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ksopp愈清醒愈迷幻
本文已发表于《音乐天堂》 转载请注明
--------------------------
黎明或者黄昏,光影迷离,万雀归巢,幻觉如鬼魅般苏醒。你或许在若即若离的白日梦中看见一滴初恋的泪水、一条曾经走过但已经忘却名字的长路、一个模糊背影、一株没有叶子的梧桐,甚至一碗阳春面、一条金鱼还有一碗父亲做的荷包蛋……任何属于过去的影子成为眼前电影,而我在影影绰绰的昏暗灯光下,仿佛听到了恰如此刻时光一般松软颓靡的音乐。毋庸置疑,这个声音属于挪威,属于炙手可热的两人电子乐团Royksopp。
1998年Torbjorn Brundtland和Svein Berg这两个名字超级难记的挪威青年组成了Royksopp。在发行了首张单曲《EPLE》之后,他们的首张处男大碟《Melody A.M.》在欧洲缓慢燃烧。虽说是张慢热的专辑,但一红竟在欧洲红了三年。复古唯美的曲风,游离飘散的节奏令Royksopp这个名字被喜爱氛围电子音乐或者像笔者此等生活低靡,超级情绪化的单细胞生物放在枕边牢记。那种柔弱无骨、蓬松慵懒的音乐,无论是作为沉默的背景还是睡前的催眠,都似一张逃避现实的温床,教人在半醉半醒之间沉浮。
时隔四年,当这个古怪的名字渐渐蒙上灰尘时,Royksopp又从沉默中爆发。在今年的炎暑7月,他们的新专辑《The Understanding》火热上市。这张专辑令喜爱Royksopp的歌迷褒贬参半,一方面,他们改变了自己原先叫人醉生梦死、downtempo式的那种曼妙气息,另一面在轻快节奏和80年代复古乐风的新浪潮变革中,Royksopp用一种与上张专辑迥异而又独特的音乐处理方法,以他们的雅致美态和闲散歌谣又为挪威电子音乐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形象。比起《Melody A.M.》,新专辑少了一份迷离,多了一份甜蜜,少了一点悠远,多了一点流行。就好比是没有加冰块的蜂蜜绿茶,只可轻闻浅尝,若喝多了,则有一丝略带苦涩的甜腻,说不清道不明的苦乐参半最终成为半调子。让人分不清听觉上甜酸苦辣的细微变化。
虽说旋律化的人声和配器几乎是以一种向前辈致敬的复古风格支持起整张专辑,但是相比而言略现单薄的节奏和声效在不断的重复中不禁令人乏味,亦更凸现了电子氛围的简陋。如若不是唯美迷幻的人声吸引了我,很有可能这张《The Understanding》在听过一遍之后便被束之高阁。在第一张专辑中Torbjorn Brundtland和Svein Berg小试牛刀的合唱献声并没有让我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而最新大碟之内,他们似乎有意要往唱作人方向发展。他们朦胧类似催眠的声音充满了粘稠低靡的怅然,再加上Kate Havnevik丝丝入扣的迷离嗓音为这张专辑打造了一片颓而不废,荒而不芜的无人幻境。音乐上没有孰是孰非,只有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细细品味《The Understanding》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开篇第一首歌曲“Triumphant”由浅入深,从沉默到爆发的渐进式音乐架构看似简单,实则功力不凡。从钢琴空旷寂寥的开端,到鼓点步步加重的节奏,直至徘徊的回旋合成声效和镲片的加入达到高潮,最后渐息的结尾丝毫不拖泥带水。酣畅淋漓的纯器乐编排用音符绘制了一副图画。北欧的广袤极夜出现在眼前,冰川破裂,苍凉幻灭,在你尚未初醒时分将你一把推入天寒地冻的荒原。结尾曲“Tristesse Globale”采用的也是以钢琴为主旋律,首尾呼应的唯美让时间似乎静止在北欧的寒原之上。从这些细节可见Royksopp的用心之深。Karin Dreijer 一曲“What Else Is There?”让人记住了这个近似Bjork的冰冷嗓音。而“Dead To The World”中的呢喃低语营造了一片朦胧的雾气氛围。
总体来说,整张专辑充满了chill-out曲风舒缓柔慢的惬意,也有部分电子节拍激烈的复古舞曲,在Trip-hop日趋没落的今天,这种迷幻温暖的沙发音乐更得时尚电音青年的人心。在结束纵夜狂欢的疯狂之后,需要如此一种可以作为背景的音乐来平衡幻觉和现实的落差。承接了黑夜中的漫无边际的魂游,松软光滑的余音让你仿佛钻入舒适的睡袋。倒头就又是一场美梦。
《The Understanding》比起前作《Melody A.M.》的扑朔迷离更显冷静和清醒,好比穿越雾气缭绕的挪威森林之后所拥抱的无际冰原。然而隐匿在这种表层听觉之下的感官回味却是更加令人徘徊迷途。愈是清醒,愈是无法分清距离,只有浸没在这种扑面而来的冷冷节拍中,才可隐约窥见来路。现实或者梦境其实都不重要,音乐只是你暂时的避难所,无关是非功过,懂得享受才是最真。
--------------------------
黎明或者黄昏,光影迷离,万雀归巢,幻觉如鬼魅般苏醒。你或许在若即若离的白日梦中看见一滴初恋的泪水、一条曾经走过但已经忘却名字的长路、一个模糊背影、一株没有叶子的梧桐,甚至一碗阳春面、一条金鱼还有一碗父亲做的荷包蛋……任何属于过去的影子成为眼前电影,而我在影影绰绰的昏暗灯光下,仿佛听到了恰如此刻时光一般松软颓靡的音乐。毋庸置疑,这个声音属于挪威,属于炙手可热的两人电子乐团Royksopp。
1998年Torbjorn Brundtland和Svein Berg这两个名字超级难记的挪威青年组成了Royksopp。在发行了首张单曲《EPLE》之后,他们的首张处男大碟《Melody A.M.》在欧洲缓慢燃烧。虽说是张慢热的专辑,但一红竟在欧洲红了三年。复古唯美的曲风,游离飘散的节奏令Royksopp这个名字被喜爱氛围电子音乐或者像笔者此等生活低靡,超级情绪化的单细胞生物放在枕边牢记。那种柔弱无骨、蓬松慵懒的音乐,无论是作为沉默的背景还是睡前的催眠,都似一张逃避现实的温床,教人在半醉半醒之间沉浮。
时隔四年,当这个古怪的名字渐渐蒙上灰尘时,Royksopp又从沉默中爆发。在今年的炎暑7月,他们的新专辑《The Understanding》火热上市。这张专辑令喜爱Royksopp的歌迷褒贬参半,一方面,他们改变了自己原先叫人醉生梦死、downtempo式的那种曼妙气息,另一面在轻快节奏和80年代复古乐风的新浪潮变革中,Royksopp用一种与上张专辑迥异而又独特的音乐处理方法,以他们的雅致美态和闲散歌谣又为挪威电子音乐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形象。比起《Melody A.M.》,新专辑少了一份迷离,多了一份甜蜜,少了一点悠远,多了一点流行。就好比是没有加冰块的蜂蜜绿茶,只可轻闻浅尝,若喝多了,则有一丝略带苦涩的甜腻,说不清道不明的苦乐参半最终成为半调子。让人分不清听觉上甜酸苦辣的细微变化。
虽说旋律化的人声和配器几乎是以一种向前辈致敬的复古风格支持起整张专辑,但是相比而言略现单薄的节奏和声效在不断的重复中不禁令人乏味,亦更凸现了电子氛围的简陋。如若不是唯美迷幻的人声吸引了我,很有可能这张《The Understanding》在听过一遍之后便被束之高阁。在第一张专辑中Torbjorn Brundtland和Svein Berg小试牛刀的合唱献声并没有让我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而最新大碟之内,他们似乎有意要往唱作人方向发展。他们朦胧类似催眠的声音充满了粘稠低靡的怅然,再加上Kate Havnevik丝丝入扣的迷离嗓音为这张专辑打造了一片颓而不废,荒而不芜的无人幻境。音乐上没有孰是孰非,只有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细细品味《The Understanding》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开篇第一首歌曲“Triumphant”由浅入深,从沉默到爆发的渐进式音乐架构看似简单,实则功力不凡。从钢琴空旷寂寥的开端,到鼓点步步加重的节奏,直至徘徊的回旋合成声效和镲片的加入达到高潮,最后渐息的结尾丝毫不拖泥带水。酣畅淋漓的纯器乐编排用音符绘制了一副图画。北欧的广袤极夜出现在眼前,冰川破裂,苍凉幻灭,在你尚未初醒时分将你一把推入天寒地冻的荒原。结尾曲“Tristesse Globale”采用的也是以钢琴为主旋律,首尾呼应的唯美让时间似乎静止在北欧的寒原之上。从这些细节可见Royksopp的用心之深。Karin Dreijer 一曲“What Else Is There?”让人记住了这个近似Bjork的冰冷嗓音。而“Dead To The World”中的呢喃低语营造了一片朦胧的雾气氛围。
总体来说,整张专辑充满了chill-out曲风舒缓柔慢的惬意,也有部分电子节拍激烈的复古舞曲,在Trip-hop日趋没落的今天,这种迷幻温暖的沙发音乐更得时尚电音青年的人心。在结束纵夜狂欢的疯狂之后,需要如此一种可以作为背景的音乐来平衡幻觉和现实的落差。承接了黑夜中的漫无边际的魂游,松软光滑的余音让你仿佛钻入舒适的睡袋。倒头就又是一场美梦。
《The Understanding》比起前作《Melody A.M.》的扑朔迷离更显冷静和清醒,好比穿越雾气缭绕的挪威森林之后所拥抱的无际冰原。然而隐匿在这种表层听觉之下的感官回味却是更加令人徘徊迷途。愈是清醒,愈是无法分清距离,只有浸没在这种扑面而来的冷冷节拍中,才可隐约窥见来路。现实或者梦境其实都不重要,音乐只是你暂时的避难所,无关是非功过,懂得享受才是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