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路上,谁在路旁
从来没有动过为哪个音乐人写点什么的念头,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小圈子里,如果不上学不出门的话,一整天下来几乎不能看到一个活生的人的面容,运气好的话能看到送奶工那张在阳光下暴晒而成的黝黑的脸,他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把瓶装的纯牛奶放在门口的木箱里,我听见动静然后出去拿。现实生活中的人群我尚未能熟悉和亲近,那些遥远的耀眼的明星要如何说起呢?!我喜欢陈奕迅、卢巧音,我喜欢周星驰、伍迪艾伦,我喜欢赵传、郑智化,还有我最最喜欢的老狼和沈庆。可是,那些都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人,他们是明星,他们的头上顶着遥远的光环,他们的周围塞满仰慕他们的人,我无论如何努力张望还是无法将他们的面容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圆润的影像。钟立风是一个例外。他穿着单薄的圆领短袖T-Shitr,苍白倔强的表情。骑着单车,从陈旧的古城墙边一直骑到郊外的田野,然后坐在山坡上对着夕阳抱着吉他在静静吟唱。是对青春的告白。
最重要的问题事如何解释他的倔强和苍白。解释他的神经质和偏执狂。也许大而无当的一个考察方向是:钟立风的日渐倔强究竟是根植于自身的一种本能,还是在外在语境约束下的一种变态?或者说一种假设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跟他一样,在那个遥远的十月里孕育出一种沉静的忧郁和不与群体合作的无端抗拒,但在外部语境的约束下被消磨,只有他躲过了这种濡化,他的生命力过于强壮,所以他能够以自己的姿态伫立,与庄严的现实世界并不恐惧地对立和格格不入。而另一种假设则是,我们包括钟立风在内,都像古代名哲所说的自出生日起则学会在方圆中生活,天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讨好别人,原本都可以成为温良恭谦的尧舜,恰恰是在外部语境的约束和挤压下,因为他的生命力不够强壮,才终于开始陷于悲观和忧郁,并逐渐演变成苍白。这是一种属于囚犯基于不自由而产生的忧郁和安静背后的歇斯底里。两种假设的区别在于:他的这种倔强和苍白以及对外界的对抗不合作态度究竟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无意义?
没有人能在青春中避过疼痛而获得快乐。并不是我的悲观情结又在作祟,而是事实的确如此。对于青春,我讨厌那些粉饰太平的说法,一味地一位青春就是奶油蛋糕,是甜甜圈,硬让青春摆着俏皮无忧的姿态,这是妄论者的调调。青春若是如他们说的那样,其实是乏味而单调的,青春本来是残酷的,青春本身就如同一场战争,无论胜败总会伤痕累累。只不过,我们应该坚持,痛并快乐者,我们就是这样才渐渐长大成人,青春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一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评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大人们总是说少年是在无病呻吟,少年们总是一位长大就一切都好。于是少年人的青春,如同成年人遭遇的中年危机一样,都变得难以忍受的漫长。沉郁而惨痛的青春,令人不堪回首。那样苍白那样脆弱,充满那么多危险的少年青春。我幸而已经平安渡过。我对此曾经认同,现在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也许关于青春的文字已经太多,也许关于青春的歌曲已经泛滥,然而我们关于青春的定义仍旧是我们微皱的眉头的一个原因。因为青春涉及太多关于人生以及理想的思考,那是一个沉重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我们面对的最可怕的东西就是在别人看来的无所事事,就是空虚,就是莫名其妙的无聊,我看不到前途,对自己也没有信心,缺乏清晰的理想、信念之类父辈曾拥有过的美好东西,弄不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找不到让自己行动起来的理由,任何行动,由于没有目标,好像都是荒谬的。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一生都将在荒谬中度过的话,我也就不在胡闹了,可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周围的人也不知道。
在校园民谣和慢摇逐渐式微的今天,R&B以及关于爱来爱去的港台唱腔充斥着网络、音像店以及各种渠道的媒体。我想钟立风这张《在路旁》的推出是对青春的一个告白。在这个商业统治的社会里,这本身就需要勇气。而事实证明,也许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一把声音来对每个人都拥有,或者曾经拥有,或者即将拥有的青春进行怀缅或者预告。唱片的销售并不如人意,在网上听到消息,或许钟立风已经不能够出第二张唱片。未曾出现已被遗忘。博客上只剩他和一小群人在怜怜自语。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好像已经是前年的事情,寒假,那天TVB举行一个青年歌唱比赛,在一群盛装打扮的青年男女中,他穿一件白色的衬衫拿着一个木吉他坐在椅子上唱了一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然后甚至没有说一声谢谢就抱着吉他走下了台。也许对于公司的决定,他尚无力拒绝,但对自己的处事原则,他尚在坚持。理所当然,他没有拿到任何奖项,我想也没有很多人记得他的名字。所幸,我记住了。
也许全部这些文字在外人看来是充斥着很明显的悲观主义论调,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不知道如何将我的快乐表达出来。所幸我亲爱的老师们通过无数的考试让我懂得如何对一个事物下定义。所以在此我重申一下我对快乐的定义:今天坐车回家的时候,在一处红绿灯处,车子停下来,我看见窗外一个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女孩踩着高跟鞋缓缓走过,我甚至可以从她开得很低的领口里看到些许乍泄的春光。为此我高兴了一个上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其实我是快乐的,而且易于满足。
最重要的问题事如何解释他的倔强和苍白。解释他的神经质和偏执狂。也许大而无当的一个考察方向是:钟立风的日渐倔强究竟是根植于自身的一种本能,还是在外在语境约束下的一种变态?或者说一种假设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跟他一样,在那个遥远的十月里孕育出一种沉静的忧郁和不与群体合作的无端抗拒,但在外部语境的约束下被消磨,只有他躲过了这种濡化,他的生命力过于强壮,所以他能够以自己的姿态伫立,与庄严的现实世界并不恐惧地对立和格格不入。而另一种假设则是,我们包括钟立风在内,都像古代名哲所说的自出生日起则学会在方圆中生活,天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讨好别人,原本都可以成为温良恭谦的尧舜,恰恰是在外部语境的约束和挤压下,因为他的生命力不够强壮,才终于开始陷于悲观和忧郁,并逐渐演变成苍白。这是一种属于囚犯基于不自由而产生的忧郁和安静背后的歇斯底里。两种假设的区别在于:他的这种倔强和苍白以及对外界的对抗不合作态度究竟是一种意义,还是一种无意义?
没有人能在青春中避过疼痛而获得快乐。并不是我的悲观情结又在作祟,而是事实的确如此。对于青春,我讨厌那些粉饰太平的说法,一味地一位青春就是奶油蛋糕,是甜甜圈,硬让青春摆着俏皮无忧的姿态,这是妄论者的调调。青春若是如他们说的那样,其实是乏味而单调的,青春本来是残酷的,青春本身就如同一场战争,无论胜败总会伤痕累累。只不过,我们应该坚持,痛并快乐者,我们就是这样才渐渐长大成人,青春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一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评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大人们总是说少年是在无病呻吟,少年们总是一位长大就一切都好。于是少年人的青春,如同成年人遭遇的中年危机一样,都变得难以忍受的漫长。沉郁而惨痛的青春,令人不堪回首。那样苍白那样脆弱,充满那么多危险的少年青春。我幸而已经平安渡过。我对此曾经认同,现在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也许关于青春的文字已经太多,也许关于青春的歌曲已经泛滥,然而我们关于青春的定义仍旧是我们微皱的眉头的一个原因。因为青春涉及太多关于人生以及理想的思考,那是一个沉重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我们面对的最可怕的东西就是在别人看来的无所事事,就是空虚,就是莫名其妙的无聊,我看不到前途,对自己也没有信心,缺乏清晰的理想、信念之类父辈曾拥有过的美好东西,弄不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找不到让自己行动起来的理由,任何行动,由于没有目标,好像都是荒谬的。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一生都将在荒谬中度过的话,我也就不在胡闹了,可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周围的人也不知道。
在校园民谣和慢摇逐渐式微的今天,R&B以及关于爱来爱去的港台唱腔充斥着网络、音像店以及各种渠道的媒体。我想钟立风这张《在路旁》的推出是对青春的一个告白。在这个商业统治的社会里,这本身就需要勇气。而事实证明,也许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一把声音来对每个人都拥有,或者曾经拥有,或者即将拥有的青春进行怀缅或者预告。唱片的销售并不如人意,在网上听到消息,或许钟立风已经不能够出第二张唱片。未曾出现已被遗忘。博客上只剩他和一小群人在怜怜自语。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好像已经是前年的事情,寒假,那天TVB举行一个青年歌唱比赛,在一群盛装打扮的青年男女中,他穿一件白色的衬衫拿着一个木吉他坐在椅子上唱了一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然后甚至没有说一声谢谢就抱着吉他走下了台。也许对于公司的决定,他尚无力拒绝,但对自己的处事原则,他尚在坚持。理所当然,他没有拿到任何奖项,我想也没有很多人记得他的名字。所幸,我记住了。
也许全部这些文字在外人看来是充斥着很明显的悲观主义论调,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不知道如何将我的快乐表达出来。所幸我亲爱的老师们通过无数的考试让我懂得如何对一个事物下定义。所以在此我重申一下我对快乐的定义:今天坐车回家的时候,在一处红绿灯处,车子停下来,我看见窗外一个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女孩踩着高跟鞋缓缓走过,我甚至可以从她开得很低的领口里看到些许乍泄的春光。为此我高兴了一个上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其实我是快乐的,而且易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