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岸遇到香颂
左岸,是法国风情的最淋漓尽致的所在,那些林立的咖啡馆,每间都有层叠在历史烟尘里的逸事。
香颂,一个很有法国风情的名字,用世界上最柔美优雅的语言,轻轻吟唱,诗一般美好,梦一样浪漫。
1930s,香颂迎来它的黄金期。在那些个黄昏,左岸,塞纳河畔,香颂的缱绻旋律,在咖啡香气的氤氲中,流淌在那些萌动的心中……
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原意是“歌曲”,是法国世俗歌曲的泛称,也是法国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香颂虽是流行歌曲的统称,其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在11-13世纪间,叙事诗人和抒情诗人们所写的单旋律音乐,是香颂的最初形式。法国人一向讲究格调,在歌词意境的描写上,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出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法国人对香颂歌词意境的考究,大概很少有哪个国家能望其项背。
香颂乐曲由叙事部分的乐段与乐曲的反复部分架构而成,20世纪初最终确定其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香颂发展最具关键性的时期,法国最具权威的ACC唱片大奖在此期间创设,罗西妮·鲍华耶(Lucienne Boyer)以一曲《对我细诉爱语》(Parlez-moi D'amour),在1931年举办的首届ACC唱片大奖上夺魁。这首歌曲因为词曲优美,被改编成14种语言风靡全球,揭开了香颂盛世的序幕。
1952年,法国唱片协会设立唱片大奖,首届得主是拥有“香颂王”美誉的伊迪丝·比雅芙(Edith Piaf),以一曲《心跳的声音》(Padam Padam)摘得桂冠。
在香颂的发展史中,电影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传播作用。很多法国电影主题曲,随着电影走向全世界。1946年由已故男歌星兼影星尤维·蒙顿(Yves Montand)主演的电影《夜之门》(Les portes de la Nuit)里,蒙顿唱的主题曲《秋叶》(Les Feuilles Mortes)风靡全球,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香颂名曲。法国“性感小猫”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对香颂的传播也功不可没,她在上世纪60年代演唱的众多电影主题曲,让人们在欣赏她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同时,也禁不住对那些动人的香颂吟唱痴迷。
辉煌的1930s以后,美国爵士乐和拉丁音乐随着美国文化步入法国,50和60年代风行的摇滚乐与Blues,也相继“入侵”法国,使得原本很法国气质的香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音乐风格趋向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现代感。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非洲音乐随着移民文化登陆法国乐坛并掀起热潮。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的密特朗政府宣布开放“法国的天空”,一些以播放某种特定类型音乐的小型电台,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动了百家争鸣的乐坛风气,甚至黑人Rap,也润物无声地渗入到香颂的气质中。
原来以优雅、高贵、华美、忧伤著称的法国香颂,如今却增加了很多很现代的元素。宛如一个出入高雅会所和Party的名门淑媛,不再成天只会穿晚礼服,如今也玩起了Mix&Match风格,简约的丝质小礼裙下配一条牛仔裤!
“1930s左岸香颂”,收录12首从法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唱至今的香颂名曲,由法国流行乐坛天王级人物屈克.布乃尔领衔,共邀Charles Aznavour、Laurent Voulzy和Johnny Hallyday等香颂名将共唱。
《仲夏恋人》(on amant de Saint-Jean)在其中的经典之一,流行于二战时的巴黎,原唱是当年红歌手Lucienne Delyle。该曲曾被法国新浪漫名导Francoise Trauffaut用在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
《爱情余烬》(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是法国歌王Charles Trenet最知名的曲子。这首歌还有一个著名的英文版“I wish you love”。
《为了幸福,我们在期待着什么?》(Patrick Bruel Quest-ce quon attend pour etre heureux? ),以小提琴启幕,意境悠扬优美,又颇有童趣。
《樱桃的时间》(Le temps des cerises)是1967年法国的金榜曲目,歌词如诗如画,意境悠远,带着淡淡的惆怅。
香颂,一个很有法国风情的名字,用世界上最柔美优雅的语言,轻轻吟唱,诗一般美好,梦一样浪漫。
1930s,香颂迎来它的黄金期。在那些个黄昏,左岸,塞纳河畔,香颂的缱绻旋律,在咖啡香气的氤氲中,流淌在那些萌动的心中……
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原意是“歌曲”,是法国世俗歌曲的泛称,也是法国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香颂虽是流行歌曲的统称,其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在11-13世纪间,叙事诗人和抒情诗人们所写的单旋律音乐,是香颂的最初形式。法国人一向讲究格调,在歌词意境的描写上,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出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法国人对香颂歌词意境的考究,大概很少有哪个国家能望其项背。
香颂乐曲由叙事部分的乐段与乐曲的反复部分架构而成,20世纪初最终确定其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香颂发展最具关键性的时期,法国最具权威的ACC唱片大奖在此期间创设,罗西妮·鲍华耶(Lucienne Boyer)以一曲《对我细诉爱语》(Parlez-moi D'amour),在1931年举办的首届ACC唱片大奖上夺魁。这首歌曲因为词曲优美,被改编成14种语言风靡全球,揭开了香颂盛世的序幕。
1952年,法国唱片协会设立唱片大奖,首届得主是拥有“香颂王”美誉的伊迪丝·比雅芙(Edith Piaf),以一曲《心跳的声音》(Padam Padam)摘得桂冠。
在香颂的发展史中,电影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传播作用。很多法国电影主题曲,随着电影走向全世界。1946年由已故男歌星兼影星尤维·蒙顿(Yves Montand)主演的电影《夜之门》(Les portes de la Nuit)里,蒙顿唱的主题曲《秋叶》(Les Feuilles Mortes)风靡全球,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香颂名曲。法国“性感小猫”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对香颂的传播也功不可没,她在上世纪60年代演唱的众多电影主题曲,让人们在欣赏她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同时,也禁不住对那些动人的香颂吟唱痴迷。
辉煌的1930s以后,美国爵士乐和拉丁音乐随着美国文化步入法国,50和60年代风行的摇滚乐与Blues,也相继“入侵”法国,使得原本很法国气质的香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音乐风格趋向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现代感。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非洲音乐随着移民文化登陆法国乐坛并掀起热潮。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的密特朗政府宣布开放“法国的天空”,一些以播放某种特定类型音乐的小型电台,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动了百家争鸣的乐坛风气,甚至黑人Rap,也润物无声地渗入到香颂的气质中。
原来以优雅、高贵、华美、忧伤著称的法国香颂,如今却增加了很多很现代的元素。宛如一个出入高雅会所和Party的名门淑媛,不再成天只会穿晚礼服,如今也玩起了Mix&Match风格,简约的丝质小礼裙下配一条牛仔裤!
“1930s左岸香颂”,收录12首从法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唱至今的香颂名曲,由法国流行乐坛天王级人物屈克.布乃尔领衔,共邀Charles Aznavour、Laurent Voulzy和Johnny Hallyday等香颂名将共唱。
《仲夏恋人》(on amant de Saint-Jean)在其中的经典之一,流行于二战时的巴黎,原唱是当年红歌手Lucienne Delyle。该曲曾被法国新浪漫名导Francoise Trauffaut用在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
《爱情余烬》(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是法国歌王Charles Trenet最知名的曲子。这首歌还有一个著名的英文版“I wish you love”。
《为了幸福,我们在期待着什么?》(Patrick Bruel Quest-ce quon attend pour etre heureux? ),以小提琴启幕,意境悠扬优美,又颇有童趣。
《樱桃的时间》(Le temps des cerises)是1967年法国的金榜曲目,歌词如诗如画,意境悠远,带着淡淡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