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落叶,波澜不惊
2019年末,杨丞琳拿出这样的作品,作为她台湾文艺新代表的第三击,不得不说是完全失败的作品。一个所谓精巧的框架,先给听众一个三十,删拾,九加一的概念;再丢给听众一个九个音轨的EP;本质上的两个部分其实没有融合,构建。
专辑目前在豆瓣评分来说,已经算是一张高分专辑,大多数的评论都围绕在:1,集合台湾“所有”独立音乐人,徐佳莹?陈绮贞?陈珊妮?都是唱片歌手,都是输出专辑主打歌的作曲者,独立音乐的标签已经成功粘贴却没有独立内核。完整力度并不高于曾经梁咏琪在21世纪初期那一张女性制作人带来的“归属感”给听众的力度大。虽然那一张市场反应很平淡,却有女性音乐人独有的温暖和包容。
2,台湾音乐市场的持续性“轻工业工厂化”,只是不断的复制粘贴相似内容,对于流行乐听众来说,只要不是——拜神的(嘴里总是四大三小,各大音乐群里每天重复着某一位他们心里的天后曾经的辉煌战绩。例如,杨丞琳终结了青春......,某位久未发片的歌手,曾经的前卫作品,和市场成绩),真正去听流行乐的,早就已经放弃这个标签了。只要看到亚洲最强制作阵容,最强华语制作阵容,甚至是台湾文艺等等这些过时的头标时就已经约等于听过了,没新意。他们精致了华语音乐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伊始的形式和内涵,但也被国际流行音乐无情抛弃在遥远的东方。试想一下,谁是华语Adele,谁是华语Ariana Grande,谁是华语 The Weeknd?华语音乐绝大部分还是之前的样子,毕竟袁娅维不吃香。而王嘉尔只是Got7,Fendi代言人,美男子,还做了音乐。爱他的人才只能去听,王嘉尔的音乐。这个部分就不想继续再说,不想惹麻烦。
3.台湾文艺标签,没有跟上时代继续发展,所谓的没有进步就是退步。一样的道理,反复强调这个头签之后剩下的,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双丞戏已经将这个过时的概念带到了杨丞琳事业的最高度,杨之所以还想继续延续这个路线是因为这是她转型的代表作,且获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肯定。她就继续推出了年轮说,那首同名主打是真的好听也立意深刻,是华语乐坛一首不可多得耐听的作品。第三步,再想炮制成功,难上加难。富不过三代,除了杨的转型之作,之后的没有创新,只有疲倦。
4.相比较另外一位靠知性,文艺转型的歌手来说,杨丞琳总是慢人一步,而且唱片质量和演唱水准,也是输人一头。(从来没有低踩任何人的意思。)个人认为,【爱不爱】在相同概念和前两项上更为成功。除此之外,要跟文艺鼻祖万芳相比,就更有望尘莫及的感觉。从拜神程度来说,后者所受推崇更甚,只是喜欢杨的只是爱流行音乐,而不是对文艺推崇,恰恰杨传了这件外套。
5.劝杨加油,明年拿下金曲奖的呼声。金曲奖这个奖项时至今日依然是华语乐坛最能够拿得出手的至尊荣誉,也被“业界”誉为华语格莱美。只可惜,华语格莱美不是真的格莱美,华语玛丽亚也是真的Mariah。它只是岛内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是岛内音乐的大爬梯。所有的得奖人都跟台湾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加坡,马来西亚,那英,莫文蔚.......
曾经的华语音乐核心产业输出的缠绕着地区性核心内容的来自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传递者。当这块金字招牌不再那么灵验之后,随之带来的就是残酷的陨落。内地部分听众,也不再被这种单一的音乐形式和内核束缚,而是敞开拥抱去环住欧美。守旧的金曲奖,平庸的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想要留住时间的作品,却也错过了先锋内容,甚至先锋内容也同样不屑的的没有瞧金曲奖一眼。就让这个狂欢留给叫不醒的梦中人。
7.杨的声音塑造能力,在华语乐坛并不突出,而且也就可以称为台湾容祖儿,成功得很大原因是资源被优化,以及事业的坚持。有坚持就有收获。只要有了歌迷积累,就有被封神的一天。相比真的会演绎歌曲的嗓子来说,有今天的成绩,已经非常难得了。
最后,本张专辑唯一喜欢的一首歌LoveIsLove,PRR&B亮了本专辑唯一一首能撑起的作品。虽然是一首流水线级别的样板作品,但在这张专辑里足够的出彩了。
刚刚删除了两条拉黑了的评论(在两个删拾以后的乐评下)分别地,原话:这位博主(楼主忘记了)给所有杨丞琳的专辑打了两星,年轮说的超过了跳舞的梵谷。
你可以评论是自由,但评完就拉黑不公平。特意看了一下双丞记和雨爱是三星,这就有点让我不开心。还看到CelineDion的Courage给了一星。心里踏实了不少,至少当时评分没有偏见。而且,我没有提及任何什么销量问题,我是女生比唱游卖的好能说明什么呢。
我作为一个普通听众没有带封神效果,你作为评论完还拉黑的水母歌迷,也应该接受其他人对于作品的客观看法。太过于狭隘大概没办法更好的接受音乐这种多元又不断更新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