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疯狂的小事叫孤独

周末看了《薄暮之光》,一个小时在压抑中度过,孤独的爱是那样沉默笨拙,无法表达,孤独的人生也是如此的无法靠近。想起了我最爱的麦卡勒斯,在她的小说中,人因孤独变得委琐,卑贱,没有出路。
恰好,听到了袁泉的《孤独的花朵》,作为一个话剧演员第一次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袁泉的美是安静而清高的,这也是那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原因,也许在她扎实的表演功底,低调的生活背后真的有还没有绽放的隐秘的花园般的人生吧,她符合人们对纯洁、美好和知性的最好想象,如果真的也能体会到孤独,那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呢?
袁泉是近年来话剧界的宠儿,也让她结识了姚谦这样曾经的大牌流行音乐制作人,看得出来,姚谦是抱了很大希望要在袁泉身上创造下一个奇迹的,所以整张专棘几乎结合了台湾最著名的音乐人为她量身打造,我想孤独这个主题概念也是想了很久精心包装策划出来的吧,符合都市人现在的心理暗示,也期待能抚慰到那些疲惫的心灵,更符合袁泉在人们心目中想象的样子。
专辑从封套设计上就流露出孤独的概念,袁泉娃娃是按照日本小布做的,而小布正是高端独身人士的最爱,而你翻开唱片内页,看一下歌词,整个在孤独语系里的词语类如孤单寂寞悲伤害怕幻想失落不安疲惫漫长思念等等词语不重复地出现了40 多个,可谓调动了所有的元素去诠释这个制造出来的孤独感。整张专辑还是是很不错的,源泉的有不错的演唱功底,且沙哑的嗓音很有特色,而电子乐是打造上流非专业歌手的很聪明的想法,周迅这条路走得就不错,但遗憾的是,制作人忘了留白的必要性,过多明显“做”的成分,过多的装饰,反而丧失了本来那种清纯的面目。
比较喜欢《暗恋》,《灿烂过》这样装饰很少的慢歌,加上之前的话剧演出,为歌曲增添了很多美好的意境,但像《较少人走的路》这样的朗诵,明显有做的成分,让人觉得不够自然,而《一个人喝着拿铁》简直是《卡布奇诺》的升级版,没有新意之外, TRANCE这种前卫的音乐风格袁泉未必就能很好的把握,其实音乐人也不能很好的把握,不过是当成了时尚元素的一种,但电子乐就是时尚么?更重要的是,你觉得孤独是一种时尚的么?
时尚就像一个大染缸,什么都要往里装,但只有消化了的才是真时尚,消化不了的,很可能要被人指责了。
近期采访了一个摇滚歌手,他得意地告诉我他很享受孤独,一个人关上门听听音乐放松大脑喝口酒是一个很有“禅意”的境界,我真的想问他你管这个叫孤独的话,那你原来那段不得志没人欣赏睡马路的生涯叫什么?
真正的孤独应该没有那么灿烂的吧,清净,清高,清闲都是不错的形容词,干吗非要用孤独这次词呢?
我想真正的孤独多少令人沮丧的,正如《薄暮之光》,正如麦卡勒斯,灵魂得不到安慰的状态才是真正孤独,孤独是一种病,它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而幻想中的孤独却像安妮宝贝的书,虽然伤感寂寞,却充满了唯美的优越感,不过是一种表演。而袁泉的首张专辑,像极了安妮宝贝的书,在歌唱上也可谓是不错的表演,但却得不到心灵的共鸣,不过需要安慰的并不都是破碎的心,《孤独的花朵》是一件不错的装饰品。
因为毕竟袁泉的美,是安静而清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