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是一种病
若这张电影原声带不是周杰伦这个大众偶像的作品,恐怕也不会写这一篇评论。这辑作品的优秀程度已有众多行家在此褒赞多时,的确回味无穷。只想以此件作品为切入点,谈谈周杰伦与他的音乐。
开始听周杰伦还是在初中的时候。有一阶段宿舍里有位仁兄用录音机一遍又一遍放着《范特西》,导致全体室员一同天天耳濡目染。当时听流行音乐不多,初次听闻这张“意义非凡的划时代作品”,可能和许多人一样,感到异常新奇,感叹原来流行歌曲的歌词还可以这么写、曲调可以这么谱、唱起来还竟然吐字不清含混模糊。周杰伦也正是从这张碟开始异常地大红大紫起来,时至今日许多人谈及周杰伦都会说他“那个唱《双截棍》哼哼哈哈的”,时至今日很多人也觉得《范特西》是周杰伦,甚至新世纪的华语乐坛,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当时对于这位音乐才子的感受是喜爱并生成一丝崇拜。客观地说,周杰伦的确为华语流行音乐界带来了无限新意。
后来渐渐地,随着周杰伦名声的节节攀升,粉丝数量的直线上涨,对于他的喜爱程度却日渐减弱。这其中不乏一些普遍化的原因。首先,周杰伦在创作上的实力虽然不容小视,但他的演唱实力却无法与之相媲美。初听或感到新奇有趣的周式唱腔在几张大卖专辑的频繁轰炸之后完全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听众对于周杰伦的期待水涨船高,但周杰伦的才华似乎却已消殆半数。自强势出道虎虎生威的《JAY》和首首精良人人叫好的《范特西》过后,周杰伦之后每年出版的专辑良莠不齐,无法让人完全信服。除了第四张《叶惠美》专辑尚能与之前相抗衡之外,其余的专辑,除了各自几首主推作品尚能保有不错的质量之外,乏善可陈之作占了绝大多数。另外,不可否认随着知名度的水涨船高,各类杂七杂八的非音乐事务不断挤占了时间和精力,包括玩电影,虽然这次来看电影的确给了周杰伦很多创意和突破的空间。
一个很重要的大家,至少有一部分人,开始不喜欢或者说至少是不那么在意周杰伦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他太红了,红到万人空巷顶礼膜拜,让人反倒对此产生了厌倦情绪。一个优秀的歌手如果有一批忠实的歌迷自然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一旦到了倾城歌颂全国称扬的地步就又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陈奕迅曾经算这么一例。想当年《黑·白·灰》中的《十年》绝对可用妇孺皆知响彻神州来形容,拥趸是召集了一大堆,却结果导致陈奕迅原来的歌迷对于《十年》产生了抵触情绪,纷纷称其歌词与演绎同粤语原作《明年今日》相比相差许多。现今由《富士山下》而来的《爱情转移》也正遭受着相似的命运。其实客观说来这两首歌并没有一些人说得那样差劲,只是当一首本应细细品味静静欣赏的优秀作品最终滑落为大众快餐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之时,这种强烈反差所引起的震动难免引起一些自是欣赏品位高于普众之人的不爽与不屑。
周杰伦可能也算如此。有一个现象让人不免哭笑不得:我们身边总活跃这一批这样的人,总是标榜自己最喜欢的歌手是周杰伦,但对于他歌曲的了解也往往只限于仅有的几首而已。细问之下结果发现这些人对于流行音乐基本处于绝缘状态,那些受他们喜爱的作品无非也仅广告歌口水歌电台狂播歌街头烂哼歌而已。这种趋势蔓延开来,一些让人不得不恼火的事情总会发生,骤然发现逛商场兜超市放的是周杰伦,跑书店配电脑听得到周杰伦,走在街上十个手机铃声七个是周杰伦,难得清闲看电视翻杂志读报纸看到的还是周杰伦……当这种狂轰滥炸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腻烦与逆反情绪不可避免地抬起了它们高贵恣肆的头颅,抗拒的双手随之立即蒙昧住模糊的双眼。
试想一下当有一天家乐福如放S.H.E般一遍又一遍放陈珊妮、流行乐电台如主推蔡依林小姐般不知疲倦地疯狂主推范晓萱、民工们放工回家如哼唱《两只蝴蝶》般一唱一和地哼唱陈绮贞,这个世界也许离崩溃就不远了。其实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不断诉说周杰伦走下坡路才华已尽的时候,其实他也可能并非我们所说的那样变得如此平庸。我们对他的不满意不满足,有时也是对于他被大众捧为圣贤奉为经典之后的一种越过平衡界限的反面评价。既然他尚还拿得出像《不能说的秘密》这样优秀的作品,我们也就有理由再给他一些公平的评价。
开始听周杰伦还是在初中的时候。有一阶段宿舍里有位仁兄用录音机一遍又一遍放着《范特西》,导致全体室员一同天天耳濡目染。当时听流行音乐不多,初次听闻这张“意义非凡的划时代作品”,可能和许多人一样,感到异常新奇,感叹原来流行歌曲的歌词还可以这么写、曲调可以这么谱、唱起来还竟然吐字不清含混模糊。周杰伦也正是从这张碟开始异常地大红大紫起来,时至今日许多人谈及周杰伦都会说他“那个唱《双截棍》哼哼哈哈的”,时至今日很多人也觉得《范特西》是周杰伦,甚至新世纪的华语乐坛,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当时对于这位音乐才子的感受是喜爱并生成一丝崇拜。客观地说,周杰伦的确为华语流行音乐界带来了无限新意。
后来渐渐地,随着周杰伦名声的节节攀升,粉丝数量的直线上涨,对于他的喜爱程度却日渐减弱。这其中不乏一些普遍化的原因。首先,周杰伦在创作上的实力虽然不容小视,但他的演唱实力却无法与之相媲美。初听或感到新奇有趣的周式唱腔在几张大卖专辑的频繁轰炸之后完全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听众对于周杰伦的期待水涨船高,但周杰伦的才华似乎却已消殆半数。自强势出道虎虎生威的《JAY》和首首精良人人叫好的《范特西》过后,周杰伦之后每年出版的专辑良莠不齐,无法让人完全信服。除了第四张《叶惠美》专辑尚能与之前相抗衡之外,其余的专辑,除了各自几首主推作品尚能保有不错的质量之外,乏善可陈之作占了绝大多数。另外,不可否认随着知名度的水涨船高,各类杂七杂八的非音乐事务不断挤占了时间和精力,包括玩电影,虽然这次来看电影的确给了周杰伦很多创意和突破的空间。
一个很重要的大家,至少有一部分人,开始不喜欢或者说至少是不那么在意周杰伦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他太红了,红到万人空巷顶礼膜拜,让人反倒对此产生了厌倦情绪。一个优秀的歌手如果有一批忠实的歌迷自然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一旦到了倾城歌颂全国称扬的地步就又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陈奕迅曾经算这么一例。想当年《黑·白·灰》中的《十年》绝对可用妇孺皆知响彻神州来形容,拥趸是召集了一大堆,却结果导致陈奕迅原来的歌迷对于《十年》产生了抵触情绪,纷纷称其歌词与演绎同粤语原作《明年今日》相比相差许多。现今由《富士山下》而来的《爱情转移》也正遭受着相似的命运。其实客观说来这两首歌并没有一些人说得那样差劲,只是当一首本应细细品味静静欣赏的优秀作品最终滑落为大众快餐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之时,这种强烈反差所引起的震动难免引起一些自是欣赏品位高于普众之人的不爽与不屑。
周杰伦可能也算如此。有一个现象让人不免哭笑不得:我们身边总活跃这一批这样的人,总是标榜自己最喜欢的歌手是周杰伦,但对于他歌曲的了解也往往只限于仅有的几首而已。细问之下结果发现这些人对于流行音乐基本处于绝缘状态,那些受他们喜爱的作品无非也仅广告歌口水歌电台狂播歌街头烂哼歌而已。这种趋势蔓延开来,一些让人不得不恼火的事情总会发生,骤然发现逛商场兜超市放的是周杰伦,跑书店配电脑听得到周杰伦,走在街上十个手机铃声七个是周杰伦,难得清闲看电视翻杂志读报纸看到的还是周杰伦……当这种狂轰滥炸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腻烦与逆反情绪不可避免地抬起了它们高贵恣肆的头颅,抗拒的双手随之立即蒙昧住模糊的双眼。
试想一下当有一天家乐福如放S.H.E般一遍又一遍放陈珊妮、流行乐电台如主推蔡依林小姐般不知疲倦地疯狂主推范晓萱、民工们放工回家如哼唱《两只蝴蝶》般一唱一和地哼唱陈绮贞,这个世界也许离崩溃就不远了。其实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不断诉说周杰伦走下坡路才华已尽的时候,其实他也可能并非我们所说的那样变得如此平庸。我们对他的不满意不满足,有时也是对于他被大众捧为圣贤奉为经典之后的一种越过平衡界限的反面评价。既然他尚还拿得出像《不能说的秘密》这样优秀的作品,我们也就有理由再给他一些公平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