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音乐,无关美腿

已经记不清楚是哪天,是什么原因什么地点会促使我开始聆听这张专集.如果一定要找出一条诱因的话,上天保佑大家可千万不要把我的耳朵跟封面上那两条明晃得耀眼的大长腿扯上关系.隐约中只是记得网络上有位一贯淫浸在各类另类音乐的达人照例在网络上扔了一大堆专集,而这张看似与其他专集牛马风不相及的音乐也赫然在列.顿时心想"怎么了,哥们?你也被晃着眼睛了?"不过显然在其后见到台湾版本的单选娃娃正选封面以及专集口碑的一路走高,douban里的同学们开始面对这张专集集体失语感怀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也许我用了很多"想当然"把整件事情的关键部分剔除得过多.
我并不清楚也不愿意去关注现在所谓的国语流行乐坛的人们都在捣腾些什么.在这个唱唱口水歌都可以高喊"为了音乐的梦想"并被大众广为接纳的娱乐至死时代,音乐已经完全沦落为这些所谓"誓死要捍卫音乐的尊严"的明星们腰间或香脖上的一条闪亮饰物.即使也许有时这些头版人物会需要悉心用这些饰物将自己好好"点缀"一番,只可惜歌迷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太多其他的元素撕扯得分崩离析.也许是新的地下恋情,也许是俯首霎时的灿烂春光---只要给我你的沉鱼落雁,谁又会注意到你今天是否带来了一支精心挑选的,足够美丽的发卡呢?
如果看到之前袁老师mini album上那些排比完又对比三位女星的文案句子,再联系到现今新大碟的真人娃娃封面,我想那种喷薄而出的抵触感会让我永不再碰这张专集.但是好在袁老师独一缝的完美气质(完全赞同)和在浮躁的娱乐圈中始终贯彻的低调为人处事,让人猛回想起来不禁滋生出莫名的好感.我想这种好感一直都带入到开始聆听这张专集和聆听专集的过程之中.其实并不熟悉这位在我心目中定位在影视演员的袁老师,甚至连为何袁老师为老师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问题.不过从大家那里得到的印象袁泉完全是位品学兼优的上进文艺女青年.甚至其"老师"的后缀,以及从频频出任当下几部叫好叫座的话剧女一号的状况都可以很直接的传达这一暗示.为什么不让这些"文艺"的音乐过过耳?想到这些,即使有了她演员先行的概念,即使有了稍许些卖乖卖腿的封面,我亦不用再担心这张专集会滑落到刘亦菲之流的泡泡糖式的音乐的地步.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告诉各位看官如果无心要步入唱片店又决心带走一张女声国语流行唱片的话.不要犹豫,今年袁老师的这张作品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我甚至要告诉你我从第一首音效track便被吸引住.现在能让人耐心听完的流行唱片实在是太少.而这张唱片却很奇妙的对我蛊惑力十足.按说现在甩卖孤独感的专集概念都让人觉得落市般的廉价,令人避之不及.但是在点题曲"孤单的花朵"里从由欧陆电子包裹中徐徐绽放的袁泉的声线,却将那份属于现代都市人硬伤式的疏离感与无处哀怨之好独自起舞作乐的孤独感感捕捉得很完全.再借由ladytron式的聒噪电音输送到耳朵里,心田里.如果再联想到其独特的人文气质,掺杂到这般令人意外的音乐形式当中,曼妙的化学效应也就在心底又涂抹多了一层.lounge位十足的"薄荷糖"迷离纷扰,不论是从曲风到文本定位都相互契合到刚刚好.听这首作品和表达这首作品的时候都不想用到"时尚"这个词,因为那样也许会让一切的一切都如那双长腿般暧昧.至于"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怎么听怎么耳熟,后来求证才知道是王苑之的旧曲重玩.只是奇怪的是原作并未留下过多印象,袁泉的版本到是一听倾心.也许原作中辗转把玩的曲子再配上过于繁杂的词,反倒在整体效果上来得不如这次姚谦用低调文艺气息的词那般来得叫人窝心."外援"的加入让"读过的诗"拥有完整漂亮的旋律.感觉上很像孙燕姿的旧作那般耐听."mama"的前奏都让人以为是准备对boyz to man的完全cover,不过好在动听以及情感的表达方面到也不输给他们.不过无法完满的是专集的后半段明显显示出颓式,"一个人喝着拿铁"和"一梦千寻"这样的突兀的作品拖垮了整张专集给人的印象.
不过对于袁泉演员身份的关键词和这张处女之作的地位这些都已经足够惊艳了.听完唱片只觉得那些当初负责专集文案的同学实在是没有必要左右思量憋出那么一个蹩脚的对比排比句子.好的音乐终究不会为艳俗的洪流所没顶.不过想想现今大家对于唱片的要求和习惯,我忽然无心去怪罪这些宣传部门的同学了.
我并不清楚也不愿意去关注现在所谓的国语流行乐坛的人们都在捣腾些什么.在这个唱唱口水歌都可以高喊"为了音乐的梦想"并被大众广为接纳的娱乐至死时代,音乐已经完全沦落为这些所谓"誓死要捍卫音乐的尊严"的明星们腰间或香脖上的一条闪亮饰物.即使也许有时这些头版人物会需要悉心用这些饰物将自己好好"点缀"一番,只可惜歌迷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太多其他的元素撕扯得分崩离析.也许是新的地下恋情,也许是俯首霎时的灿烂春光---只要给我你的沉鱼落雁,谁又会注意到你今天是否带来了一支精心挑选的,足够美丽的发卡呢?
如果看到之前袁老师mini album上那些排比完又对比三位女星的文案句子,再联系到现今新大碟的真人娃娃封面,我想那种喷薄而出的抵触感会让我永不再碰这张专集.但是好在袁老师独一缝的完美气质(完全赞同)和在浮躁的娱乐圈中始终贯彻的低调为人处事,让人猛回想起来不禁滋生出莫名的好感.我想这种好感一直都带入到开始聆听这张专集和聆听专集的过程之中.其实并不熟悉这位在我心目中定位在影视演员的袁老师,甚至连为何袁老师为老师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问题.不过从大家那里得到的印象袁泉完全是位品学兼优的上进文艺女青年.甚至其"老师"的后缀,以及从频频出任当下几部叫好叫座的话剧女一号的状况都可以很直接的传达这一暗示.为什么不让这些"文艺"的音乐过过耳?想到这些,即使有了她演员先行的概念,即使有了稍许些卖乖卖腿的封面,我亦不用再担心这张专集会滑落到刘亦菲之流的泡泡糖式的音乐的地步.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告诉各位看官如果无心要步入唱片店又决心带走一张女声国语流行唱片的话.不要犹豫,今年袁老师的这张作品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我甚至要告诉你我从第一首音效track便被吸引住.现在能让人耐心听完的流行唱片实在是太少.而这张唱片却很奇妙的对我蛊惑力十足.按说现在甩卖孤独感的专集概念都让人觉得落市般的廉价,令人避之不及.但是在点题曲"孤单的花朵"里从由欧陆电子包裹中徐徐绽放的袁泉的声线,却将那份属于现代都市人硬伤式的疏离感与无处哀怨之好独自起舞作乐的孤独感感捕捉得很完全.再借由ladytron式的聒噪电音输送到耳朵里,心田里.如果再联想到其独特的人文气质,掺杂到这般令人意外的音乐形式当中,曼妙的化学效应也就在心底又涂抹多了一层.lounge位十足的"薄荷糖"迷离纷扰,不论是从曲风到文本定位都相互契合到刚刚好.听这首作品和表达这首作品的时候都不想用到"时尚"这个词,因为那样也许会让一切的一切都如那双长腿般暧昧.至于"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怎么听怎么耳熟,后来求证才知道是王苑之的旧曲重玩.只是奇怪的是原作并未留下过多印象,袁泉的版本到是一听倾心.也许原作中辗转把玩的曲子再配上过于繁杂的词,反倒在整体效果上来得不如这次姚谦用低调文艺气息的词那般来得叫人窝心."外援"的加入让"读过的诗"拥有完整漂亮的旋律.感觉上很像孙燕姿的旧作那般耐听."mama"的前奏都让人以为是准备对boyz to man的完全cover,不过好在动听以及情感的表达方面到也不输给他们.不过无法完满的是专集的后半段明显显示出颓式,"一个人喝着拿铁"和"一梦千寻"这样的突兀的作品拖垮了整张专集给人的印象.
不过对于袁泉演员身份的关键词和这张处女之作的地位这些都已经足够惊艳了.听完唱片只觉得那些当初负责专集文案的同学实在是没有必要左右思量憋出那么一个蹩脚的对比排比句子.好的音乐终究不会为艳俗的洪流所没顶.不过想想现今大家对于唱片的要求和习惯,我忽然无心去怪罪这些宣传部门的同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