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 Crimson,我和你一起老去
King Crimson,我和你一起老去
——观《盛世摇滚》、《朋克时代》,鄙其无文,有感而作
一杆鹅毛 一柄银刀
她削出一只有毒的笔
写了一封给她情人妻子的信:
“你丈夫曾在我的身体里播下生命的种子”
这措词优雅的文句
却像麻风病人的脸庞一样
那不幸的妻子哽咽着抽泣
直到那一天,她哭瞎的双眼还在流泪
仿佛被冰钉钉起
再点燃绿宝石的火焰
这女人灵魂纯洁如雪
她镇定的写下了这样的回信:
“我已平静,我无须用生命
供奉那些男孩和男人
那属于我也属于你的人已经死了
我将要抛弃终有一死的肉体离去。”
不少人都说六、七十年代已经无法超越,但就音乐而言,这个时期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那个时代的经典只有这些:
Beatles :Free as a bird
The papa' and mama 's:California Dreaming(托王家卫的福!)
Rolling Stones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Led Zepplin :Rain Song
Black Sabbath :War Pigs
John Lenon :Imagine
David Bowie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Jimi Hendrix :Little Wing
Joy Division : The Eternal
Jim Morrison :Album <American Prayer>
King Crimson :Album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盛世离我们这代人过于遥远,摇滚乐只是发生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的事件。一个中国人面对这一切,总有一种在看三级片时常有的既兴奋又是不上劲儿的感觉。到了90年代,这种亢奋达到了高潮,各种怀念那段别人历史的刊物纷纷出版。那些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过不去的人们,向着生活发出了听见生活对他们说“不带你玩”之后噘嘴式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中,有乐队或歌手是不曾号召大家自由作爱的、没有吸毒过量而死的,没有砸过吉他的、没有当众手淫的、不说这个世界是混蛋的,自然会为这些人所唾弃。甚至对热爱混乱、满不在乎的垮掉派,他们也不怎么感兴趣,因为那种“在路上”的精神——有人说这种精神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一样是一种“美国精神”——实际上是积极向上的、永不停息的精神。一旦这些成天将鼻子趴在垃圾上然后宣传整个世界一片恶臭是一个真理的左派青年占领了大大小小的音乐编辑部,人们自然无法从他们那里知道,那个时代还有什么在认认真真作音乐的乐团,这些乐团又作出了怎样的音乐。
King Crimson组建的太迟,而且不幸没有沾染任何一项上述摇滚乐的美德,于是一不小心便同时在东西方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虽然尽取当时一切音乐精华(摇滚、蓝调、爵士、尤其是古典音乐),而且也是最先用合成器进行音乐实验的一支乐团(那首“21世纪神经症患者”仿佛是对今天的预言),但是随着嬉皮士和花童的衰落,那时整个摇滚乐都陷入低迷:他们生逢末世,再有才能也无力回天,就象登上了豪华无匹却注定要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他们没有蔽日盛名,没有资本可以耐心等待在摇滚乐随着“英国新浪潮重金属”复兴之后安安稳稳吃老本(比如Led Zepplin 、Black Sabbath 重组、The Beatles发行“新”单曲)。对于信息闭塞、资讯不通、却又喜欢自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人来说,先是摇滚盛世,然后是朋克时代,再往后重金属、电子乐、Grunge、黑金属相继兴起,还有邪教音乐、阴暗乐派、“冻肉工业”这些支流,喜欢搞些偏门以显示自己之濯清涟而不妖的人还会加上约翰凯奇、南条麻仁这些态度多于音乐的大师,这便是西方当代音乐的全部历史,King Crimson 连半只脚都插不进来。
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在国内任何一家音乐杂志上看到关于King Crimson翔实而又客观的介绍,盗版商也也对他们毫无兴趣。有人或许会呼唤,就象当年布罗德为卡夫卡呼唤过一样;但我只愿意说“遗憾”,否则这种呼唤与那些左派青年的阴险和功利有什么两样?我只是觉得他们的音乐实在太美妙了,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直到今天仍然符合我们的审美趣味,还有他们像玻璃花一样精致优雅的英语歌词……
我周围的人开始听他们的音乐是由于我的大力推荐,因为我对当年某人向我推荐King Crimson 至今心存感激。推荐的结果是我苦心收集的专辑、精选一张张被人夺爱:他们的第一张专辑《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绝对经典,只花了我5块钱——几乎每一张打口碟背后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一盒叫做《Crimson简史》的精选磁带、两张自己刻的精选碟,都被他们哭着喊着抢走了。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张口向我索要《Crimson简史》的那个女孩欲说还羞的表情——她知道自己是在夺人所爱,她知道自己这一罪行的情节有多么恶劣。有人找到过他们四张一套的精选原碟,让我们这些无缘得见的人心头起火。
八十年代后King Crimson也“重组”了,发表了专辑《Beat》,编曲一样精巧,但风格差异之大,如同“涅磐”改玩死亡金属。
左派青年沉默着,仿佛是“嗨哟”一声把另一个屎盆子扣向别人之前的屏气凝神。
勃郎宁的诗,长诗《拉比本•埃兹拉》中的一节,献给那些不拥有生命的人:他们诅咒今天、恐惧明天;当今天明天都已过去,他们的生命还剩下些什么?他们浑然不觉,仍在歌颂昨天。
“跟我一起老去!
最好的还在后面
在生命的最后,为了它才造出了最初……”
——观《盛世摇滚》、《朋克时代》,鄙其无文,有感而作
一杆鹅毛 一柄银刀
她削出一只有毒的笔
写了一封给她情人妻子的信:
“你丈夫曾在我的身体里播下生命的种子”
这措词优雅的文句
却像麻风病人的脸庞一样
那不幸的妻子哽咽着抽泣
直到那一天,她哭瞎的双眼还在流泪
仿佛被冰钉钉起
再点燃绿宝石的火焰
这女人灵魂纯洁如雪
她镇定的写下了这样的回信:
“我已平静,我无须用生命
供奉那些男孩和男人
那属于我也属于你的人已经死了
我将要抛弃终有一死的肉体离去。”
不少人都说六、七十年代已经无法超越,但就音乐而言,这个时期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那个时代的经典只有这些:
Beatles :Free as a bird
The papa' and mama 's:California Dreaming(托王家卫的福!)
Rolling Stones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Led Zepplin :Rain Song
Black Sabbath :War Pigs
John Lenon :Imagine
David Bowie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Jimi Hendrix :Little Wing
Joy Division : The Eternal
Jim Morrison :Album <American Prayer>
King Crimson :Album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盛世离我们这代人过于遥远,摇滚乐只是发生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的事件。一个中国人面对这一切,总有一种在看三级片时常有的既兴奋又是不上劲儿的感觉。到了90年代,这种亢奋达到了高潮,各种怀念那段别人历史的刊物纷纷出版。那些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过不去的人们,向着生活发出了听见生活对他们说“不带你玩”之后噘嘴式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中,有乐队或歌手是不曾号召大家自由作爱的、没有吸毒过量而死的,没有砸过吉他的、没有当众手淫的、不说这个世界是混蛋的,自然会为这些人所唾弃。甚至对热爱混乱、满不在乎的垮掉派,他们也不怎么感兴趣,因为那种“在路上”的精神——有人说这种精神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一样是一种“美国精神”——实际上是积极向上的、永不停息的精神。一旦这些成天将鼻子趴在垃圾上然后宣传整个世界一片恶臭是一个真理的左派青年占领了大大小小的音乐编辑部,人们自然无法从他们那里知道,那个时代还有什么在认认真真作音乐的乐团,这些乐团又作出了怎样的音乐。
King Crimson组建的太迟,而且不幸没有沾染任何一项上述摇滚乐的美德,于是一不小心便同时在东西方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虽然尽取当时一切音乐精华(摇滚、蓝调、爵士、尤其是古典音乐),而且也是最先用合成器进行音乐实验的一支乐团(那首“21世纪神经症患者”仿佛是对今天的预言),但是随着嬉皮士和花童的衰落,那时整个摇滚乐都陷入低迷:他们生逢末世,再有才能也无力回天,就象登上了豪华无匹却注定要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他们没有蔽日盛名,没有资本可以耐心等待在摇滚乐随着“英国新浪潮重金属”复兴之后安安稳稳吃老本(比如Led Zepplin 、Black Sabbath 重组、The Beatles发行“新”单曲)。对于信息闭塞、资讯不通、却又喜欢自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人来说,先是摇滚盛世,然后是朋克时代,再往后重金属、电子乐、Grunge、黑金属相继兴起,还有邪教音乐、阴暗乐派、“冻肉工业”这些支流,喜欢搞些偏门以显示自己之濯清涟而不妖的人还会加上约翰凯奇、南条麻仁这些态度多于音乐的大师,这便是西方当代音乐的全部历史,King Crimson 连半只脚都插不进来。
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在国内任何一家音乐杂志上看到关于King Crimson翔实而又客观的介绍,盗版商也也对他们毫无兴趣。有人或许会呼唤,就象当年布罗德为卡夫卡呼唤过一样;但我只愿意说“遗憾”,否则这种呼唤与那些左派青年的阴险和功利有什么两样?我只是觉得他们的音乐实在太美妙了,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直到今天仍然符合我们的审美趣味,还有他们像玻璃花一样精致优雅的英语歌词……
我周围的人开始听他们的音乐是由于我的大力推荐,因为我对当年某人向我推荐King Crimson 至今心存感激。推荐的结果是我苦心收集的专辑、精选一张张被人夺爱:他们的第一张专辑《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绝对经典,只花了我5块钱——几乎每一张打口碟背后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一盒叫做《Crimson简史》的精选磁带、两张自己刻的精选碟,都被他们哭着喊着抢走了。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张口向我索要《Crimson简史》的那个女孩欲说还羞的表情——她知道自己是在夺人所爱,她知道自己这一罪行的情节有多么恶劣。有人找到过他们四张一套的精选原碟,让我们这些无缘得见的人心头起火。
八十年代后King Crimson也“重组”了,发表了专辑《Beat》,编曲一样精巧,但风格差异之大,如同“涅磐”改玩死亡金属。
左派青年沉默着,仿佛是“嗨哟”一声把另一个屎盆子扣向别人之前的屏气凝神。
勃郎宁的诗,长诗《拉比本•埃兹拉》中的一节,献给那些不拥有生命的人:他们诅咒今天、恐惧明天;当今天明天都已过去,他们的生命还剩下些什么?他们浑然不觉,仍在歌颂昨天。
“跟我一起老去!
最好的还在后面
在生命的最后,为了它才造出了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