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gy、Bowie、摇滚乐自杀者,究竟谁是谁?
提起Ziggy Stardust这两个英文单词,稍微对David Bowie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他最有名的一张专辑的名字。没错,做为一个“摇滚变色龙”,在40年的歌唱生涯中,David Bowie发行了30余张唱片,改变过无数次曲风,但只有这张1972年的专辑能被真正的称为“经典”。经典归经典,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Ziggy Stardust为何物呢?字典上是找不到相关解释的。
事实上,这张专辑的全称应该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真够长的。从广义上讲,这是一张概念专辑,用一张专辑的长度讲了一个故事,而Ziggy Stardust是贯穿专辑始终的一个人物,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摇滚明星。可为什么是要说是“从广义上讲”呢?因为相对于其它概念专辑,如The Who的Tommy或者Pink Floyd的The Wall,Ziggy Stardust并不是那么严谨与环环相扣。这不奇怪,“因为在专辑制作时并没有人把它当作概念专辑来制作,我们只是在完成一些歌曲,”专辑的制作人Ken Scott回忆说,“当然,专辑里的确有一个故事把一些歌曲串了起来,但那也只是‘一些歌曲’。”David Bowie自己也承认,专辑里的故事并不具体,尽管它有许多详实的细节描写。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认为,专辑里的11首歌讲述了11个场景,而听者需要将这些片段联系起来,去猜测联想整个故事的情节。究竟,这个故事,或者这11个故事片段,都讲了些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这11个场景吧。
场景一:离世界末日还有五年(Five Years)。
Five Years是专辑的第一首歌,在简洁的钢琴伴奏下,Bowie将整个故事的背景娓娓道来。某天,人们突然被告知这样一个噩耗:五年后世界即将毁灭。歌曲是从一位少年的视角入手,他走在大街上,看到人们全部都失魂落魄、痛哭流涕。在电视的偶像节目中,在电话的窃窃私语中,人们谈论的永远是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濒临疯狂的边缘,一个姑娘拼命的殴打她的孩子,如果不是有人把她推到一边去那孩子一定会被打死;还有一个断臂的士兵,他一直在盯着一辆凯迪拉克的车轮,没准他下一个动作就是冲过去……
地球的毁灭与人类的堕落,究竟孰因孰果?歌曲里并没有答案,只有Bowie惨痛的嚎叫。“我们只有五年的时间了,”Bowie在最后唱到。他无法像歌曲最开始那样从容了,他的声音开始失控,带上了哭腔。
场景二:爱上的只是爱情,多么不靠谱(Soul Love)。
Bowie在这首歌中谐谑的讲述了各种爱,有离愁(Stone love),活人依恋着死者,一直跪在墓前凝视着墓碑;有浪漫(New love),男女相爱时的浪漫的语言只有他们自己能听的懂;甚至还有宗教(Soul love),牧师四处宣讲着对上帝之爱,尽管他是那么的孤单。而在副歌里Bowie口气一转:爱情来的太快,没有选择余地,真是不靠谱,尤其是如果我们爱上了爱情,那这种爱就更一无所是。
按照Ken Scott的说法,在专辑里有一些歌曲与Ziggy Stardust的故事并没有什么联系,这首歌就是一例,它不过是想缓冲一下歌曲Five Years带来的悲恸。也许在潜意识里Bowie想说:不要爱上摇滚明星,那可真是不靠谱。
场景三、场景四:救世主从天而降,化身为摇滚明星(Moonage Daydream、Starman)。
接下来的两首歌又回到了Ziggy Stardust的主题。午夜,一位少年看到窗外的空中出现异常,仔细看来原来是某个造访地球的外星生物——Ziggy Stardust。它雌雄同体,目光如电漂浮于空中;它让少年意乱情迷,仿佛做了一个漫长的白日梦(歌词Freak out in a moonage daydream中,freak out也是药物用high了的意思)。这个外星生物可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摇滚歌手,真真切切是一个“星人”(Starman,来自外星,也是摇滚明星)。甚至,少年打开收音机后发现,那里没有DJ,只有来自宇宙的摇滚乐。Ziggy对少年说:“希望这些来自外太空的声音能让你们真正的摇滚起来,不管你们最后是选择接受还是抛弃。”
少年当然喜欢这些太空摇滚,他想,也许Ziggy会拯救我们的,毕竟离世界末日只有五年了。
场景五:想当摇滚明星?那可不容易(It Ain’t Easy)。
这是另外一首与Ziggy Stardust的故事没什么关系的歌,出现在整张专辑的中间部分。它不仅仅与故事没什么关系,而且是一首翻唱歌曲。一张概念专辑里居然会出现一首翻唱歌曲,这有没有搞错?
其实,这首It Ain’t Easy的出现在这里刚刚好。歌如其名,它的主题是:做什么都不容易,无论是爬上山顶观望下面的大海,解决心中的困扰,或者是让一个女人彻底的满足。当然,还有一些歌曲里没有讲的东西:“星人”Ziggy想要成为一个摇滚明星?那也不容易。
场景六:雌雄同体,粉墨登场(Lady Stardust)
想成为一个摇滚明星,那得需要十二万分的努力,无论你是一个平凡少年还是一个Starman。对Ziggy来说,这尤其如此。因为雌雄同体(歌词Lady Stardust sang his songs表明了它模糊的性别),观众们对它进行不断的嘲弄,嘲弄它脸上化的妆,嘲弄它的黑色长发。而Ziggy呢?它并不理会,只是在专心的唱那些黑暗与污秽的歌。渐渐的,它的乐队成员开始固定,歌曲写作走上正轨,它可以整夜的唱歌了,看上去会越来越好。
终于,有一些人认可了这支奇特的乐队,他们当中有放荡的女人和激动的少年,他们是一群铁杆歌迷。当有人对乐队进行侮辱时,会有一个和乐队一般打扮,穿着艳丽蓝色紧身裤的少年跳上台去,与捣乱的人对骂。
而Ziggy呢?它并不理会,只是在专心的唱那些黑暗与污秽的歌。
场景七、场景八:成名之后,老虎踩上了凡士林(Star、Hang On To Yourself)
“有人想要参军,有人想要控制世界,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摇滚明星,挣一大笔钱,把我的照片散发给歌迷?”Ziggy说,“不仅如此,我还要让音乐不断变化,到时候我就能像摇滚明星一样入睡,像摇滚明星一样恋爱了。”
从场景七开始,Ziggy过上了摇滚明星的生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无法放松心灵,而歌曲Star与Hang On To Yourself中千钧一发的情绪正反映了Ziggy迅速成名的整个过程。可是这种成名又能如何呢?它和它的乐队,“来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一起巡演时,Ziggy会遇见狂热的骨肉皮,而它的乐队仅仅是在舞台上伴奏,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好像是踩上了凡士林的老虎(歌词We move like tigers on vaseline被认为是Bowie绝妙的一笔)。但大家都还在坚持着,音乐也在继续,但Ziggy好像不再是一个试图拯救地球的外星来客,而仅仅是一个追逐名利的凡夫俗子。
场景九:Ziggy弹起了吉他,它越走越远(Ziggy Stardust)。
故事讲到了现在终于到了最高潮,专辑的同名歌曲。乐队成员们对Ziggy的抱怨越来越大,某个成员说,Ziggy在台上和我们玩即兴,它把吉他弹的越来越不着边际,我想它成了超人,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是它的伴奏乐队;另外一位说,Ziggy顶着一头卷发,眼睛也被修饰的很好看,可是我们呢?我们这些伴奏乐手只能在他接见歌迷时坐在一旁喝啤酒;又有一位说,Ziggy现在这种状态简直是自渎,如果某一天那些乐迷杀了它,我说咱们就直接解散得啦!
Ziggy不管这些,它还在弹它的吉他。
场景十:靡乱之城,最后的疯狂(Suffragette City)。
Ziggy现在偏执并神经质。如果有人来拜访它,它会说:“嘿,让我一个人待会儿!”如果是来电话呢?它一概不接,只是把听筒交给助手,后来助手也非常不满离它而去。早就没有什么乐队了,Ziggy成了孤家寡人;也没有什么音乐了,Ziggy现在只是一个做爱机器,沉入了靡乱之城,它惟一在乎的就是胯下那个玩意儿应该怎么用。
靡乱之城是这样一个所在,你进的去,却买不起回程车票出不来,更何况,你一旦进去后就没有时间再检察自己的状况。就是这样。
最后一幕:摇滚乐的自杀者(Rock’n’Roll Suicide)
时间点燃了一只烟,你把它放到嘴边,可是你先吮到的竟然是根手指,然后是另外一根手指,然后才找到烟,天哪……
你走过咖啡馆,却不想进去吃点什么,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活的太久了;你面对着墙壁,墙上空无一物,只有钟表在嗒嗒的响,它仿佛在提醒你,还有人在等待新歌呢,可是……
也许你已经忘记了,你其实是一个摇滚乐的自杀者。
在故事的最后就是这样,Ziggy极度的恐惧与迷惑。不管曾经有过什么豪言壮语,现在它的生命都已经被报销掉了。可是它同时也在想,自己其实并不孤独,有无数的摇滚明星都是这样。至于那个还有五年就要毁灭的地球,哦,救世主都没有了,谁还会在乎它?
故事讲完了,但仅仅把故事讲圆还不是这张专辑的精妙。更为绝妙的是,这张专辑中的Ziggy Stardust仿佛就是David Bowie自己。女性装扮,涉及太空题材的歌词(如他早期的名曲Space Oddity), 模棱两可的性取向,这些都是Ziggy与Bowie的共同之处;此外,1972年正是David Bowie发表处女作的第五年,在专辑发行后,Bowie与他的乐队以“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为名进行了一年多的全球巡演,诸如此类的事件不胜枚举,它们有些是Ziggy这一人物的创作原乡,有些是商业噱头,但更多的是Bowie自己对Ziggy这个角色的认同与代入感。有时他相信,自己真的是Ziggy Stardust,一个摇滚明星,一个摇滚乐自杀者,他分不清舞台上的Ziggy与舞台下的Bowie。于是,Ziggy的故事对Bowie来说仿佛成了一个预言:五年之后的1977年,在David Bowie的专辑Low发表之前,他真的几乎被可卡因耗干了生命,他险些真的成为一个摇滚乐自杀者。
其实不仅是David Bowie,你可以把许多人代入到Ziggy Stardust这个角色当中,Jim Morrision、Janis Joplin、Brian Jones,他们都是摇滚乐的自杀者。甚至,这种代入并不仅仅限于摇滚乐,“由于Ziggy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空的容器,你可以把你自己代入进去,”David Bowie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因此,Ziggy Stardust的故事就有了无限的可延展性,每个人都会看到时代的堕落,都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成为一个摇滚乐自杀者,听众会被这种观念触动并惊醒。也许这就是这张专辑的最妙之处吧。
事实上,这张专辑的全称应该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真够长的。从广义上讲,这是一张概念专辑,用一张专辑的长度讲了一个故事,而Ziggy Stardust是贯穿专辑始终的一个人物,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摇滚明星。可为什么是要说是“从广义上讲”呢?因为相对于其它概念专辑,如The Who的Tommy或者Pink Floyd的The Wall,Ziggy Stardust并不是那么严谨与环环相扣。这不奇怪,“因为在专辑制作时并没有人把它当作概念专辑来制作,我们只是在完成一些歌曲,”专辑的制作人Ken Scott回忆说,“当然,专辑里的确有一个故事把一些歌曲串了起来,但那也只是‘一些歌曲’。”David Bowie自己也承认,专辑里的故事并不具体,尽管它有许多详实的细节描写。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认为,专辑里的11首歌讲述了11个场景,而听者需要将这些片段联系起来,去猜测联想整个故事的情节。究竟,这个故事,或者这11个故事片段,都讲了些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这11个场景吧。
场景一:离世界末日还有五年(Five Years)。
Five Years是专辑的第一首歌,在简洁的钢琴伴奏下,Bowie将整个故事的背景娓娓道来。某天,人们突然被告知这样一个噩耗:五年后世界即将毁灭。歌曲是从一位少年的视角入手,他走在大街上,看到人们全部都失魂落魄、痛哭流涕。在电视的偶像节目中,在电话的窃窃私语中,人们谈论的永远是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濒临疯狂的边缘,一个姑娘拼命的殴打她的孩子,如果不是有人把她推到一边去那孩子一定会被打死;还有一个断臂的士兵,他一直在盯着一辆凯迪拉克的车轮,没准他下一个动作就是冲过去……
地球的毁灭与人类的堕落,究竟孰因孰果?歌曲里并没有答案,只有Bowie惨痛的嚎叫。“我们只有五年的时间了,”Bowie在最后唱到。他无法像歌曲最开始那样从容了,他的声音开始失控,带上了哭腔。
场景二:爱上的只是爱情,多么不靠谱(Soul Love)。
Bowie在这首歌中谐谑的讲述了各种爱,有离愁(Stone love),活人依恋着死者,一直跪在墓前凝视着墓碑;有浪漫(New love),男女相爱时的浪漫的语言只有他们自己能听的懂;甚至还有宗教(Soul love),牧师四处宣讲着对上帝之爱,尽管他是那么的孤单。而在副歌里Bowie口气一转:爱情来的太快,没有选择余地,真是不靠谱,尤其是如果我们爱上了爱情,那这种爱就更一无所是。
按照Ken Scott的说法,在专辑里有一些歌曲与Ziggy Stardust的故事并没有什么联系,这首歌就是一例,它不过是想缓冲一下歌曲Five Years带来的悲恸。也许在潜意识里Bowie想说:不要爱上摇滚明星,那可真是不靠谱。
场景三、场景四:救世主从天而降,化身为摇滚明星(Moonage Daydream、Starman)。
接下来的两首歌又回到了Ziggy Stardust的主题。午夜,一位少年看到窗外的空中出现异常,仔细看来原来是某个造访地球的外星生物——Ziggy Stardust。它雌雄同体,目光如电漂浮于空中;它让少年意乱情迷,仿佛做了一个漫长的白日梦(歌词Freak out in a moonage daydream中,freak out也是药物用high了的意思)。这个外星生物可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摇滚歌手,真真切切是一个“星人”(Starman,来自外星,也是摇滚明星)。甚至,少年打开收音机后发现,那里没有DJ,只有来自宇宙的摇滚乐。Ziggy对少年说:“希望这些来自外太空的声音能让你们真正的摇滚起来,不管你们最后是选择接受还是抛弃。”
少年当然喜欢这些太空摇滚,他想,也许Ziggy会拯救我们的,毕竟离世界末日只有五年了。
场景五:想当摇滚明星?那可不容易(It Ain’t Easy)。
这是另外一首与Ziggy Stardust的故事没什么关系的歌,出现在整张专辑的中间部分。它不仅仅与故事没什么关系,而且是一首翻唱歌曲。一张概念专辑里居然会出现一首翻唱歌曲,这有没有搞错?
其实,这首It Ain’t Easy的出现在这里刚刚好。歌如其名,它的主题是:做什么都不容易,无论是爬上山顶观望下面的大海,解决心中的困扰,或者是让一个女人彻底的满足。当然,还有一些歌曲里没有讲的东西:“星人”Ziggy想要成为一个摇滚明星?那也不容易。
场景六:雌雄同体,粉墨登场(Lady Stardust)
想成为一个摇滚明星,那得需要十二万分的努力,无论你是一个平凡少年还是一个Starman。对Ziggy来说,这尤其如此。因为雌雄同体(歌词Lady Stardust sang his songs表明了它模糊的性别),观众们对它进行不断的嘲弄,嘲弄它脸上化的妆,嘲弄它的黑色长发。而Ziggy呢?它并不理会,只是在专心的唱那些黑暗与污秽的歌。渐渐的,它的乐队成员开始固定,歌曲写作走上正轨,它可以整夜的唱歌了,看上去会越来越好。
终于,有一些人认可了这支奇特的乐队,他们当中有放荡的女人和激动的少年,他们是一群铁杆歌迷。当有人对乐队进行侮辱时,会有一个和乐队一般打扮,穿着艳丽蓝色紧身裤的少年跳上台去,与捣乱的人对骂。
而Ziggy呢?它并不理会,只是在专心的唱那些黑暗与污秽的歌。
场景七、场景八:成名之后,老虎踩上了凡士林(Star、Hang On To Yourself)
“有人想要参军,有人想要控制世界,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摇滚明星,挣一大笔钱,把我的照片散发给歌迷?”Ziggy说,“不仅如此,我还要让音乐不断变化,到时候我就能像摇滚明星一样入睡,像摇滚明星一样恋爱了。”
从场景七开始,Ziggy过上了摇滚明星的生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无法放松心灵,而歌曲Star与Hang On To Yourself中千钧一发的情绪正反映了Ziggy迅速成名的整个过程。可是这种成名又能如何呢?它和它的乐队,“来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一起巡演时,Ziggy会遇见狂热的骨肉皮,而它的乐队仅仅是在舞台上伴奏,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好像是踩上了凡士林的老虎(歌词We move like tigers on vaseline被认为是Bowie绝妙的一笔)。但大家都还在坚持着,音乐也在继续,但Ziggy好像不再是一个试图拯救地球的外星来客,而仅仅是一个追逐名利的凡夫俗子。
场景九:Ziggy弹起了吉他,它越走越远(Ziggy Stardust)。
故事讲到了现在终于到了最高潮,专辑的同名歌曲。乐队成员们对Ziggy的抱怨越来越大,某个成员说,Ziggy在台上和我们玩即兴,它把吉他弹的越来越不着边际,我想它成了超人,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是它的伴奏乐队;另外一位说,Ziggy顶着一头卷发,眼睛也被修饰的很好看,可是我们呢?我们这些伴奏乐手只能在他接见歌迷时坐在一旁喝啤酒;又有一位说,Ziggy现在这种状态简直是自渎,如果某一天那些乐迷杀了它,我说咱们就直接解散得啦!
Ziggy不管这些,它还在弹它的吉他。
场景十:靡乱之城,最后的疯狂(Suffragette City)。
Ziggy现在偏执并神经质。如果有人来拜访它,它会说:“嘿,让我一个人待会儿!”如果是来电话呢?它一概不接,只是把听筒交给助手,后来助手也非常不满离它而去。早就没有什么乐队了,Ziggy成了孤家寡人;也没有什么音乐了,Ziggy现在只是一个做爱机器,沉入了靡乱之城,它惟一在乎的就是胯下那个玩意儿应该怎么用。
靡乱之城是这样一个所在,你进的去,却买不起回程车票出不来,更何况,你一旦进去后就没有时间再检察自己的状况。就是这样。
最后一幕:摇滚乐的自杀者(Rock’n’Roll Suicide)
时间点燃了一只烟,你把它放到嘴边,可是你先吮到的竟然是根手指,然后是另外一根手指,然后才找到烟,天哪……
你走过咖啡馆,却不想进去吃点什么,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活的太久了;你面对着墙壁,墙上空无一物,只有钟表在嗒嗒的响,它仿佛在提醒你,还有人在等待新歌呢,可是……
也许你已经忘记了,你其实是一个摇滚乐的自杀者。
在故事的最后就是这样,Ziggy极度的恐惧与迷惑。不管曾经有过什么豪言壮语,现在它的生命都已经被报销掉了。可是它同时也在想,自己其实并不孤独,有无数的摇滚明星都是这样。至于那个还有五年就要毁灭的地球,哦,救世主都没有了,谁还会在乎它?
故事讲完了,但仅仅把故事讲圆还不是这张专辑的精妙。更为绝妙的是,这张专辑中的Ziggy Stardust仿佛就是David Bowie自己。女性装扮,涉及太空题材的歌词(如他早期的名曲Space Oddity), 模棱两可的性取向,这些都是Ziggy与Bowie的共同之处;此外,1972年正是David Bowie发表处女作的第五年,在专辑发行后,Bowie与他的乐队以“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为名进行了一年多的全球巡演,诸如此类的事件不胜枚举,它们有些是Ziggy这一人物的创作原乡,有些是商业噱头,但更多的是Bowie自己对Ziggy这个角色的认同与代入感。有时他相信,自己真的是Ziggy Stardust,一个摇滚明星,一个摇滚乐自杀者,他分不清舞台上的Ziggy与舞台下的Bowie。于是,Ziggy的故事对Bowie来说仿佛成了一个预言:五年之后的1977年,在David Bowie的专辑Low发表之前,他真的几乎被可卡因耗干了生命,他险些真的成为一个摇滚乐自杀者。
其实不仅是David Bowie,你可以把许多人代入到Ziggy Stardust这个角色当中,Jim Morrision、Janis Joplin、Brian Jones,他们都是摇滚乐的自杀者。甚至,这种代入并不仅仅限于摇滚乐,“由于Ziggy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空的容器,你可以把你自己代入进去,”David Bowie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因此,Ziggy Stardust的故事就有了无限的可延展性,每个人都会看到时代的堕落,都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成为一个摇滚乐自杀者,听众会被这种观念触动并惊醒。也许这就是这张专辑的最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