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奇社:端坐在梦境中歌唱就好
2006年夏天我接触到卡奇社的音乐,以及围绕它的美丽与荒唐。我不免有种心情想要救人于水火之中,但更多的时候是骂自己犯神经病——放弃吧同学:每一天,全世界有多少集连续剧都企图告诉人们一心想着傍大款的恶果;可我对面儿俩高中生依然在欢笑着谈论如何消耗掉肚中的晚餐以及找个有钱的男友——没错儿,这远不是一个能被掌控或者指导的时代。
第一次看卡奇社的现场是在蓝旗营那间糙到爆的13 club,一场糙到爆的“欢迎新同学”主题演出。当晚女主唱颗粒的打扮让我想起了小学音乐课上学过的一首歌《我是一个粉刷匠》。唱歌儿的时候她做着种种很不适合舞台的手势——就像每个害羞的小女孩儿都曾躲在闺房里对着镜子声情并茂地哼哼失恋歌曲——一边儿抽空把滑下去的裙子吊带一次次的拉上来。而男的Fly像所有producer一样,躲在舞台后面玩儿扫雷,没啥印象。
所以基本上别打算在他们的现场看到电音少年脱裤子或者台湾范儿的幼女迷离走光。换句话说,作为男女混搭的电音流行组合,他们错过了本世纪初最激动人心的舞台事件。
如你所知,这年头地下音乐的舞台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你得尽量做到不要脸——换句话说,要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有望出头的大概这么几类,或者你经常与大腕儿同台并且勇于抢占后者的演出时长(就像当年重塑雕像的权利)。除去几场商演,卡奇社同台过的最大的腕儿大概应该算上海B6,但本土电子乐的现场现在基本上还是门外依次领票入场、门儿里大家熟得可以开orgy这种局面(国际大牌倒是常来,届时台下无一例外地是一群白色金毛儿的疯狂老鼠挤在300路公交车上)。或者台风出众、不惜把身体献给台下那无数双潮湿的手(比方说SUBS和joyside);或者悲痛到恨不得掏出下辈子的心肝儿和肺(比如幸福大街、冷酷仙境);或者胆儿大并且一时半会儿撑不死(比如Car sick cars和'No Beijing');或者表现的(至少是表现的)足够傻(略)。当然这前面几条都可以归结成最后这点。
可卡奇社就生生地纯情逼人地上了。俩默默无闻的北漂青年,到了首都之后突然开始高调慢热,接着似乎一夜间肆虐各大网络排行榜,同时电台成绩傲人。这种可疑的事儿全得归功于唱片公司。不过我倒希望大家都能像《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的结尾那样来到一片世外乐土自由地生活、工作、恋爱下去,没必要非奔着北京这后文化的险恶地界扎堆儿。相反,一提到他们的故乡青岛,我就想起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那几个玩儿死亡金属的公务员儿,以及几个三年前一块儿在西单吃过水煎包的青岛skinheads(前年人家的专辑就已经在北京上架了)。所以在音乐上青岛显得像是东方的斯德哥尔摩,十分销魂——可见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外乡人,始终怀着不负责任的憧憬。
第一次浏览卡奇社的官方网站就被那股old-school风范震慑了——它比他们的音乐更加充满了上个世纪的怀旧色彩。记得上个世纪我年岁还小的时候,会买那种30-50页的硬皮档案本,把大小开纸的桔黄色奖状一个不落往里塞。一旦要填表儿写到“曾获何种奖励”一栏,我妈就逼着我打开夹子从后往前一溜儿抄下去直到写满还多出两行。搞得我一直都恨不得书柜二层失火。后来大学快毕业了看一学经济的朋友写CV,居然把自己小学低年级居委会绘画比赛奖摆出来充特长,这才明白竞争是残酷的。如今你打开卡齐社的官方网页迎面就是这样的东西,搞过留学申请的同学一眼就能把这满页文字划分成PS(个人陈述)、RL(推荐信)和Script(成绩单)三个板块儿。这页文案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眼下新老媒体无限乱伦的悲惨世界中卡奇社无疑已经初步集中了电台、网络、演出现场和高科技硬件市场四方面的宠爱(主唱在淘宝的店铺是否也跟着利润激增,这点我没去考证)。拿个红戳儿盖棺定论,就是“明日流行小宇宙之最闪亮的星星”。(说起来我高中时代也有幸获得过类似的称号叫做“明天小小科学家”。不过还有一年就从大学滚蛋了,我却从未比现在更加憎恶科技进步。)
我们从文案里大概能总结出如下关键词:平民化、土洋结合、lomo、80后等等。按说这种造星计划早有范本可循,但卡奇社的宣传看上去像是在各方面冲击着娱乐运作那些邪恶的潜规则:
1. 它不仅盛赞了艺人的音乐,还在旁边放上了歌曲试听;不仅盛赞了艺人的文化功底,还在后面附上了艺人的话——勇气可嘉……
2. 如果打个比方来形容它的口吻和内容,我想就是那种境内旅游景点出售的土特产上面的介绍。例如茶叶筒里总是装着个给外国友人看的小纸片,上书a.本茶从采摘到加工再到储藏各种不容易;b.本茶色香味俱全,冲泡过程中一要观其色变二要嗅其浓淡三要品其甘苦,不遵循此步骤者觉不出好来也是活该;c.本茶基本上包治百病,甚至伊丽莎白女王喝过之后反映说自己能凝血了。当然了,洋鬼子风尘仆仆地捧回异域珍宝之后将之打成粉末配以鲜奶和糖一饮而尽,然后咧着大嘴一声“shit,下回还是利顿吧”,这也未必就是种悲哀。
3. 网站上公布的几组宣传照很像是《北京人在纽约》、《北京深秋的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重案六组》、《云上的日子》等影视作品的剧照;若非亲眼见过艺人本体,我绝对要怀疑这是公司高层的一次自娱自乐。至少,二人被打造成如下的形象:颗粒——饱受痛经折磨的编辑部副主任;Fly——经常吃到很撑的国际倒爷。
4. 以下属原文摘抄,笔者评论于括号内:
“颗粒和FLY都很低调质朴,一点都不张扬,这让人感觉他们与同龄的年轻人有些不一样,更让人感觉和现在艺人们真的不一样(企宣喝高了吧?……)。采访过他们的媒体普遍认为,现在还有这么纯朴的艺人,难得。(……这让我想起大跃进时期报纸上的一幅经典新闻照片,一位红润的劳动妇女抱着一棵一人高的老玉米棒子面露很hi的笑容。画外音:纯朴并多产着!)”
除了有些地方显得可疑,这份文案直白并且充满了表达欲望。我甚至觉得这种“吆喝文本”的时代错位也恰恰是它的可爱之处。更何况,活在过去的人总比活在未来的人要多得多。
而卡奇社的音乐,恰恰是关于“现在”的音乐。或者说,他们用音乐捕捉着这个永远在逃离着我们的时间。在最早推出的《卡奇社EP》中,细节——无论来自歌词或是唱腔——编织起一张绵密的大网,把生命力网罗在每一首短小而简单的旋律中。
《游园惊梦》:她每唱一句都大口吸气,到了句尾却总虚弱得撩人。不仅是气息,主唱颗粒把握声音有如蜻蜓点水,整首歌没有起伏却充满弹性。惬意和哀愁两种情感被冲淡到几乎分不开来,一切细枝末节便由此展现。那是一场做着做着就耗尽了全部力气的梦,你指点烟波飞卷着画船,沐浴在春色里就说空了良辰美景;当然梦醒了之后得吭哧吭哧地洗残妆、收拾残局,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生存尴尬……
《红色》:歌词很成功,“白色墙壁上掉过恼人的粉末”是个相当精彩的意象,它瞬间开辟了一个包含全方面感官体验的迷人空间——过分敏感和躁动,就是这种让人抓狂的感觉。所以除了红色,你还可以说它吱吱嘎嘎响个不停;它摸上去就像是摔碎后重新用胶水粘起来的玻璃花瓶;它尝上去仿佛变质的洋葱乳酪;它闻起来却是那种兀自丰满的花果芬芳,只是无法挡住一股肥皂水似的单薄从背景浮出。青春的迷人就在于,它随时准备着叛逃到看不见的敌营然后向自己开炮。那具尚且柔嫩虚弱的身体在万众瞩目下四分五裂,喷薄而出的却是迷雾一般的潮湿与暧昧。
相比之下,打榜歌曲《日光倾城》却完全抛弃了这些宝贵的细节刻画,成功变身大俗歌儿一首,并被所有真正的或者假装的成年人不由分说地一把抢过来堵住心头的痛楚。也不知道是谁出的馊主意……反正这绝对是一首适合一边儿放着一边儿朗诵“感谢我的公司易石大橙;感谢在新浪里搜狐的汤姆;感谢蓝魔MP4;感谢Hit-Easy-FM ninety-seven point four;感谢CCTV、MTV、Fucking TV”的热门单曲——不拿来打榜都说不过去。
你听颗粒的声音还单薄得随时要唱破嗓子,只不过这短短的词作从头到尾一连串的视角切换——只不过是令人惊讶,这小气的声音却有着不小气的野心。她在歌曲中高低飞旋、斗转星移,从日光曲折到月光倾泻、从沉重的警告到轻浮的羽毛——你无法在下一句中抓住她,一切矛盾都在一瞬间的选择中坠向无可救药的境地。而且注意,只是一瞬间——她毫不在意来龙去脉,而是紧紧抓住一个时刻的心绪并肆意铺展着,这不像是大胆而更多是痴迷。至少有那么一会儿你会被搞得眼花缭乱、迷迷登登,觉得这小姑娘还算有两下子。
而Fly的配乐还欠缺花哨和兴奋点,更远非网站所说“绝对好听、新鲜、亮耳”。在传统的吉他摇滚范畴内,要以最直白有力的方式表现青春,朋克就跳了出来,那是一个“糙”可以被忽略或者当成美德的领域,传统摇滚乐的包容性总让人动容。但电子乐直到现在还是名刻薄并且明察秋毫的婊子,你丁点儿的力不从心都让她以最快速度另觅新欢。全世界电子艺术家都和电脑结婚,全世界电子艺人都锲而不舍地寻觅一条背叛之路。所以卡奇社的音乐不成熟,这个诘难Fly无疑首当其冲。我得说,大部分歌曲的配乐可预测性过于强,以至我开始有板有眼地考虑,也许我们可以把前几年内地的上榜歌曲都拿出来嘁哩喀喳搅和成训练集,然后用贝叶斯概率统计这么一迭代,搞出一线性模型;以后输入一条旋律,就自动返回“绝对好听、新鲜、亮耳”的成品——绝对比作诗机要正儿八经(前几天某个国际知名乐队就弄了类似的软件,还号召歌迷都去登陆,输入生辰八字就可以返回“自己”的旋律)。太过安全不是好事——我们把一辈子用来活“规律”二字,到头来所有人都互相嘲弄对方的悲哀。最近在一份履历上看到AK47去年十一期间曾在东莞中心广场演出。我回想着在那儿见识过的气势磅礴的音乐喷泉,同时也在考虑如果演出的时候打开了,不知道那程序会让它抖成什么样子……
半年之后,专辑发行在即,封面再次让我大跌眼镜而且跌了之后也绝不想再捡起来戴上。在离奇的形象下做忠实的独立音乐——这已成了我对卡奇社的诠释。
《坏唇味》:最耐听也是卡所有歌曲里个人最喜欢的一首,颗粒的漫不经心恰恰突出了她对节奏和情绪的精准把握。这也是二人表现得最默契的一首。除了在音色和节奏上做到合理花哨,Fly还明显摆脱了被动地位。人声与配乐一唱一和,就这么不紧不慢地牵着你的胃口欲言又止,捧起你的情绪却又轻易放掉。这首歌里藏着几乎撑得起一幕戏剧的张力,而这一幕让我联想到达明一派的《快乐牛郎》:沿途上我顾盼自豪/怕你不知道/我要好风光不畏高/让我眼睛一扫/牵动眼角跟眉毛/抛一个最阔的圈套。
《猫咪》和《让我睡着吧》:清新小曲儿透着乖巧可人儿。浓妆淡抹的忧伤之下是这样的潜台词:你可以收回给她的依靠,却永远带不走她的自我。
《假面舞会》:使用了平面化的红白机音色,据Fly自己形容是“塑料”的感觉。有篇报道甚至把它拽过去捧成了时代先锋——得了吧,三年前我们就开始在网上大肆传输chiptune包儿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有趣的小品,而且我有一个长得神似白岩松的女朋友相当喜欢这首歌儿。
《吸血鬼》:摇身一变哥特少女,走起了黑暗路子。不失为一次热门的尝试。而且这首歌中颗粒的声线尤其像王天后,然而抽去了艳,只剩下冷。不过虽然有了“酷”的胚子,但它显然更需要一个足够酷的句号——不知道是不是这俩人有谁睡着了,结果这歌儿死活也唱不完。冗长的收尾耗到最后只剩下僵硬和机械,让我听得只想赶快掐死这只老不死的讨厌鬼。
卡奇社的音乐形象——就像大多数男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梦想拥有一个的那种小姑娘:她皮肤白皙不施粉黛(以便暴露几颗完美的雀斑);她的声音清澈同时单薄(好让你把她的哼哼都当成呻吟);她大脑混乱(这使她变成需要保护的小魔鬼),会骄傲空虚无理取闹,也会乖巧无力地被一个臭小子伤害。作为油滑的中年人,你清楚自己对她的欲望,但丝毫不担心:因为她不过是梦中的一场邂逅。她最终会从指缝间流走——正如一团极光,或者一洼暂时凝固的、清凉的时间。
(差播一则:)
噢天呐,我简直对这个镁光灯下穿着蕾丝衬裙的樱桃公主(当然还有她背后的电气王子)望眼欲穿。但他们最近一次演出的舞台形象,我得承认,颗粒的打扮是李素丽阿姨那范儿的……
(差播结束。)
很欣赏颗粒对轻重缓急的把握,她知道如何用幼稚的腔调勾画出一片感性空间。她入戏,却从不挑明这一出的主角——独立于角色之外的角色感得以完美呈现。我们爱悲情胜过爱生活,因此以点带面大步赶路,抽空儿策划着“永久”这个终点。不喜欢《日光倾城》是因为它太容易被拿来回顾过去,然后便不由自主地展望未来。你看,何不投入到每一格儿闪过的窗外景色中,描画当时的眼角、亲吻当时的唇边?专注“当时”的小姑娘被保护在梦中,她们端坐着唱歌,同时目送远去的人加速远去。
专辑里的歌曲活色生香,而它的主题却是无主题——恰如青春的尖锐与浑浊。也许你说它经不起推敲,但我求你给它理性的宽容——毕竟颗粒不是王菲,Fly不是张亚东。这些歌儿甚至无法让我保持一天以上的热情,但不管心情如何,总有一首让你觉得一切还不是那么糟。
站在空荡荡的台下看他们在空荡荡的台上唱歌,我不愿意走神。我看到更多鲜明、自主的歌手闯入流行领地,颠覆着大舞台与小舞台的可笑对立。当然了,如果非得有什么可笑的,那也只能是动辄入梦的我而已。
比如去年我住过的一处寓所,每天晚上十点钟左右都有一名老者拿着湿墩布在楼底下的人行道路面上写满毛主席语录。搬走之后我时常回忆起那个情景,就像是做了又一场周密的梦。说起来挺逗的,为了留住某段现实,我们选择记住的却往往是那些有关于它的、最似梦境的部分。
第一次看卡奇社的现场是在蓝旗营那间糙到爆的13 club,一场糙到爆的“欢迎新同学”主题演出。当晚女主唱颗粒的打扮让我想起了小学音乐课上学过的一首歌《我是一个粉刷匠》。唱歌儿的时候她做着种种很不适合舞台的手势——就像每个害羞的小女孩儿都曾躲在闺房里对着镜子声情并茂地哼哼失恋歌曲——一边儿抽空把滑下去的裙子吊带一次次的拉上来。而男的Fly像所有producer一样,躲在舞台后面玩儿扫雷,没啥印象。
所以基本上别打算在他们的现场看到电音少年脱裤子或者台湾范儿的幼女迷离走光。换句话说,作为男女混搭的电音流行组合,他们错过了本世纪初最激动人心的舞台事件。
如你所知,这年头地下音乐的舞台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你得尽量做到不要脸——换句话说,要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有望出头的大概这么几类,或者你经常与大腕儿同台并且勇于抢占后者的演出时长(就像当年重塑雕像的权利)。除去几场商演,卡奇社同台过的最大的腕儿大概应该算上海B6,但本土电子乐的现场现在基本上还是门外依次领票入场、门儿里大家熟得可以开orgy这种局面(国际大牌倒是常来,届时台下无一例外地是一群白色金毛儿的疯狂老鼠挤在300路公交车上)。或者台风出众、不惜把身体献给台下那无数双潮湿的手(比方说SUBS和joyside);或者悲痛到恨不得掏出下辈子的心肝儿和肺(比如幸福大街、冷酷仙境);或者胆儿大并且一时半会儿撑不死(比如Car sick cars和'No Beijing');或者表现的(至少是表现的)足够傻(略)。当然这前面几条都可以归结成最后这点。
可卡奇社就生生地纯情逼人地上了。俩默默无闻的北漂青年,到了首都之后突然开始高调慢热,接着似乎一夜间肆虐各大网络排行榜,同时电台成绩傲人。这种可疑的事儿全得归功于唱片公司。不过我倒希望大家都能像《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的结尾那样来到一片世外乐土自由地生活、工作、恋爱下去,没必要非奔着北京这后文化的险恶地界扎堆儿。相反,一提到他们的故乡青岛,我就想起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那几个玩儿死亡金属的公务员儿,以及几个三年前一块儿在西单吃过水煎包的青岛skinheads(前年人家的专辑就已经在北京上架了)。所以在音乐上青岛显得像是东方的斯德哥尔摩,十分销魂——可见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外乡人,始终怀着不负责任的憧憬。
第一次浏览卡奇社的官方网站就被那股old-school风范震慑了——它比他们的音乐更加充满了上个世纪的怀旧色彩。记得上个世纪我年岁还小的时候,会买那种30-50页的硬皮档案本,把大小开纸的桔黄色奖状一个不落往里塞。一旦要填表儿写到“曾获何种奖励”一栏,我妈就逼着我打开夹子从后往前一溜儿抄下去直到写满还多出两行。搞得我一直都恨不得书柜二层失火。后来大学快毕业了看一学经济的朋友写CV,居然把自己小学低年级居委会绘画比赛奖摆出来充特长,这才明白竞争是残酷的。如今你打开卡齐社的官方网页迎面就是这样的东西,搞过留学申请的同学一眼就能把这满页文字划分成PS(个人陈述)、RL(推荐信)和Script(成绩单)三个板块儿。这页文案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眼下新老媒体无限乱伦的悲惨世界中卡奇社无疑已经初步集中了电台、网络、演出现场和高科技硬件市场四方面的宠爱(主唱在淘宝的店铺是否也跟着利润激增,这点我没去考证)。拿个红戳儿盖棺定论,就是“明日流行小宇宙之最闪亮的星星”。(说起来我高中时代也有幸获得过类似的称号叫做“明天小小科学家”。不过还有一年就从大学滚蛋了,我却从未比现在更加憎恶科技进步。)
我们从文案里大概能总结出如下关键词:平民化、土洋结合、lomo、80后等等。按说这种造星计划早有范本可循,但卡奇社的宣传看上去像是在各方面冲击着娱乐运作那些邪恶的潜规则:
1. 它不仅盛赞了艺人的音乐,还在旁边放上了歌曲试听;不仅盛赞了艺人的文化功底,还在后面附上了艺人的话——勇气可嘉……
2. 如果打个比方来形容它的口吻和内容,我想就是那种境内旅游景点出售的土特产上面的介绍。例如茶叶筒里总是装着个给外国友人看的小纸片,上书a.本茶从采摘到加工再到储藏各种不容易;b.本茶色香味俱全,冲泡过程中一要观其色变二要嗅其浓淡三要品其甘苦,不遵循此步骤者觉不出好来也是活该;c.本茶基本上包治百病,甚至伊丽莎白女王喝过之后反映说自己能凝血了。当然了,洋鬼子风尘仆仆地捧回异域珍宝之后将之打成粉末配以鲜奶和糖一饮而尽,然后咧着大嘴一声“shit,下回还是利顿吧”,这也未必就是种悲哀。
3. 网站上公布的几组宣传照很像是《北京人在纽约》、《北京深秋的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重案六组》、《云上的日子》等影视作品的剧照;若非亲眼见过艺人本体,我绝对要怀疑这是公司高层的一次自娱自乐。至少,二人被打造成如下的形象:颗粒——饱受痛经折磨的编辑部副主任;Fly——经常吃到很撑的国际倒爷。
4. 以下属原文摘抄,笔者评论于括号内:
“颗粒和FLY都很低调质朴,一点都不张扬,这让人感觉他们与同龄的年轻人有些不一样,更让人感觉和现在艺人们真的不一样(企宣喝高了吧?……)。采访过他们的媒体普遍认为,现在还有这么纯朴的艺人,难得。(……这让我想起大跃进时期报纸上的一幅经典新闻照片,一位红润的劳动妇女抱着一棵一人高的老玉米棒子面露很hi的笑容。画外音:纯朴并多产着!)”
除了有些地方显得可疑,这份文案直白并且充满了表达欲望。我甚至觉得这种“吆喝文本”的时代错位也恰恰是它的可爱之处。更何况,活在过去的人总比活在未来的人要多得多。
而卡奇社的音乐,恰恰是关于“现在”的音乐。或者说,他们用音乐捕捉着这个永远在逃离着我们的时间。在最早推出的《卡奇社EP》中,细节——无论来自歌词或是唱腔——编织起一张绵密的大网,把生命力网罗在每一首短小而简单的旋律中。
《游园惊梦》:她每唱一句都大口吸气,到了句尾却总虚弱得撩人。不仅是气息,主唱颗粒把握声音有如蜻蜓点水,整首歌没有起伏却充满弹性。惬意和哀愁两种情感被冲淡到几乎分不开来,一切细枝末节便由此展现。那是一场做着做着就耗尽了全部力气的梦,你指点烟波飞卷着画船,沐浴在春色里就说空了良辰美景;当然梦醒了之后得吭哧吭哧地洗残妆、收拾残局,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生存尴尬……
《红色》:歌词很成功,“白色墙壁上掉过恼人的粉末”是个相当精彩的意象,它瞬间开辟了一个包含全方面感官体验的迷人空间——过分敏感和躁动,就是这种让人抓狂的感觉。所以除了红色,你还可以说它吱吱嘎嘎响个不停;它摸上去就像是摔碎后重新用胶水粘起来的玻璃花瓶;它尝上去仿佛变质的洋葱乳酪;它闻起来却是那种兀自丰满的花果芬芳,只是无法挡住一股肥皂水似的单薄从背景浮出。青春的迷人就在于,它随时准备着叛逃到看不见的敌营然后向自己开炮。那具尚且柔嫩虚弱的身体在万众瞩目下四分五裂,喷薄而出的却是迷雾一般的潮湿与暧昧。
相比之下,打榜歌曲《日光倾城》却完全抛弃了这些宝贵的细节刻画,成功变身大俗歌儿一首,并被所有真正的或者假装的成年人不由分说地一把抢过来堵住心头的痛楚。也不知道是谁出的馊主意……反正这绝对是一首适合一边儿放着一边儿朗诵“感谢我的公司易石大橙;感谢在新浪里搜狐的汤姆;感谢蓝魔MP4;感谢Hit-Easy-FM ninety-seven point four;感谢CCTV、MTV、Fucking TV”的热门单曲——不拿来打榜都说不过去。
你听颗粒的声音还单薄得随时要唱破嗓子,只不过这短短的词作从头到尾一连串的视角切换——只不过是令人惊讶,这小气的声音却有着不小气的野心。她在歌曲中高低飞旋、斗转星移,从日光曲折到月光倾泻、从沉重的警告到轻浮的羽毛——你无法在下一句中抓住她,一切矛盾都在一瞬间的选择中坠向无可救药的境地。而且注意,只是一瞬间——她毫不在意来龙去脉,而是紧紧抓住一个时刻的心绪并肆意铺展着,这不像是大胆而更多是痴迷。至少有那么一会儿你会被搞得眼花缭乱、迷迷登登,觉得这小姑娘还算有两下子。
而Fly的配乐还欠缺花哨和兴奋点,更远非网站所说“绝对好听、新鲜、亮耳”。在传统的吉他摇滚范畴内,要以最直白有力的方式表现青春,朋克就跳了出来,那是一个“糙”可以被忽略或者当成美德的领域,传统摇滚乐的包容性总让人动容。但电子乐直到现在还是名刻薄并且明察秋毫的婊子,你丁点儿的力不从心都让她以最快速度另觅新欢。全世界电子艺术家都和电脑结婚,全世界电子艺人都锲而不舍地寻觅一条背叛之路。所以卡奇社的音乐不成熟,这个诘难Fly无疑首当其冲。我得说,大部分歌曲的配乐可预测性过于强,以至我开始有板有眼地考虑,也许我们可以把前几年内地的上榜歌曲都拿出来嘁哩喀喳搅和成训练集,然后用贝叶斯概率统计这么一迭代,搞出一线性模型;以后输入一条旋律,就自动返回“绝对好听、新鲜、亮耳”的成品——绝对比作诗机要正儿八经(前几天某个国际知名乐队就弄了类似的软件,还号召歌迷都去登陆,输入生辰八字就可以返回“自己”的旋律)。太过安全不是好事——我们把一辈子用来活“规律”二字,到头来所有人都互相嘲弄对方的悲哀。最近在一份履历上看到AK47去年十一期间曾在东莞中心广场演出。我回想着在那儿见识过的气势磅礴的音乐喷泉,同时也在考虑如果演出的时候打开了,不知道那程序会让它抖成什么样子……
半年之后,专辑发行在即,封面再次让我大跌眼镜而且跌了之后也绝不想再捡起来戴上。在离奇的形象下做忠实的独立音乐——这已成了我对卡奇社的诠释。
《坏唇味》:最耐听也是卡所有歌曲里个人最喜欢的一首,颗粒的漫不经心恰恰突出了她对节奏和情绪的精准把握。这也是二人表现得最默契的一首。除了在音色和节奏上做到合理花哨,Fly还明显摆脱了被动地位。人声与配乐一唱一和,就这么不紧不慢地牵着你的胃口欲言又止,捧起你的情绪却又轻易放掉。这首歌里藏着几乎撑得起一幕戏剧的张力,而这一幕让我联想到达明一派的《快乐牛郎》:沿途上我顾盼自豪/怕你不知道/我要好风光不畏高/让我眼睛一扫/牵动眼角跟眉毛/抛一个最阔的圈套。
《猫咪》和《让我睡着吧》:清新小曲儿透着乖巧可人儿。浓妆淡抹的忧伤之下是这样的潜台词:你可以收回给她的依靠,却永远带不走她的自我。
《假面舞会》:使用了平面化的红白机音色,据Fly自己形容是“塑料”的感觉。有篇报道甚至把它拽过去捧成了时代先锋——得了吧,三年前我们就开始在网上大肆传输chiptune包儿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有趣的小品,而且我有一个长得神似白岩松的女朋友相当喜欢这首歌儿。
《吸血鬼》:摇身一变哥特少女,走起了黑暗路子。不失为一次热门的尝试。而且这首歌中颗粒的声线尤其像王天后,然而抽去了艳,只剩下冷。不过虽然有了“酷”的胚子,但它显然更需要一个足够酷的句号——不知道是不是这俩人有谁睡着了,结果这歌儿死活也唱不完。冗长的收尾耗到最后只剩下僵硬和机械,让我听得只想赶快掐死这只老不死的讨厌鬼。
卡奇社的音乐形象——就像大多数男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梦想拥有一个的那种小姑娘:她皮肤白皙不施粉黛(以便暴露几颗完美的雀斑);她的声音清澈同时单薄(好让你把她的哼哼都当成呻吟);她大脑混乱(这使她变成需要保护的小魔鬼),会骄傲空虚无理取闹,也会乖巧无力地被一个臭小子伤害。作为油滑的中年人,你清楚自己对她的欲望,但丝毫不担心:因为她不过是梦中的一场邂逅。她最终会从指缝间流走——正如一团极光,或者一洼暂时凝固的、清凉的时间。
(差播一则:)
噢天呐,我简直对这个镁光灯下穿着蕾丝衬裙的樱桃公主(当然还有她背后的电气王子)望眼欲穿。但他们最近一次演出的舞台形象,我得承认,颗粒的打扮是李素丽阿姨那范儿的……
(差播结束。)
很欣赏颗粒对轻重缓急的把握,她知道如何用幼稚的腔调勾画出一片感性空间。她入戏,却从不挑明这一出的主角——独立于角色之外的角色感得以完美呈现。我们爱悲情胜过爱生活,因此以点带面大步赶路,抽空儿策划着“永久”这个终点。不喜欢《日光倾城》是因为它太容易被拿来回顾过去,然后便不由自主地展望未来。你看,何不投入到每一格儿闪过的窗外景色中,描画当时的眼角、亲吻当时的唇边?专注“当时”的小姑娘被保护在梦中,她们端坐着唱歌,同时目送远去的人加速远去。
专辑里的歌曲活色生香,而它的主题却是无主题——恰如青春的尖锐与浑浊。也许你说它经不起推敲,但我求你给它理性的宽容——毕竟颗粒不是王菲,Fly不是张亚东。这些歌儿甚至无法让我保持一天以上的热情,但不管心情如何,总有一首让你觉得一切还不是那么糟。
站在空荡荡的台下看他们在空荡荡的台上唱歌,我不愿意走神。我看到更多鲜明、自主的歌手闯入流行领地,颠覆着大舞台与小舞台的可笑对立。当然了,如果非得有什么可笑的,那也只能是动辄入梦的我而已。
比如去年我住过的一处寓所,每天晚上十点钟左右都有一名老者拿着湿墩布在楼底下的人行道路面上写满毛主席语录。搬走之后我时常回忆起那个情景,就像是做了又一场周密的梦。说起来挺逗的,为了留住某段现实,我们选择记住的却往往是那些有关于它的、最似梦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