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噪音墙里的文学青年
薄荷叶,这种植物闻起来总带点甜丝丝的清凉,一入口却变得辛辣,甚至苦涩。这支名为“薄荷叶”的台湾乐队就是如此,从05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的士房间》可窥知一斑:颇具辨认度的音乐,诚恳真实的歌唱,还有那些让人初看会觉得头大的歌词。
先说说音乐,个人认为薄荷叶的吉他手十分之厉害,箱琴的音色没有变换太多花样,总是那么两个。一边重重地像飓风,过来即形成一堵噪音墙,但收放有度,并不讨厌,另一边的感觉像一串怪异的珠子,连连滑出来,有电子乐的感觉。这在长达七分多钟的《纪录片》一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整首歌里唱的部分才不到一分钟,上来就是两分多钟好听的吉他,让人想起一部黑白纪录片的气氛。后部长达四分钟的旋律也是如此,只穿插主唱时断时续的啦啦啦,似乎没完没了又让人希望他们就这么没完没了下去。
薄荷叶的鼓也很有意思,常常让吊叉追着吉他的噪音墙鼓弄,凑热闹一般,比如《1979》和《after winter》,使得他们的音乐一上耳就能被认出来。而这张专辑中比较有点意思的是《苹果有罪》,鼓手小小玩起了爵士,于是吉他也变得黑色幽默起来,零零散散的音符一个一个蹦出来,主唱的声音也变得戏谑而诡谲。歌曲中间有段break,完全交给了鼓和吉他。在吉他反复的乐句中,鼓越发来神,由闷闷的小军鼓和试试探探的吊叉一路上来,直至一顿猛敲。这别出心裁的一段虽然还够不上成为经典的水平,但绝对可以成为整首歌的最大亮点。
然后,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有一位非常棒的女主唱小倩。相比现下流行的“天国人声”,小倩的声音绝对是属于粗糙型的,甚至刚开始我也觉得那声音也忒原始了一点,总是让我想到一个词:肉嗓。真实的,有种属于肉体的溃烂感,给他们的音乐抹上淡灰而坚毅的色调。在《沉默的房间》里,能听到躁动不安的心在渴求一些突破口,厌倦之下却有坚定不移的希冀与争取。听来听去觉得这才是摇滚女声啊,就像Patti Smith,或是P.J.Harvey。低沉时类似呓语,高昂上去时变得放肆直接,那样的声音颇具攻击性,往往突然毫不留情地直入内心。
白色噪音墙加上标准朋克式歌声,构成我对薄荷叶的印象,但再进一步看主唱写的歌词时,又是大吃一惊。据说小倩念的是中文系,但我觉得这跟能把歌词写得好没什么必然联系,就像中文系学生与文笔好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一样。我更愿意说小倩是一个文学青年,看看歌词里表现出的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等的思考,还有语句上的文艺腔之浓就可以感受到。像“熹微”“阒静无声”“解构”“森冷诡异”这一类在语音语义上都比较艰涩的词语,在薄荷叶的歌词里却随处可见,听起来还自自然然,实在是不容易了。小倩的词里在探索着很多东西,探索得很深,然后想尽量用一些直接的词语和贴切的比喻表达出来,于是难免艰涩——这就是我对他们歌词的感觉。
有种说法是,不能深入浅出不算功夫到家,于是可以说薄荷叶的音乐还不是很成熟,但至少,我还是会喜欢上这样一个并不放弃思考的乐队。
先说说音乐,个人认为薄荷叶的吉他手十分之厉害,箱琴的音色没有变换太多花样,总是那么两个。一边重重地像飓风,过来即形成一堵噪音墙,但收放有度,并不讨厌,另一边的感觉像一串怪异的珠子,连连滑出来,有电子乐的感觉。这在长达七分多钟的《纪录片》一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整首歌里唱的部分才不到一分钟,上来就是两分多钟好听的吉他,让人想起一部黑白纪录片的气氛。后部长达四分钟的旋律也是如此,只穿插主唱时断时续的啦啦啦,似乎没完没了又让人希望他们就这么没完没了下去。
薄荷叶的鼓也很有意思,常常让吊叉追着吉他的噪音墙鼓弄,凑热闹一般,比如《1979》和《after winter》,使得他们的音乐一上耳就能被认出来。而这张专辑中比较有点意思的是《苹果有罪》,鼓手小小玩起了爵士,于是吉他也变得黑色幽默起来,零零散散的音符一个一个蹦出来,主唱的声音也变得戏谑而诡谲。歌曲中间有段break,完全交给了鼓和吉他。在吉他反复的乐句中,鼓越发来神,由闷闷的小军鼓和试试探探的吊叉一路上来,直至一顿猛敲。这别出心裁的一段虽然还够不上成为经典的水平,但绝对可以成为整首歌的最大亮点。
然后,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有一位非常棒的女主唱小倩。相比现下流行的“天国人声”,小倩的声音绝对是属于粗糙型的,甚至刚开始我也觉得那声音也忒原始了一点,总是让我想到一个词:肉嗓。真实的,有种属于肉体的溃烂感,给他们的音乐抹上淡灰而坚毅的色调。在《沉默的房间》里,能听到躁动不安的心在渴求一些突破口,厌倦之下却有坚定不移的希冀与争取。听来听去觉得这才是摇滚女声啊,就像Patti Smith,或是P.J.Harvey。低沉时类似呓语,高昂上去时变得放肆直接,那样的声音颇具攻击性,往往突然毫不留情地直入内心。
白色噪音墙加上标准朋克式歌声,构成我对薄荷叶的印象,但再进一步看主唱写的歌词时,又是大吃一惊。据说小倩念的是中文系,但我觉得这跟能把歌词写得好没什么必然联系,就像中文系学生与文笔好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一样。我更愿意说小倩是一个文学青年,看看歌词里表现出的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等的思考,还有语句上的文艺腔之浓就可以感受到。像“熹微”“阒静无声”“解构”“森冷诡异”这一类在语音语义上都比较艰涩的词语,在薄荷叶的歌词里却随处可见,听起来还自自然然,实在是不容易了。小倩的词里在探索着很多东西,探索得很深,然后想尽量用一些直接的词语和贴切的比喻表达出来,于是难免艰涩——这就是我对他们歌词的感觉。
有种说法是,不能深入浅出不算功夫到家,于是可以说薄荷叶的音乐还不是很成熟,但至少,我还是会喜欢上这样一个并不放弃思考的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