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起属于你自己的少年故事

我不知道彭坦是谁。于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最近豆瓣音乐里总时不时出线关于他的乐评,评价还都异常地高。
拖了来听,初初听时不觉得太有意思。第一首《灯塔》的前奏感觉很好,简单但确凿的吉他扫弦,有点慵懒有点惨绿的英伦摇滚调调,铺展开来有种很辽阔的感觉。
后来几首听下去,觉得有些烦,因为摇滚风格很明显,但是对于近来听惯主流摇滚里优秀作品里那种流畅旋律明显高潮的我来说,这样像自弹自唱的demo级歌曲很是乏味,像挠痒痒没挠对地方一样,或是被挠到地方却发现根本没什么力道。
不咸不淡地听下去,有一首歌开头用了一段像是老式校园里声音嘈杂的广播声音,响了一阵后渐渐隐去,我突然感到了疼痛,突然就有泪流出来。来不及反应过来之前,脑中已经闪回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无数场景,自己在操场里奔跑的画面和那时在电视里看到的同龄人的少年和青春,像是《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一下子都苏醒在那短短几十秒模糊不清的校园广播声之中,像是那个已经被长大了的我决定忘记仿佛从未发生过的旧日的故事一下子从世界尽头冲回来找我。
我知道,怀旧是一种罪。尤其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尤其并没有什么别的勾起往事的东西,更尤其,我那些旧日也根本没有什么内容称得上“故事”。
但是彭坦这一个算不上前奏的“前奏”把我轻易打倒,让那些离开我很远的时光通过黑白的滤色反而显得越发鲜活耀眼,显得有内涵可怀念起来。就像哈里波特里他们的照片都是动态录影那样,挂在墙上的相框里保持着安静,可你去凝视一眼,就发现里面的人们,彼时彼地的那个样子,露着一口小白牙齿在对你笑,那曾经吹拂过你发梢的微风,俨然也还在那相框里面轻绕。看上去就像那个完整的世界眼下依然在以确凿的样子继续着,从来不曾变化,只是自己在某个环节出了错,从这相框里摔了出来,再也跳不回彼端那个画面。只能看着风在那里飘,少年在那里笑容正好。
我听时,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后来翻回去看,看到这个名字,立刻知道肯定就是这首歌。
他还没有开声唱,我已经被少年故事给淹没了。
我又把这张专辑听了一遍,然后,明白了它的确是不同的,并且被感动了。我知道自己浮躁着,对这一张作品也许不会记得很久。但是现在是感谢他的。我不听达达,也不问往事,只是彭坦这张音乐本身,让我尖锐地疼痛。
我由此可以设想彭坦他是有力量的,保持着青春不妥协的思考角度,看得见人生不完整的无奈的忧伤。他向着渐渐成年渐渐复杂并因此麻木的我们这些世俗的人的灵魂深处,发起着剧烈而有效地冲撞。
拖了来听,初初听时不觉得太有意思。第一首《灯塔》的前奏感觉很好,简单但确凿的吉他扫弦,有点慵懒有点惨绿的英伦摇滚调调,铺展开来有种很辽阔的感觉。
后来几首听下去,觉得有些烦,因为摇滚风格很明显,但是对于近来听惯主流摇滚里优秀作品里那种流畅旋律明显高潮的我来说,这样像自弹自唱的demo级歌曲很是乏味,像挠痒痒没挠对地方一样,或是被挠到地方却发现根本没什么力道。
不咸不淡地听下去,有一首歌开头用了一段像是老式校园里声音嘈杂的广播声音,响了一阵后渐渐隐去,我突然感到了疼痛,突然就有泪流出来。来不及反应过来之前,脑中已经闪回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无数场景,自己在操场里奔跑的画面和那时在电视里看到的同龄人的少年和青春,像是《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一下子都苏醒在那短短几十秒模糊不清的校园广播声之中,像是那个已经被长大了的我决定忘记仿佛从未发生过的旧日的故事一下子从世界尽头冲回来找我。
我知道,怀旧是一种罪。尤其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尤其并没有什么别的勾起往事的东西,更尤其,我那些旧日也根本没有什么内容称得上“故事”。
但是彭坦这一个算不上前奏的“前奏”把我轻易打倒,让那些离开我很远的时光通过黑白的滤色反而显得越发鲜活耀眼,显得有内涵可怀念起来。就像哈里波特里他们的照片都是动态录影那样,挂在墙上的相框里保持着安静,可你去凝视一眼,就发现里面的人们,彼时彼地的那个样子,露着一口小白牙齿在对你笑,那曾经吹拂过你发梢的微风,俨然也还在那相框里面轻绕。看上去就像那个完整的世界眼下依然在以确凿的样子继续着,从来不曾变化,只是自己在某个环节出了错,从这相框里摔了出来,再也跳不回彼端那个画面。只能看着风在那里飘,少年在那里笑容正好。
我听时,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后来翻回去看,看到这个名字,立刻知道肯定就是这首歌。
他还没有开声唱,我已经被少年故事给淹没了。
我又把这张专辑听了一遍,然后,明白了它的确是不同的,并且被感动了。我知道自己浮躁着,对这一张作品也许不会记得很久。但是现在是感谢他的。我不听达达,也不问往事,只是彭坦这张音乐本身,让我尖锐地疼痛。
我由此可以设想彭坦他是有力量的,保持着青春不妥协的思考角度,看得见人生不完整的无奈的忧伤。他向着渐渐成年渐渐复杂并因此麻木的我们这些世俗的人的灵魂深处,发起着剧烈而有效地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