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情歌抑或非情歌?──從謝安琪專輯Kay One及K sus2說起

袁兆昌 陳子謙
原載10-9-2006成報筆鋒版
昌:我看過一齣叫〈等等等等〉的獨立電影。它用角色交錯重遇的手段,探索本地居民的文化身分認同(新移民、老師、菲律賓女傭、村民等)。其中一個片段,講述思鄉菲傭在一個只亮起一盞燈泡的房間中,與故鄉友人在電話中詳談近況(我常好奇女傭們節奏急速的對話,內容到底是什麼)。
看來KAY的〈菲情歌〉是少數關心弱勢社群(她們佔了天橋和路邊野餐,過路者誰敢說不會反感)的歌曲,甚至連MV也選皇后像廣場實地開拍呢!難得的是,攝製隊當真向女傭解釋拍MV的目的,並嘗試跟她們談談這首歌的意思;以往關懷社會的歌曲,歌手多在錄音室困獸式灌錄、在台上居高臨下群星大翻唱,像這個歌手和KAY的音樂班底一般親身接觸創作對象、走進自己作品所談論的空間的,相信只佔極少數。
陳:我沒看到這個MV,但聽來很有意思。至於能否真正「走進自己作品所談論的空間」,最少還牽涉兩個問題:那些菲傭能夠接收到這些訊息嗎?這僅是表演的主題抑或同時連結唱作者的日常生活?──當然,我覺得他們做到這一步已相當難得了。
〈菲情歌〉的價值還需放諸本地樂壇情道當道的脈絡來看:這是「非情歌」還是「情歌」呢?〈菲情歌〉的開端猶如大路情歌:「昨晚依稀的感覺夢到你/一起沙灘中嬉戲/差點可伸手將你全包庇/那鐘聲分開我與你」,聽下去原來是菲傭給遠人的情書。以〈菲情歌〉為題,深情中彷彿有幾分揶揄。從甚麼時候開始(如果不是一開始),本地歌詞把抒情的對象收窄到那種地步?菲傭是無數香港人的成長搖籃,為甚麼從來沒有任何流行曲關心過她們?她們的情歌,究竟又算不算情歌?我想起電影《細路祥》的一幕:孩子受了委屈,母親準備好給他一個擁抱,孩子卻撲進了菲傭的懷裡。
但當我居高臨下地批評情歌泛濫,我也無法擺脫它們的影響。比方說,我初時總是不自覺地把〈我歌……故我在〉、〈The one and only〉、〈跟我走〉,聽作情歌。三首的內容都是歌者向聽眾致謝,就字面理解,這無疑是詞人代Kay所擬的自況;倘若當作隱喻,理解成對同途愛侶的謝詞也無不可。此刻我無意全盤抹殺第二種理解的可能性,但為甚麼我一開始會義無反顧地朝這個方向想?這便是浸淫情歌多年的痕跡吧。
昌:「情歌當道」我倒有另一個看法。《情感的實踐》(陳清僑編)論及的情歌年代我不打算在這裡複述一遍,不過看它研究的香港流行音樂工業,我們就是「居高臨下」察看這氣象也正常不過。題材狹窄並不是問題(至少我所接觸的粵曲大都是情歌吧);創作人有沒有創意、膽量、智慧,才是我們至今抓住KAY不放手的理由。今天見明星都要出書賺錢,又或建立明星的文化形象,反過來看,就是大不如前的唱片工業式微萎謝。KAY可以脫穎而出,並非全因好嗓音和技巧,而是她可為唱片業證明一回事:CD仍是值得我們去買的!歌詞作品是值得我們去分析的!
早陣子,會考放榜大家挖歌手成績單這舉動,更是有趣。歌手學術成績與音樂成就根本難以相提並論吧;本地樂壇要的一向只是音樂演繹天才!聽眾們現在渴求70至90年代歌手復出,就因為本地大部分受捧的歌手,一般都只有漂亮臉孔,既沒有音樂藝術教育基礎,也沒有一鳴驚人的聲線。而KAY不但歌技好,還肯到商場唱歌,出席大小品牌活動,加上她語文能力高,要受更好的音樂教育,只要她點一點頭,相信無人不支持吧。
容祖兒這位音樂演繹天才就憑派台歌〈未知〉,先展示歌藝,卻久未露面,保持神秘。聽聞KAY出道就是模仿她了。不過,難怪香港普遍聽眾被創作人用情歌塑造成型:記得JOEY首個演唱會,先聞悅耳笛聲……誰吹奏呢?有人從台下升上來,原來是JOEY!她手執長笛,奏起〈告解〉前奏,聽眾(包括我)無不歡呼:原來JOEY也會玩樂器啊!香港流行歌手竟會玩樂器啊!唉。又有誰會記得、誰又會關心〈告解〉原來是謝霆鋒作曲的呢?大家都忘記了1995年903如何打造一個鼓勵原創的頻道──理論上,本地歌手早就拿起樂器來。一個歌手拿起樂器,觀眾就趕快舉高雙手、掌聲鼓勵,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嗎?
可以想像,怎麼大家都想聽情歌吧!簡單、易明、易唱,容易入處境式的情緒位,便是標準情歌需求曲線。只怪音樂分工分得太清楚。真希望KAY可以繼續參與音樂創作的部分。
陳:你剛才說題材狹窄不是問題,我只能同意一半──不同的詞人各走偏鋒,或許是百花齊放,但大半個樂壇都同走一條窄路,那可不妙。周博賢銳意開拓各種題材:纖體、菲傭、娛樂新聞、亡命小巴、茶餐廳……當香港政府時刻高舉中環價值,〈我愛茶餐廳〉則大讚茶餐廳樸素可親,並伴以粗獷的電結他跟佻皮的唱腔。我更偏愛風趣抵死的〈亡命之途〉:「客滿一秒/腳掣放開/超速飆車像競賽/搭客尖叫/當作喝采/司機跟速度在戀愛」。同樣幽默的是以迷幻的曲風跟歌詞美化恐怖的現實:「身邊映像化開/(迷離幻覺車廂覆蓋)/時空扭轉極精采/(數秒像變十數載)」。我還記得自己初次乘搭深宵小巴時問過身旁的朋友:「我們不會死吧?」接著便對一切依依不捨,離車時的心跳聲也響得跟歌曲的結尾一樣。忽發奇想,既有亡命小巴,何不再來一首旺角?哪怕當作商品,以香港的青年聖地為題,還不致無人問津吧。地誌書寫在香港文學、電影中早已有之,流行曲卻一直成績平平,可得加把勁啦。
你曾提及〈菲情歌〉的社會關懷,這一點在Kay的兩張唱片中都頗明顯。這些歌不總是讓聽眾高高在上地批判眾生,或像安坐家中收看慈善節目那樣,以安全舒適的距離來憐憫。〈愁人節〉寫佳節中有人歡喜有人愁,倘若把焦點置諸失戀者,便能輕輕鬆鬆地湊成情歌,而它偏偏把鏡頭瞄向一點都不浪漫的失業者跟露宿者。如果說「普世歡醉/燃狂熱情緒/盡力購物尋購」還未算把矛頭指向聽眾,且聽結尾:「衣著矜貴的/溫暖飽滿的/與身處福中不覺的/這天你有否興趣/聽他訴苦幾句」。我們以前提及的〈開卷快樂〉,也絕不滿足於把娛樂記者嘲弄個夠:「要是你肯花錢/當做有點消遣/切勿以太高深尺度量度」。沒有顧客,過火的娛樂新聞可以生存嗎?偏偏衣食無憂、埋首娛樂新聞的人,往往正是流行曲的衣食父母(別忘了,謝安琪一眾並非搞地下音樂),歌詞可對之毫不留情呢。謝安琪及其班底(尤其是周博賢)可貴之處,或許正正在此。
原載10-9-2006成報筆鋒版
昌:我看過一齣叫〈等等等等〉的獨立電影。它用角色交錯重遇的手段,探索本地居民的文化身分認同(新移民、老師、菲律賓女傭、村民等)。其中一個片段,講述思鄉菲傭在一個只亮起一盞燈泡的房間中,與故鄉友人在電話中詳談近況(我常好奇女傭們節奏急速的對話,內容到底是什麼)。
看來KAY的〈菲情歌〉是少數關心弱勢社群(她們佔了天橋和路邊野餐,過路者誰敢說不會反感)的歌曲,甚至連MV也選皇后像廣場實地開拍呢!難得的是,攝製隊當真向女傭解釋拍MV的目的,並嘗試跟她們談談這首歌的意思;以往關懷社會的歌曲,歌手多在錄音室困獸式灌錄、在台上居高臨下群星大翻唱,像這個歌手和KAY的音樂班底一般親身接觸創作對象、走進自己作品所談論的空間的,相信只佔極少數。
陳:我沒看到這個MV,但聽來很有意思。至於能否真正「走進自己作品所談論的空間」,最少還牽涉兩個問題:那些菲傭能夠接收到這些訊息嗎?這僅是表演的主題抑或同時連結唱作者的日常生活?──當然,我覺得他們做到這一步已相當難得了。
〈菲情歌〉的價值還需放諸本地樂壇情道當道的脈絡來看:這是「非情歌」還是「情歌」呢?〈菲情歌〉的開端猶如大路情歌:「昨晚依稀的感覺夢到你/一起沙灘中嬉戲/差點可伸手將你全包庇/那鐘聲分開我與你」,聽下去原來是菲傭給遠人的情書。以〈菲情歌〉為題,深情中彷彿有幾分揶揄。從甚麼時候開始(如果不是一開始),本地歌詞把抒情的對象收窄到那種地步?菲傭是無數香港人的成長搖籃,為甚麼從來沒有任何流行曲關心過她們?她們的情歌,究竟又算不算情歌?我想起電影《細路祥》的一幕:孩子受了委屈,母親準備好給他一個擁抱,孩子卻撲進了菲傭的懷裡。
但當我居高臨下地批評情歌泛濫,我也無法擺脫它們的影響。比方說,我初時總是不自覺地把〈我歌……故我在〉、〈The one and only〉、〈跟我走〉,聽作情歌。三首的內容都是歌者向聽眾致謝,就字面理解,這無疑是詞人代Kay所擬的自況;倘若當作隱喻,理解成對同途愛侶的謝詞也無不可。此刻我無意全盤抹殺第二種理解的可能性,但為甚麼我一開始會義無反顧地朝這個方向想?這便是浸淫情歌多年的痕跡吧。
昌:「情歌當道」我倒有另一個看法。《情感的實踐》(陳清僑編)論及的情歌年代我不打算在這裡複述一遍,不過看它研究的香港流行音樂工業,我們就是「居高臨下」察看這氣象也正常不過。題材狹窄並不是問題(至少我所接觸的粵曲大都是情歌吧);創作人有沒有創意、膽量、智慧,才是我們至今抓住KAY不放手的理由。今天見明星都要出書賺錢,又或建立明星的文化形象,反過來看,就是大不如前的唱片工業式微萎謝。KAY可以脫穎而出,並非全因好嗓音和技巧,而是她可為唱片業證明一回事:CD仍是值得我們去買的!歌詞作品是值得我們去分析的!
早陣子,會考放榜大家挖歌手成績單這舉動,更是有趣。歌手學術成績與音樂成就根本難以相提並論吧;本地樂壇要的一向只是音樂演繹天才!聽眾們現在渴求70至90年代歌手復出,就因為本地大部分受捧的歌手,一般都只有漂亮臉孔,既沒有音樂藝術教育基礎,也沒有一鳴驚人的聲線。而KAY不但歌技好,還肯到商場唱歌,出席大小品牌活動,加上她語文能力高,要受更好的音樂教育,只要她點一點頭,相信無人不支持吧。
容祖兒這位音樂演繹天才就憑派台歌〈未知〉,先展示歌藝,卻久未露面,保持神秘。聽聞KAY出道就是模仿她了。不過,難怪香港普遍聽眾被創作人用情歌塑造成型:記得JOEY首個演唱會,先聞悅耳笛聲……誰吹奏呢?有人從台下升上來,原來是JOEY!她手執長笛,奏起〈告解〉前奏,聽眾(包括我)無不歡呼:原來JOEY也會玩樂器啊!香港流行歌手竟會玩樂器啊!唉。又有誰會記得、誰又會關心〈告解〉原來是謝霆鋒作曲的呢?大家都忘記了1995年903如何打造一個鼓勵原創的頻道──理論上,本地歌手早就拿起樂器來。一個歌手拿起樂器,觀眾就趕快舉高雙手、掌聲鼓勵,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嗎?
可以想像,怎麼大家都想聽情歌吧!簡單、易明、易唱,容易入處境式的情緒位,便是標準情歌需求曲線。只怪音樂分工分得太清楚。真希望KAY可以繼續參與音樂創作的部分。
陳:你剛才說題材狹窄不是問題,我只能同意一半──不同的詞人各走偏鋒,或許是百花齊放,但大半個樂壇都同走一條窄路,那可不妙。周博賢銳意開拓各種題材:纖體、菲傭、娛樂新聞、亡命小巴、茶餐廳……當香港政府時刻高舉中環價值,〈我愛茶餐廳〉則大讚茶餐廳樸素可親,並伴以粗獷的電結他跟佻皮的唱腔。我更偏愛風趣抵死的〈亡命之途〉:「客滿一秒/腳掣放開/超速飆車像競賽/搭客尖叫/當作喝采/司機跟速度在戀愛」。同樣幽默的是以迷幻的曲風跟歌詞美化恐怖的現實:「身邊映像化開/(迷離幻覺車廂覆蓋)/時空扭轉極精采/(數秒像變十數載)」。我還記得自己初次乘搭深宵小巴時問過身旁的朋友:「我們不會死吧?」接著便對一切依依不捨,離車時的心跳聲也響得跟歌曲的結尾一樣。忽發奇想,既有亡命小巴,何不再來一首旺角?哪怕當作商品,以香港的青年聖地為題,還不致無人問津吧。地誌書寫在香港文學、電影中早已有之,流行曲卻一直成績平平,可得加把勁啦。
你曾提及〈菲情歌〉的社會關懷,這一點在Kay的兩張唱片中都頗明顯。這些歌不總是讓聽眾高高在上地批判眾生,或像安坐家中收看慈善節目那樣,以安全舒適的距離來憐憫。〈愁人節〉寫佳節中有人歡喜有人愁,倘若把焦點置諸失戀者,便能輕輕鬆鬆地湊成情歌,而它偏偏把鏡頭瞄向一點都不浪漫的失業者跟露宿者。如果說「普世歡醉/燃狂熱情緒/盡力購物尋購」還未算把矛頭指向聽眾,且聽結尾:「衣著矜貴的/溫暖飽滿的/與身處福中不覺的/這天你有否興趣/聽他訴苦幾句」。我們以前提及的〈開卷快樂〉,也絕不滿足於把娛樂記者嘲弄個夠:「要是你肯花錢/當做有點消遣/切勿以太高深尺度量度」。沒有顧客,過火的娛樂新聞可以生存嗎?偏偏衣食無憂、埋首娛樂新聞的人,往往正是流行曲的衣食父母(別忘了,謝安琪一眾並非搞地下音樂),歌詞可對之毫不留情呢。謝安琪及其班底(尤其是周博賢)可貴之處,或許正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