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想象和诗意的《天鹅》,重塑不一样的秦昊
是时候认识不一样的秦昊了。
这句话可不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如果还挂着“好妹妹”的惯性标签去看待秦昊,那就未免有些太狭隘和止步不前了。借着全新EP《天鹅》的问世,他自己都表态了:“不断推翻自己,敢于打破框架、撕掉标签,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从“好妹妹的秦昊”出走,这是秦昊的第一步;至于从“音乐人秦昊”走进“摄影师秦昊”,成为他的第二步,这不但构成EP的完整概念,还得以让他“推翻自己”,并用自己的想象和诗意,架构出一个完整的平行世界,解读和剖析新世界,既超越常规、打破框架,又设置悬念和引发深思。
这次的EP,秦昊邀请到歌手范晓萱、大提琴演奏家欧阳娜娜参与合作,同时邀请多位顶级制作人为其保驾护航,而在视觉方面,则邀请了视觉艺术家神思远和团队参与MV的导演和拍摄制作。用五首歌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似是有始有终却也似未终结的故事。尽管同名歌曲《天鹅》是奠定这张EP基础的存在,秦昊亦曾表示:“确定要演唱《天鹅》之后,我又陆续写出了EP的其他四首歌。我自己都不能确定这些关联是否只是巧合了,总之这五首歌架构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摄影师秦昊的故事。”但从歌曲的排序来看,《脱焦》不乏是EP的另一核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脱焦》在EP的一开始就点出“摄影师秦昊”的特定身份,成就整个故事的开始,并以高度浓缩的专业术语开启他观察和记录世界的镜头,可谓意义非凡。在这首歌当中,贯穿着诸多摄影词汇——脱焦、冲洗、黑暗房间、远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用看似生僻和不相干的词语,来铺垫出足够的诗意,其中场景远近的切换以及对于时机把控的描述,由摄影过渡到生活,这一手法既自然又新颖。
也是在《脱焦》中,新的秦昊开始清晰起来,他用弦乐环绕自己,中低音的声线趋于平静,少有大起大落的演唱方式,就如同手中的镜头一般,更追求记录所见所闻,追求真实、还原细节及再现现场。不夸张的说,在快节奏的时代,它有点返璞归真,但皆因纯粹而变得美好。
《脱焦》中的焦虑需要正视,不会因为避而不见而变得消失。过渡到职场的《飞人》,同样也需要直面忙碌、压力和残酷的现实。比起写意的《脱焦》,《飞人》有些平实到“过分”,“星期一 不愿醒来/星期二 不忍睡去/星期三 疲于奔波/星期四 想要放弃/星期五 找点刺激/星期六 是周而复始的闹剧/谁知道星期日在哪里/能藏匿不安的期许?”是真实到繁琐的现代人生活写照,甚至颇有新一代自我安慰网络语的潜质。
残留的孤单和无奈,顺着情节蔓延到《悲剧总以喜剧的方式呈现》。比起前面的写实,这首与范晓萱合作的歌曲颇有写意的意味。他们二人的搭配也相当和谐融洽,秦昊声线温暖,范晓萱低沉中不乏神秘妖娆,一暖一冷,对比鲜明。不止歌曲本身,MV同样也在传达“所见非所得,所得非所愿”的歌曲寓意,湖泊、火、树木的场景,在真真假假和虚虚实实中切换,尤其是“山洞”这个概念来自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在MV的末尾,走进去的是秦昊,走出来的是范晓萱,就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在《悲剧总以喜剧的方式呈现》之后,《常客》又回归寻常。作为秦昊同名摄影文集的主题曲,《常客》算是全EP最为温暖的一曲,用淅淅沥沥的雨声采样带进一段漫长的时光之旅,穿插两代人的共同画面和回忆,讲述悲欢离合、时代变迁。这首歌当中,既有《悲剧总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寻找答案的延续,也有珍惜情感的温情呼唤。秦昊的声线,搭配在叙事性的描绘中,更能叫人串起生活化的场景。
到了最后一曲《天鹅》,MV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呼应:一是开头承接了《常客》的结尾,二是“天鹅”同样出现在《悲剧总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当中。这首歌受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大提琴曲《天鹅》启发,邀请欧阳娜娜共同演绎,人声和大提琴交相呼应,在一片温柔纯美的声响中回归平静。
与此对应的,是跟其他MV完全不同的动画画风,如同梦境穿梭,回顾了前四支MV中的重要元素,并暂时划上句点。这里的“天鹅”或者是对于美好的寄寓,又或者是自我的化身。正如他此前虚实穿插的手法,这首歌亦让“庄周梦蝶”的哲学含义在最后得到了升华。
如此一来,《天鹅》的篇章告一段落,秦昊的秦昊没有止于音乐和声响的表面,而是尽可能扩展着自己的音乐世界,他用生活的细微感受和观察,绘制了充满诗意的平行时空,将文字、画面、音乐、影像四者结合一体,也实现了动态、静态的交汇,无限扩张着听者的感官世界,叫人沉醉又不愿轻易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