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波动:Planet Waves
抛开辉煌的60年代,落寞的80年代,枯木逢春的近些年,回顾整个70年代,提到Bob Dylan你的第一印象会是什么?是再度登上神坛的《Blood On The Tracks》、《Desire》吗?还是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巡回演出?或者是投身于福音音乐给摇滚乐予以重击的70年代末?大家往往只记得那些最璀璨耀眼的时光与作品,却忽略了它们的演变以及过渡……
我是说,《Planet Waves》。
学术语中,《Planet Waves》直译为“行星波”,意为“由海底坡度形成的海底低频波动”,想必Bob Dylan一定是在这主题上有着自己的特殊理解——的确,原定在1973年底发行的《Planet Waves》原名为《Ceremonies Of The Horsemen(骑士盛典)》,出自于他1965年民谣摇滚创世专辑《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中的名曲《Love Minus Zero/No Limit》中的句子,而《Planet Waves》专辑制作时期Bob Dylan与其妻子Sara在感情上已出现裂缝,“行星波”在此处可能为他们彼时爱情的一种象征。专辑封面由Bob Dylan亲手绘制,他的绘画技艺往往被人所遗忘(他另外奇怪的技能点还有“铁艺等”)。
老实说,《Planet Waves》也许是Bob Dylan在旋律性上做的最好的一张专辑之一,也是与The Band再度合作的作品,它全然不像抗议民谣时期的曲式单调,亦不像民谣摇滚开创期那般汹涌磅礴,它甚至是一张恰到好处的专辑,其处在的位置也是恰到好处——承上启下。以《Planet Waves》为里程碑的话,向前看是民谣摇滚狂热之后的乡村时期,距离上一张完整的个人专辑《New Morning》已过去几年,这长达七年的休整期内他尝试了不同的曲风,涉猎乡村曲风,与乡村巨擘Johnny Cash合作,甚至参演了电影,对于他来说,他已度过了一段精彩的个人时光,在这段光阴里有他的妻子Sara的无私陪伴,音乐方面成绩平平,但还是出现了《Knockin’ On Heaven’s Door》这样的旷世反战名曲;向后看是如响雷般的第二次艺术之巅,《Blood On The Tracks》和《Desire》的诞生把Bob Dylan领向了一个无人可以到达的天地,带给了他无上的荣耀与财富,更有同期声势浩大的滚雷巡演,光是这狂放的巡演主题就足以叫人沉迷在想象里血脉喷张……《Planet Waves》恰好处于中间,不多不少。可《Planet Waves》是一张叫好不叫座的专辑,就连Bob Dylan自己都对待它有些冷漠,经过1973年至1974年的巡演下来,到1974年巡演末期的曲目中,这张专辑在曲目表中剩下的只有名曲《Forever Young》了。
我印象中有看到过诸如“哪怕是为了《Forever Young》也该听听看《Planet Waves》”之类的话,虽算不上是愚昧者的信口开河,却也是足够讽刺的了。我的意思是,《Planet Waves》是一张不应该被忽略的专辑,你可以更喜爱《Blood On The Tracks》或《Desire》,但是不应该全然不顾《Planet Waves》。
开篇的短暂吉他扫弦像是一个玩笑,让我们以为Bob Dylan还是正处于休整期的他,《On A Night Like This》有些滑稽的发音却有着魔力,将你一把从潜意识中拖回来——你立刻就意识到,那个Bob Dylan,他回来了。手风琴的乐器配置并非是一件奇事,可在The Band的演绎下显得无比富有活力,乡村的风格并未全然脱离前些年的风格,可它的内核已然蜕变完成。它是一场狂欢前夕的暗喜,Dylan唱的是如此热情,碎而不散漫的鼓点陪着他,当然,还有他那标志性的、精彩又癫狂的招牌口琴演奏,这些都是他所独有的特质,Bob Dylan再度用他往日的手法来向我们展示一处新的神迹。
《Planet Waves》中最引人入胜的旋律可能来自于《Going, Going, Gone》。这有些决绝的旋律好像是Bob Dylan在正式宣告他已归来!有些感伤,他似乎是不得已而做出的蜕变,或是内心挣扎了许久才做出了如此决定,哪怕从歌名的各种形式都能窥见其中些许情绪,他像是一趟驶向远方的列车,已经行驶了许久,而我们或许只是恰好在《Planet Waves》捕捉到了此时辉煌的点。细看歌词,他像是在与Sara辩解,而再细细品味,则又像是他逼着自己艰难行进一般。有些突兀又合适的电声吉他修饰着整首歌,键盘也成为了主角之一,哪怕光是演奏,《Going, Going, Gone》就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Tough Mama》是一首神奇的作品,它有一种夸张的美感,它并不像是Bob Dylan常规写出的作品,让我想起他在前些年电影拍摄期间对民谣以外的歌曲手到拈来的故事。《Tough Mama》或许是Dylan最有Funk色彩的一首歌了,甚至还有一些Reggae的影子,配上民谣的框架,再加上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嗓子与口琴、The Band精湛的器乐演奏,这种奇异的感觉只有在这首歌里才能寻得!把视角放眼歌词,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熟悉感——满满的民谣摇滚时期的风格!可以说《Tough Mama》是一首大融合,把香醇与新意融合到一起,这种感受宛如我第一次听Miles Davis的《Bitches Brew》。
《Lay Lady Lay》(Bob Dylan《Nashville Skyline》,1967)的余晖洒在了《Hazel》上,你甚至可以想象Ray Charles演绎它。它用口琴演奏段落牵引着你,钢琴的旋律与电吉他演奏交相辉映,随着你的思绪全部被Dylan奴役,你却仍享受其中,他在用他的深情像Sara表白,如此直抒胸臆的语句显得有些醉意,仿佛Dylan刚买醉归来,跪倒在Sara面前哭诉嘶吼。《Hazel》的深情足够打动任何人,他沙哑的嗓音在这首歌里也显得游刃有余。假如Ray Charles当真 Cover了这首歌,我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Something There Is About You》或许是整张专辑里最不起眼的作品之一,已稍稍习惯Bob Dylan新改进风格的耳朵到了这首歌时或许有点讶异——这完完全全就是他,原汁原味的Dylan风格!传统的民谣摇滚,熟悉的Dylan式歌词,是否为你建起了一道把从前与现在相连的纽带?是否足以让你把这些年的陌生全部一笔勾销?
我相信所有乐迷都听过《Forever Young》,这或许是Bob Dylan最著名的曲目之一,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摇滚乐衍生的文化代名词了,我不止一次在无关场合看到“永远年轻”这样的词汇,我记得《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宣传语里都有出现……的确这是一首不朽名曲,连艾伦·金斯堡都盛赞它“充满了希望,毫不玄奥,显然鼓励着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理”,更说出“应给每个国家每所学校的每个孩子在每天清晨歌唱”这样只有狂热粉丝才会说出的话语。《Forever Young》足够温和,但它还并不算是优雅,可仅凭借其柔软就能够立于不朽之境地,它也很符合主题——献给小儿子Jakob Dylan的礼赞,它的口琴都足够纤细,很容易让人想到《Just Like A Woman》(Bob Dylan《Blonde On Blonde》,1966)。《Forever Young》本身就是一种纯真的存在,代表着一种不应该被亵渎的爱,Dylan在这首歌里寄托了太多私人的爱,以至于它变得愈发慈爱、博爱,直至今日《Forever Young》已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青春赞歌。
在专辑里《Forever Young》还有一个轻快的版本,这个版本或许不如上一版本让人接受(甚至有些粗犷),可也展现了Bob Dylan对于音乐的可塑性的探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这首歌的卓越——哪怕被全然修改为另一风格也丝毫不逊色。或许Dylan这个糟老头子心里更加喜欢这个版本也说不定。
《Dirge》的古怪开头简直是与上一首“狂躁的《Forever Young》”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是一首比较根源的布鲁斯风格作品,它在原声吉他与钢琴的配合下显得醇厚。这首歌意为“挽歌”,仅仅把视线聚集在第一句歌词上的“I hate myself for lovin’ you……”就让人不寒而粟,它似乎是《Idiot Wind》(Bob Dylan《Blood On The Tracks》,1975)的先行者。《Dirge》的布鲁斯味道让人回想到他抗议民谣时期的尖锐,相比于那时,这里的Dylan运用的更加纯熟,也更为入耳。简单的配器、一副破嗓子、一段段如噩梦般的咒骂,就可以蔓延出如此深沉的魔力,它并不激动,但它足够怨恨、足够愤怒,它让你想起民谣摇滚时期那个狂妄的殉道者……
到了《You Angel You》里旋律又轻快的不像话,像是Bob Dylan刻意为之似的,而歌词也一改上一首歌的恶毒之感,甚至是在映衬下,这首歌变得分外甜蜜,轻柔的民谣摇滚,像是温煦的暖阳,抚慰着刚被训过的孩子。Dylan可不会在嗓音上做出什么改变!也正是这种反差让整首歌也变得有趣了不少,每一件乐器的搭配也更像是Dylan的玩具一般。不过他仍在奋力歌唱着不是吗?
临近末尾的《Never Say Goodbye》与专辑内第二首歌主题相呼应,像是表明了态度一般,而这首歌显得更加怡然自得、更加慵懒些,Bob Dylan也像是终找到了他巅峰时期的自信一般。“他将要永远留在这里,他将要永远走下去”,歌曲行至这里已然给予大家如此的心理暗示,他与《Going, Going, Gone》一样,同是写给妻子Sara的歌,却饱含着个人的想法与情绪,哪怕从这首歌丰富流畅又不臃肿的配器就能发觉,Dylan此时此刻就像是一位刚创下丰功伟绩的英雄,面对背后的辉煌只露出淡然一笑。
《Wedding Song》是专辑的末尾曲,也是整张专辑我最爱的曲目,这首歌光是旋律让人联想起传统抗议民谣《House Of The Risin’ Sun》,它是专辑里最直接最为直抒胸臆的曲目,歌词一眼便能读出他对Sara不变的深情。对比起Bob Dylan往昔专辑内的末尾曲,无一例外都拥有着隽永的旋律,而《Wedding Song》则更为引人入胜,把轻快的心情拉回庄重,把繁复的情绪化为真挚。《Wedding Song》由于其过于个人化的题材,不如《Sara》(Bob Dylan《Desire》,1976)般更为流行的旋律被人遗忘,这首歌也注定成为Dylan不复现场演唱的曲目,甚是可惜。只需听着这首歌,一幕幕闹市里杂乱无章的场面便会映入你的眼帘,恰好就像爱情的一面。可《Wedding Song》的主题终归不是如此。
《Planet Waves》把Bob Dylan私人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不知他今日再度回忆那时的“行星波动”还会作何感想。作为乐迷的我们,紧跟着音乐细细揣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