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梦境轮回
海市蜃楼,原本就是海边蚌壳集体吐出的梦。 即便是在人人都以个性和清高自诩的Indie界,雷光夏依然是一个令人仰慕的名字,在大批独立音乐人有意无意地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她依然戴着那副黑框眼镜安稳地做着广播人,音乐之于她,永远都只是生活的沉淀或者思维的延展,而非谋生的手段。印象中,扎实的古典基础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让雷光夏的音乐显得抽象疏离,就像之前的[脸颊贴紧月球],她将自己角色抽离,站在时间之外看着人类繁衍生息、毁灭再生,这样的音乐可以欣赏玩味、可以发人深思,却很难引人共鸣,当然,引人共鸣或许本就不是她做音乐的初衷。所以,手捧这张精致唯美的[黑暗之光],我依然抱着准备接受一番精神熏陶的心态,然而,当从梦境中哭泣着醒来时,我才终于体悟到这次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的步履总是被繁复的琐事催促着,忙忙碌碌、迷茫散乱,无数的人物、地点、事件以及与之相随的心情和思绪都为岁月所尘封,但那并不是遗忘,它们终究会被某些东西唤醒,比如,黑暗。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为光夏的生活带来猝不及防的黑暗,却让回忆如海浪般拍打着她心中的琴键,造就了这张回归单纯的[黑暗之光];夕阳西下,黑暗也渐渐将我包围,却让我在光夏的声音里寻得回忆的入口,敲下了这些感性的文字。虽然那一幅幅泛黄的画面在不同的脑海里嵌入了不同的内容,但回忆在胸中流淌的声音是一样的、追忆过往时光的淡淡忧伤是一样的、空气里漫溢的深深感动是一样的!就这样,作者和听者的心灵找到了契合点,正如黑暗中一道温暖而坚定的光芒,虽是星火,却可燎原。 [我的80年代]:奏不完的钢琴前奏牵引出远去的旧时光,丝丝微风划过你我的手中。属于我们的80年代,究竟有什么不同?对于光夏,80年代是一枚春天绽放的花朵、是一封未寄的情书,是可人的青春和懵懂的爱恋;对于我的父辈,80年代是一卷希望的蓝图、是一场温馨的婚礼,是勤奋的工作和爱情的果实;对于我,80年代是一声婴儿的啼哭、是一座梦幻的城堡,是新生的喜悦和纯真的童年。属于我们的80年代,究竟有什么相同?如今,光夏已然步入越发成熟的人生光景、父辈收获了成功的事业和缕缕白发、我也即将完成学业踏上崭新的路途,而那花朵和情书、蓝图和婚礼、啼哭和城堡都定格成一张张黑白照片,转身飘离,散失在风中…… [黑暗之光]:开篇低沉的弦乐如黑暗在急速蔓延,看似尘埃落定的残垣断壁中,光夏平实温润的声音随着柔和的钢琴伴奏,突出重围,娓娓述说。这世上有的事物注定引人回望,比如广阔的海洋、比如辽远的天际、比如漫漫的黑夜、比如点点的繁星,而当他们叠合在一起时,犹如黑洞般的致命吸引,过往的所有都跃出时间的桎梏,在平静的海面上波涛汹涌。该不是我的心,还在小声唱着;该不是那场雨,一直都还没停,那时的自己,过得还好吗? [New Dreams]:“它是一枚海边的蚌壳,做了一个海市蜃楼的梦……”光夏如梦呓的低语和奇幻的电子音效纠缠在一起,时有时无,恍如隔世。忽然之间,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将幻化成风弃我而去,我哭泣着,拼命地想留住什么,醒来,才知是梦一场。连我自己都无法相信这电影情节般的场景,但它的确发生了,真真切切。也许在我这样的年纪,世界每天都在剧烈的变化着,不停地瓦解、重建、瓦解、重建……而念旧的自己,对已有的依依不舍、对将来的暗暗恐惧,或者,这也可以叫做怯懦。还好凡事都是平衡的,失去了曾经的朗朗晴空,却收获了手边永恒的亲情;失去了曾经幼稚的固执,却收获了更加淡定释然的自我。我正如那梦中的蚌壳,生活的浪潮时而残酷拍打、时而仁慈抚慰,当梦苏醒,发现两者都是真的,因而有了一种,复杂的感觉。 加上追忆孩童时代dream house的[发光房子]和歌颂昔日友谊的[清晨旅行],雷光夏完成了整张专辑怀旧主题的构建,然后,[造字的人]和[别人的天使]分别向文学和电影致敬;[La Paloma]又散发出浪漫的异国流浪情调;最后点缀上一首用众多非洲乐器营造出勃勃生机,献给新生命的[未来女孩],仿佛世间可以想象到的美好都在这张小小的唱片中凝结,而又显得如此的浑然一体。 一个梦结束,另一个梦正在继续,当这美妙的音乐之旅在[黑暗之光(version 2)]中海浪和钢琴的和音下缓缓落幕时,我恍如经历了一场轮回,而眼前的路,只想用全部的生命和心中的希望去认真地走过:认真地欢乐、认真地痛苦、认真地期盼、认真地失望。猛然惊觉:雷光夏不是歌手,而是诗人和哲人,只不过,那些醉人的诗意和绝妙的哲理是依寄着缓缓流动的音符和顾盼柔和的呢喃弥漫、渗透,直到让人沉湎其中、悄然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