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说实在的对这张专辑还是有期待的,因为他的第一张还真的不错,至少在悦耳度上在内地流行乐坛算是上乘之作。 如果说上张很好的运用了音乐概念(曲风、歌词中古典元素的加入)、每首都有独特的风格,那这张专辑就显得过于平庸,每首歌的表现都很平均,一遍听下来没有亮耳之作,9首歌听着都差不多。 新人出专辑,第二张总是要陷入这样所谓的“瓶颈”,是坚持第一张专辑的风格,还是寻找新的突破点?这是每个新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处理好的咬牙切齿坚持住了,就可以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处理不好乱转型的,估计就此作为“前浪”死在沙滩上了。 我猜想他东家在做新专辑的时候心里是如此盘算的: 新专辑里要有 一首说唱 两首中国风 两到三首谦式抒情 一首玩概念 一首炒一下上张专辑大红的歌 差不多就酱紫,于是乎新专辑就在这样的总体思路下按照要求被做出来了——典型的拼盘做法。虽然我不了解唱片制作过程,但至少我知道专辑和专辑是有区别的。 从整体概念来讲,专辑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专辑是完全围绕一个主题来做,所有的歌曲从曲风到歌词都紧扣主题,一口气停下来就好像听歌手用歌声给你讲了一个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喆的《黑色柳丁》;另一种就是拼凑法,可能是根据歌手喜欢的风格或者根据当下流行的风格,选择几种类型的歌曲,做成一张专辑。这样的专辑非常多,许多刚出道的歌手都采取这样的“内部拼盘”法。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人“拼盘”就拼的十分精彩,有的给人感觉就是“样样都通,样样都不精”。 于是矛头又指向了词曲的创作,说到底还是要有好歌才会有好专辑。 就这张专辑来说,明显词曲的水平都在上张专辑之下,想模仿上张,但“画虎不成反类犬”。 于是对于非创作类歌手来说,制作班底就很重要,谁来决定制作班底呢?当然是东家,东家通过什么来决定制作班底呢?当然看市场潜力,有潜力的就狠狠砸钱,没有潜力的就混混就算。怎样才算有市场潜力呢?看上张的业绩,还看现在的人气。人气不好了,班底也不会好。。。所以孩子们,想要好专辑,想听好歌,还是努力给自己的偶像赚人气吧。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张杰,他的嗓音真的好的没话说,也已经出了两张专辑,但就是怎么也红不起来,为什么?人气不够,公司觉得没有潜力,就不重视,专辑制作班底于是就马马虎虎搭个草台子,草草了事,于是专辑质量自然不高,于是人气进一步下滑。。。如此恶性循环。。。于是孩子只好另谋出路,跑去参加快乐男生,期待重新得到另一个公司的重视。。。。 跑题了。。。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张专辑是新人的瓶颈,没有突破,如果下张专集依旧如此,那他就真的可以作为“前浪”死在沙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