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琪《The First Day》
剛做完公司的音樂會回家,情緒依然高昂,把午膳時間購買謝安琪的最新大碟《The First Day》拆開,放進 MacBook Pro 內,預備心情一首又一首的細聽。
最近看了不少有關這大碟的評論,大部份都提及出道兩年的謝安琪只有一張大碟一張細碟共十六首作品(翻查過 iTunes 知悉第一首只是哼哼歌有兩首是同旋律兩套歌詞編曲有兩首同旋律兩套編曲兩種語言有一首已有特別混音版本),新碟有三首新歌,加上九首舊歌,即是只有一首旋律沒被改編收錄。
舊歌在短時間被拿來重新編曲補錄額外和音混音做後期做母帶,在部份人眼中會是急就章在暫別樂壇前提升人氣乘機賺奶粉錢的做法。(噢!原來你還以為在香港做碟可以賺大錢!那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但當發現〈愁人節〉不在名單裏,又說那麼大熱為何成為唯一欠缺的?做人艱難,做藝人原來更難。
而我,作為把《K One》(或《K One Plus》)和《Ksus2》都放在 iPod nano 裏處處聽的音樂愛好者,當知道 Kay 的監製周博賢把歌曲重編,已經未聽先興奮。又因沒有聽電台的習慣,那三首新歌我還未聽過,只從小奧的網站看過〈節外生枝〉的歌詞和大碟介紹。但也沒所謂,就算只有九首舊歌來一張完全精選全新混音也夠我快樂很久。
當然,我不是大多數。
聽《The First Day》是一個冒險旅程,每一首都有驚喜,那新鮮感彷彿全是我從未接觸過的音樂類型,而且跟歌曲本身很配合。那是難以形容的興奮,因為要編曲配合歌曲,多數只會是意料之中的配搭。Kay 的製作班底能做到既配合又新鮮,不是為編曲而編曲,確顯功架;而新的編曲又能帶出歌曲的另一面,那不是新一面,而是一直存在但沒有向我們揭示的一面,跟原本的編曲是共生的,彼此沒有要把對方擊倒的意味。
謝安琪以〈新一天〉開展人生的新一頁,她的暫別,她的新家庭,她的新作品。以弦樂及銅管作前奏,讓我想起屬於我們的七十年代,那個美好的音樂全盛時代。當 Kay 的聲音響起,還有「K式」頻密三連音歌詞,她就像坐在身旁跟我們細訴生活的種種,她的幸福與甜味。
換過雲裳濃粧,踏上七色天橋,〈姿色份子〉N次方變成 funky 的〈姿色份子n〉。扭曲的審美觀依然扭曲,香港最近流行整容,就連少女也感興趣。我想,這歌可以唱上整個世紀。當腦海出現 “The Devil Wears Prada” 的片段,我要告訴你,〈姿色份子〉、〈姿色份子n〉和 “The Devil Wears Prada” 都是我的心水選擇。
〈我思故我在〉讓大家認識謝安琪的名字,和她高至海豚音的音域,可是對我來說卻有點賣弄,像是為獻技而譜的歌。過了一段時間我才買她的《Kay One》,發現我更愛英文版〈The One And Only〉。簡單直接的編曲讓我看到小女孩整裝待發,站在空無一人的台上,只一盞水銀燈照亮,她卻為了面前的每一個你,竭力的唱出最好。她的真誠使我對她完完全全的改觀了。兩年後,小女孩經歷了不少,在樂壇裏算是稍為站穩住腳,也遇上很多知音人,那天要出盡氣力叫喊要站在台上唱歌的心聲,我們都聽到了。當 R&B 進佔成為〈The ROne & BOnly〉,多添了一份從容自若。雖然還是用上原來的錄音,但新的編曲和音卻成功為她的聲音減磅。我在期待聽她現場唱這版本,看看她是不是成長了?
Kay 一人分飾兩角,與〈臭男人〉結合成〈臭伉儷〉。你有想過電腦可以利用原有錄音做到雌雄同體嗎?信我,得!忘了告訴你,我是錄音師,最愛做聲音剪輯,最近迷上混音玩插件,我肯定他和她都是謝安琪。〈臭伉儷〉帶點中東味,卻用上 dance beat,絕對不可能坐定定雙腳不「吊吊 fing」。那些放在兩旁極大的聲效,愛死了!
〈跟我走〉Kay 帶我們遊走非洲大草原,看野獸看黃昏時的巨型鹹蛋黃。〈跟我走這世界〉她帶我們去印度啊!Sitar 啊!一直都搞不通這歌是 6/8 還是 3/4,現在我想應是 3/4。可沒想過那副歌用上那麼有趣的和弦,後半卻一直死咬同一個和弦,耳仔好快樂啊。
Pop rock 的〈後窗知己〉該是 Kay 最熟練的曲風,但題材卻是新嘗試!看上去就是普通愛情故事的前傳:女孩從後窗留意到鄰住的男孩,日復一日將對方的生活片段編成故事,然後漸生愛意。再然後……還是你自己買來聽一聽吧!
收錄在《Kay One》另一廣為人知的〈喪婆〉有個雙生兒叫〈悟入歧途〉,是另一首我十分喜歡的歌,常常對著鋼琴自彈自唱自我肯定自我安慰。可是一恍眼已轉了字頭,生命的各個領域都好像比別人落後了;同時又明白「做人」只需要「做自己」而不需「做別人」,比較,是無謂的……我想你也曾經在這兩極之間遊走,很多時候都是「兩頭唔到岸」,迷迷惘惘。〈悟入迷途〉把〈悟入歧途〉的一柄木結他混音後變得很「迷」很「電」,更切合當下的心情。Kay,很高興你為自己選擇了!我也需要多些勇氣。
周博賢對這世界有很多想法,有很多說話要講,我想這是音樂人的重要素質。他關心社會裏發生的事和其中反映的價值觀,特別是一些被忽略的小群。就像〈菲情歌〉的外籍傭工:(原來)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有家庭有愛情有夢想。〈飛情歌〉給我好浪漫的感覺,對心愛的人掛念之情較前作更為甜蜜。在幻想中,二人在半空中相遇,四處遊歷;跟現實世界中他們的濟遇有著很大的對比:無論休息時間、生活空間、心靈空間以至社交圈子都很擠迫,他們實在需要整個天空稍稍安歇。
我們這一代沒有茶舞廳,它只出現在粵語長片,那是上兩代的平價娛樂。上一代呢?我的爸媽都喜歡落涼茶舖聽留聲機看黑白電視。我們這一代卻深懂茶餐廳:在茶餐廳中你可以找到環球美食,甚至是當地也沒有提供的款式。政府提出的「可加可減」機制也許是參照茶餐廳的靈活多變原則:檸茶少甜,飛沙走奶,餐蛋麵要炒蛋轉出前一丁呀唔該!你知道嗎?這就是很地道的本色文化,是我們實實在在擁有,別人奪不走的本土特色。當平民化的茶餐廳加入茶舞 cha cha cha 感覺,〈我愛茶舞廳〉變得「草根卻高雅」。那小提琴拉的和 trombone 吹的是草蜢(又是我們這一代的集體回憶)的〈忘情森巴舞〉嗎?也許要找編曲好友問一問……
〈開卷の樂〉的鋼琴低音結他和木結他前奏,讓我誤墮陷阱以為是跳脫小品,直至瘋狂電結他的出現。嘩!那編曲、那混音都很瘋狂!就像我們的娛樂圈!!噪音多得你沒有可能聽到當時人的聲音,Kay 的歌聲也差點被瘋狂的樂器淹沒。間中也會出現美好純淨的頭條(那段電琴和木結他的間奏好甜),但背後可能沉重得很(擇自原版本前奏的鋼琴,是 Ted Lo 的吧?)。隨即回復瘋狂本相,狗仔隊不停追補,就連選擇非主流作風的 Kay 也不能倖免。若果原曲〈開卷快樂〉的爵士味道代表 Kay 在旁觀別人的故事,現在的她卻已身陷其中了。
〈一人之夏〉是《Kay One》碟尾曲,只一把木結他,Kay 的歌聲很優悠,代表初夏的心情。來到〈一人之盛夏〉,是放暑假了吧?節目豐富,情感也滿瀉,還帶點明哥的影子。雖然我頗喜歡這編曲,但我想這套歌詞還是較適合原編曲了。
壓軸出場,黃偉文執筆為 Kay 度身訂造〈節外生枝〉,沒有事先商議,卻寫得身同感受。Kay 堅強,有所執著,在〈喪婆〉裏一早呼喊:
現在我係歌手一個
但係我話淨唱K歌有啲????(火羅)
(扮外國學鬼婆)
仲唱啲咁嘅歌
試吓去玩實在冇乜錯
有錯最多咪從頭嚟過
但是,她也有感到不安的時刻。黃偉文靠自己的想像,把這片刻懷疑寫在〈節外生枝〉裏:
害怕
十個月後再 沒路徑可回頭
害怕
但是我卻未後悔 這是我所尋求
究竟發展事業、相遇、相愛、結婚、產子,有沒有存在錯誤的出場次序?我相信是有準則的,但判決卻不在我們的手裏。作為信徒的,更應懂得審判在上帝手中。想想,我們有資格拾起地上的石頭嗎?
不愛看的不要看
我的信仰 我會護航
深願這兩句歌詞不會令更多人拾起更多石頭來。
http://music.embrace.hk/popular-music/kay_tse-the_first_day
最近看了不少有關這大碟的評論,大部份都提及出道兩年的謝安琪只有一張大碟一張細碟共十六首作品(翻查過 iTunes 知悉第一首只是哼哼歌有兩首是同旋律兩套歌詞編曲有兩首同旋律兩套編曲兩種語言有一首已有特別混音版本),新碟有三首新歌,加上九首舊歌,即是只有一首旋律沒被改編收錄。
舊歌在短時間被拿來重新編曲補錄額外和音混音做後期做母帶,在部份人眼中會是急就章在暫別樂壇前提升人氣乘機賺奶粉錢的做法。(噢!原來你還以為在香港做碟可以賺大錢!那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但當發現〈愁人節〉不在名單裏,又說那麼大熱為何成為唯一欠缺的?做人艱難,做藝人原來更難。
而我,作為把《K One》(或《K One Plus》)和《Ksus2》都放在 iPod nano 裏處處聽的音樂愛好者,當知道 Kay 的監製周博賢把歌曲重編,已經未聽先興奮。又因沒有聽電台的習慣,那三首新歌我還未聽過,只從小奧的網站看過〈節外生枝〉的歌詞和大碟介紹。但也沒所謂,就算只有九首舊歌來一張完全精選全新混音也夠我快樂很久。
當然,我不是大多數。
聽《The First Day》是一個冒險旅程,每一首都有驚喜,那新鮮感彷彿全是我從未接觸過的音樂類型,而且跟歌曲本身很配合。那是難以形容的興奮,因為要編曲配合歌曲,多數只會是意料之中的配搭。Kay 的製作班底能做到既配合又新鮮,不是為編曲而編曲,確顯功架;而新的編曲又能帶出歌曲的另一面,那不是新一面,而是一直存在但沒有向我們揭示的一面,跟原本的編曲是共生的,彼此沒有要把對方擊倒的意味。
謝安琪以〈新一天〉開展人生的新一頁,她的暫別,她的新家庭,她的新作品。以弦樂及銅管作前奏,讓我想起屬於我們的七十年代,那個美好的音樂全盛時代。當 Kay 的聲音響起,還有「K式」頻密三連音歌詞,她就像坐在身旁跟我們細訴生活的種種,她的幸福與甜味。
換過雲裳濃粧,踏上七色天橋,〈姿色份子〉N次方變成 funky 的〈姿色份子n〉。扭曲的審美觀依然扭曲,香港最近流行整容,就連少女也感興趣。我想,這歌可以唱上整個世紀。當腦海出現 “The Devil Wears Prada” 的片段,我要告訴你,〈姿色份子〉、〈姿色份子n〉和 “The Devil Wears Prada” 都是我的心水選擇。
〈我思故我在〉讓大家認識謝安琪的名字,和她高至海豚音的音域,可是對我來說卻有點賣弄,像是為獻技而譜的歌。過了一段時間我才買她的《Kay One》,發現我更愛英文版〈The One And Only〉。簡單直接的編曲讓我看到小女孩整裝待發,站在空無一人的台上,只一盞水銀燈照亮,她卻為了面前的每一個你,竭力的唱出最好。她的真誠使我對她完完全全的改觀了。兩年後,小女孩經歷了不少,在樂壇裏算是稍為站穩住腳,也遇上很多知音人,那天要出盡氣力叫喊要站在台上唱歌的心聲,我們都聽到了。當 R&B 進佔成為〈The ROne & BOnly〉,多添了一份從容自若。雖然還是用上原來的錄音,但新的編曲和音卻成功為她的聲音減磅。我在期待聽她現場唱這版本,看看她是不是成長了?
Kay 一人分飾兩角,與〈臭男人〉結合成〈臭伉儷〉。你有想過電腦可以利用原有錄音做到雌雄同體嗎?信我,得!忘了告訴你,我是錄音師,最愛做聲音剪輯,最近迷上混音玩插件,我肯定他和她都是謝安琪。〈臭伉儷〉帶點中東味,卻用上 dance beat,絕對不可能坐定定雙腳不「吊吊 fing」。那些放在兩旁極大的聲效,愛死了!
〈跟我走〉Kay 帶我們遊走非洲大草原,看野獸看黃昏時的巨型鹹蛋黃。〈跟我走這世界〉她帶我們去印度啊!Sitar 啊!一直都搞不通這歌是 6/8 還是 3/4,現在我想應是 3/4。可沒想過那副歌用上那麼有趣的和弦,後半卻一直死咬同一個和弦,耳仔好快樂啊。
Pop rock 的〈後窗知己〉該是 Kay 最熟練的曲風,但題材卻是新嘗試!看上去就是普通愛情故事的前傳:女孩從後窗留意到鄰住的男孩,日復一日將對方的生活片段編成故事,然後漸生愛意。再然後……還是你自己買來聽一聽吧!
收錄在《Kay One》另一廣為人知的〈喪婆〉有個雙生兒叫〈悟入歧途〉,是另一首我十分喜歡的歌,常常對著鋼琴自彈自唱自我肯定自我安慰。可是一恍眼已轉了字頭,生命的各個領域都好像比別人落後了;同時又明白「做人」只需要「做自己」而不需「做別人」,比較,是無謂的……我想你也曾經在這兩極之間遊走,很多時候都是「兩頭唔到岸」,迷迷惘惘。〈悟入迷途〉把〈悟入歧途〉的一柄木結他混音後變得很「迷」很「電」,更切合當下的心情。Kay,很高興你為自己選擇了!我也需要多些勇氣。
周博賢對這世界有很多想法,有很多說話要講,我想這是音樂人的重要素質。他關心社會裏發生的事和其中反映的價值觀,特別是一些被忽略的小群。就像〈菲情歌〉的外籍傭工:(原來)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有家庭有愛情有夢想。〈飛情歌〉給我好浪漫的感覺,對心愛的人掛念之情較前作更為甜蜜。在幻想中,二人在半空中相遇,四處遊歷;跟現實世界中他們的濟遇有著很大的對比:無論休息時間、生活空間、心靈空間以至社交圈子都很擠迫,他們實在需要整個天空稍稍安歇。
我們這一代沒有茶舞廳,它只出現在粵語長片,那是上兩代的平價娛樂。上一代呢?我的爸媽都喜歡落涼茶舖聽留聲機看黑白電視。我們這一代卻深懂茶餐廳:在茶餐廳中你可以找到環球美食,甚至是當地也沒有提供的款式。政府提出的「可加可減」機制也許是參照茶餐廳的靈活多變原則:檸茶少甜,飛沙走奶,餐蛋麵要炒蛋轉出前一丁呀唔該!你知道嗎?這就是很地道的本色文化,是我們實實在在擁有,別人奪不走的本土特色。當平民化的茶餐廳加入茶舞 cha cha cha 感覺,〈我愛茶舞廳〉變得「草根卻高雅」。那小提琴拉的和 trombone 吹的是草蜢(又是我們這一代的集體回憶)的〈忘情森巴舞〉嗎?也許要找編曲好友問一問……
〈開卷の樂〉的鋼琴低音結他和木結他前奏,讓我誤墮陷阱以為是跳脫小品,直至瘋狂電結他的出現。嘩!那編曲、那混音都很瘋狂!就像我們的娛樂圈!!噪音多得你沒有可能聽到當時人的聲音,Kay 的歌聲也差點被瘋狂的樂器淹沒。間中也會出現美好純淨的頭條(那段電琴和木結他的間奏好甜),但背後可能沉重得很(擇自原版本前奏的鋼琴,是 Ted Lo 的吧?)。隨即回復瘋狂本相,狗仔隊不停追補,就連選擇非主流作風的 Kay 也不能倖免。若果原曲〈開卷快樂〉的爵士味道代表 Kay 在旁觀別人的故事,現在的她卻已身陷其中了。
〈一人之夏〉是《Kay One》碟尾曲,只一把木結他,Kay 的歌聲很優悠,代表初夏的心情。來到〈一人之盛夏〉,是放暑假了吧?節目豐富,情感也滿瀉,還帶點明哥的影子。雖然我頗喜歡這編曲,但我想這套歌詞還是較適合原編曲了。
壓軸出場,黃偉文執筆為 Kay 度身訂造〈節外生枝〉,沒有事先商議,卻寫得身同感受。Kay 堅強,有所執著,在〈喪婆〉裏一早呼喊:
現在我係歌手一個
但係我話淨唱K歌有啲????(火羅)
(扮外國學鬼婆)
仲唱啲咁嘅歌
試吓去玩實在冇乜錯
有錯最多咪從頭嚟過
但是,她也有感到不安的時刻。黃偉文靠自己的想像,把這片刻懷疑寫在〈節外生枝〉裏:
害怕
十個月後再 沒路徑可回頭
害怕
但是我卻未後悔 這是我所尋求
究竟發展事業、相遇、相愛、結婚、產子,有沒有存在錯誤的出場次序?我相信是有準則的,但判決卻不在我們的手裏。作為信徒的,更應懂得審判在上帝手中。想想,我們有資格拾起地上的石頭嗎?
不愛看的不要看
我的信仰 我會護航
深願這兩句歌詞不會令更多人拾起更多石頭來。
http://music.embrace.hk/popular-music/kay_tse-the_first_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