不营字造句,不和梦交易,
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收集了一年来陆陆续续为胡老师这张专辑的词所写的一些评论,时长时短,有些借用了点理论去解构,有些只是纯粹凭借直觉去感受,都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是希望偶然读到这些的人,或者会愿意多停留一会儿,给与一点温柔去感知他浸到词里的喜乐与哀愁。
01 胡
现代诗百余年来的一个经典论题,那就是,该追求“纯诗“还是大众化?艾略特隐晦伤感的维多利亚诗风固然迷人,但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式的后现代直朴自由也令人难以割舍……于是乎,《胡》的歌词真让人惊喜!既然选择题做不出来,干脆把两种诗风混混血好了。
为啥说很混血呢?因为这首词写的既是入俗的麻将,又是难解的人生,一半浪漫一半随俗,一半感伤一半幽默,一半惆怅一半洒脱,一半朝花落尽赏斜阳,一半再押赌注回战场,绝妙得很,绝妙得很!
从形式、技巧上说的话,《胡》这首歌词的叙事性还是很强的,胡老师在这行云流水的麻将曲中神奇地营造出了两个交织互现的场景,就是一场通宵不散的牌局,以及一场浮浮沉沉的人生,每一句歌词的双关性都很强,似是描述牌局的不定,又若咏叹人生的无常。爱情与理想都是赌注,对手或行人都无关痛痒。
“浓烈的酒该尝则尝,娇艳的花能赏则赏,没人能救头顶的太阳,转眼沦为斜阳“,这四句我都感觉都有伊壁鸠鲁主义了,慵慵懒懒地跟你说要去感受瞬间的喜乐。从整首词的风格偏向来说的话,特别是在专辑版的《胡》改了小段歌词,加重了叙事感和戏谑感,就更加偏后现代主义式地去严肃化以及幽默感,真是有趣。
02 说走就走
初听这首歌词真让人难过,他仿佛终于拨开了身上弹孔后一抹孱弱的殷红,容许你窥探他刺穿胸口的秘密,他看看那些敷衍的问候或刺耳的诅咒,微笑着亲手缝合了敞开的伤口,喧嚣路口,说走就走,渐行的背影一路潇洒又孤独。
再听这词还是感慨,总会想到属于理想主义者的独白,跋涉在时间永恒的流动中,执着、孤独,又英勇。抹去了现场版中观众的附和之后,收尾一声沉沉的叹息,又令这孤独更加悠长。
胡老师啊,我真希望,从此以后,时间不再是你的敌人了,而只成为你的朋友……
03 流浪者的老情歌
这首词是写给慵懒复古的爵士的,它不是世事未涉的纯,也不是躁动不安的欲,它是微醺时的半醉半醒,是回忆中的半喜半悲。它是一眼从遗忘中叛变的回眸,一丝从流浪中挣脱的深情。就像是留声机上落灰的情歌,脑中隐约回旋着的旋律,炽热冷却后的余温,同时光渐远后又泛起的爱意。
再说点技巧,胡老师可真会写词啊,一首情歌,放弃了风花雪月的意象,依旧能构建出陌生化的诗性语 言,依然能叙述出一段往事的无限怅惘。“落寞的背影被寂寞拉拉扯扯”这句将抽象概念的拟人用得真绝;“唱给过你的情歌平平仄仄,还散着温热”这句写的通感也太美了吧!又绝又美,日常吹爆胡诗人的文字驾驭能力!
04 不为什么
不为什么!胡老师就是有资本敢玩敢刚敢放飞啊!他是真正辨清世界又原谅世界的人,现在的他既不在意无端的指摘,也不在乎敷衍的理解,真的酷得不行!
05 先走的人
如果说胡老师的《先走的人比较不容易受伤》是解构了所有意象,飘浮进虚无宇宙的诡秘灵魂,那么Mona的《先走的人》则是以爱之名,将它捕捉进苦痛的躯壳重新坠回了风声世界。
时间的洪流被年月划分出了边际,当飘渺的自由被具象的苦痛与承诺驯服,隐藏在心口的眼泪,也终是洒落祭给了山谷与黑土。
中段胡老师的那段混杂念白简直神来之笔,似乎是一个人分裂出的两段呢喃,一边是“都是命运,都是烟云”的虚空之音,一边是“背着倔强,去一个没有你的地方”的掷地冷嘲,两个自我彼此对峙,又互相纠缠。
技术层面上看,Mona的这首词和胡老师的《先走的人比较不容易受伤》,形成了一个有趣的互文性。互文性(Intertexuality)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意在指出任何文本从不是孤立的,自足的,相反,它们是在与周围文本的互相参照、互相指涉中产生意义的。《先走的人》的词与曲,是对《先走的人比较不容易受伤》的一种理解,一篇注释,一次重构,这两首歌互相织联出了意义,因此,其中产生很强的互文性的实验意味。
06 先走的人比较不容易受伤
很遗憾貌似很多评论都没有听出这首词中虚无主义的美感,反而误伤为是内容空洞,强凑歌词?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冒昧地做点解析。
胡老师这首词很明显受了北岛的诗《一切》的影响,包括词中的两次念白,“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音”,胡老师之所以把这两句是作为念白念出来,很明显是有意与自己的歌词做区分的,另外呢,他在之前的创作人采访里面早就说了,他十几年了都在试着将自己最喜欢的北岛的诗《一切》谱上曲子,如果按文学批评里面的说法,这个影响研究其实都不用继续做了,过分明显哈哈。
然后说说歌词本身,《北岛》这首诗的背后是虚无主义,胡老师这首词里面的基调也是虚无主义。整首歌词都萦绕着一个庞大的虚无感,恍惚地走在路上、没有慌张、不再失望、消失、忘掉、遗忘是我的天赋、都是烟云、都是命运……它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具象的经历,而是在呈现出,命运本身,就是一段在时间洪流中通向终极虚无的路程,期间的坚强、倔强、给予、停步、悲伤虽然都是对终极虚无徒劳的反抗,但对于人生这段路程来说,是必须去赋予的体验,是需要从虚无中被建构出来的意义。
所以,这首词里的“你”是什么?在我看来,”你“是命运的烟云,命运的终极走向虚无,命运一路的恩赐与眷顾的悲伤,在虚无的终极面前都是等待消失的假象。这是歌词中呈现出的虚无主义的最大美感,手碟的空灵感与编曲、吟唱的飘渺感,命运感是重的,而虚无主义是轻的,正如尼采说过的,如果人失去了他迄今一向“系泊”的“锚”(上帝已死),不就要飘进无尽的虚空里吗?所以,这首歌从创作、配器、编曲、唱法上都是飘的,虚的,因为这本就不准备营造掷地有声的震撼感。
最后又要回到用词技巧本身,现阶段胡老师的写词经常会有点去意象化,之前的《忘》、现在的《先走的人比较不容易受伤》,《胡》倒是完全回归了意象,不过里面的意象加双关玩得空前过瘾,胡老师明显还在不断做写词尝试。如果单是论《先……伤》这首歌的话,写词去意象太合理了,毕竟对于虚无而言,所有意象都能被解构,最终都并入虚无里面。其实吧,对诗歌的欣赏和音乐一样,是非常多元的,流派不同,风格也都很不一样,我现在感觉对于歌词的欣赏主流有些时候还是会停留在修辞的层面,而不太深入到内核性的层面。
07 光年
胡老师的光年是温柔的,从词到曲,从编至唱,这种温柔恍惚间似乎真能渗透星光穿越数万光年的漫长距离,将瞬间与爱恨铺成了流年与不朽。
我真喜欢胡老师,他是温柔本身。
08 毕业生
故事唱给愿意听的人才有意义。
以上所有评论仅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