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度 风月无边——在梅边
王力宏用很流行的调子唱着《在梅边》,让香艳了四百年的牡丹亭,又多一番R&B的声色。我相信每一版流行的演绎都会使古典用新的方式传承。以此薪火相传,也让根源不枯不灭。这是好的。所以有了林俊杰的《曹操》或比如孙燕姿的《绿光》——可能已经很少有人去读菲茨杰拉德,但在孙燕姿的歌声里,还有盖茨比守望爱情的方向。黛西的那一盏绿灯依然还可以照亮2000年代的爱情。
扯远了,是想说说牡丹亭的。那段一梦生死的爱情一唱五百年。上头贴的那张照片,据说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剧照——惊艳!
我离开苏州前,文化条线最大的事,莫过于两件:贝聿铭大师的封箱之作苏州博物馆和白先勇先生鼎力推动的苏昆小兰花创排青春版牡丹亭。两个大师跨世纪的创新,同时落在这样一座2500年的古城,参与者都可谓是亲历一段文化史。
白先生带着苏昆小兰花重寻那一段梅柳边的画魂时,上昆早已复排了全本牡丹亭。六艺会的时候,我去看了,在苏州大会堂一唱就是三天,用得上王力宏那一句“…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我是生生是看到柳梦梅老了。大概那次上昆是要表示对六艺会的尊重,老中青三代上场轮演,张军、沈轶丽的柳杜扮相俊美,你侬我侬,窈窕风流,到了蔡正仁院长花甲之年扮上柳郎就有些让人吃不消。
所以,苏昆再上牡丹亭,白先生便挑了最鲜嫩的小兰花;那份勇气大概不亚于当年王扶林启用近乎清一色群众演员演一部红楼梦。
青春版的牡丹亭排练了一年多的光景,去过很多次校场路深处的排演厅。看那些青春男女在咿呀的水磨腔里寻回那一段情不知所起的悱恻痴缠。一张张年轻得有些迷惘的脸,在冬天寒冷的排练房里,着轻罗薄缎,一下腰便是春红渐落的忧伤,一颔首又是相思缱徊的惆怅,明眸相对即是鱼水交欢,执手慢揽已然心仪情悦。这便是昆曲的情色。
昆曲风行明清二百年时,应一如今日的卡拉OK一般。也曾经是大众文化,也曾经有通俗意义。因为它歌之咏之漫舞之的是爱情。爱情永远是流行的。无论是水磨腔,还是HIP-POP。百十年来,人们对待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已经拔到了一个人性解放与鼓呼自由恋爱的旗手这一类人性学的高度。我想这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汤显祖的一生其实无外乎中国士子少年壮志到中年哀苦的过程。他写牡丹亭的时候,已经49岁了。历经官场的倾轧反覆,人情的冷暖炎凉,做了一件最快意的事,便是交了一纸辞呈,决意去守他一介书生的静,孵闲职,刻闲章,写闲书,抒闲情,但终究是无奈和不甘心的。所以他笔下的柳梦梅总是历经了千辛万难还是中了状元,还是要在金銮殿上讨得一份真相大白的痛快。不过,中国的文人和士,一生襟怀终逃不过“人生有度,风月无边”这八个字。庙堂是要进的,马头墙也是想跳的。听了玉罄金钟,又想听江中琵琶。
其实说回来,我也不是太喜欢杜丽娘、崔莺莺、霍小玉或者李香君的爱情。深闺里的怀春,那种奋不顾身总让人觉得有点迂,有点急不可待。不过是男男女女,不过是风月无边,不过是如花美眷,付于了断壁颓垣。
写到这里,想起我大学的文选女教授,一个样貌清丽、声音清美的女士。油印了厚厚的全本牡丹亭来上。不料,开篇念一段汤显祖的自序,就珠泪莹莹,及至哽咽,全无顾男生窃笑一堂,女生面面相觑。后来听说她是中年离异,孑然孤独,想来那个时候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已是触景生情,痛楚难自以自抑。而那时的我们,十七八九,正是“接近以后就电/喜欢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的时候,哪里懂得这些?真等到十年过去,同学间都曾经了沧海,历经了爱恨情仇,那个教我们“情不知所起”的女教授早已去世,已成追忆。
王力宏仍然在唱爱情是什么?有什么道理?看来这个问题,纵横五百年,从昆腔变成RAP都没有答案。到最后,都不过是:人生有度,风月无边。罢了。
扯远了,是想说说牡丹亭的。那段一梦生死的爱情一唱五百年。上头贴的那张照片,据说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剧照——惊艳!
我离开苏州前,文化条线最大的事,莫过于两件:贝聿铭大师的封箱之作苏州博物馆和白先勇先生鼎力推动的苏昆小兰花创排青春版牡丹亭。两个大师跨世纪的创新,同时落在这样一座2500年的古城,参与者都可谓是亲历一段文化史。
白先生带着苏昆小兰花重寻那一段梅柳边的画魂时,上昆早已复排了全本牡丹亭。六艺会的时候,我去看了,在苏州大会堂一唱就是三天,用得上王力宏那一句“…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我是生生是看到柳梦梅老了。大概那次上昆是要表示对六艺会的尊重,老中青三代上场轮演,张军、沈轶丽的柳杜扮相俊美,你侬我侬,窈窕风流,到了蔡正仁院长花甲之年扮上柳郎就有些让人吃不消。
所以,苏昆再上牡丹亭,白先生便挑了最鲜嫩的小兰花;那份勇气大概不亚于当年王扶林启用近乎清一色群众演员演一部红楼梦。
青春版的牡丹亭排练了一年多的光景,去过很多次校场路深处的排演厅。看那些青春男女在咿呀的水磨腔里寻回那一段情不知所起的悱恻痴缠。一张张年轻得有些迷惘的脸,在冬天寒冷的排练房里,着轻罗薄缎,一下腰便是春红渐落的忧伤,一颔首又是相思缱徊的惆怅,明眸相对即是鱼水交欢,执手慢揽已然心仪情悦。这便是昆曲的情色。
昆曲风行明清二百年时,应一如今日的卡拉OK一般。也曾经是大众文化,也曾经有通俗意义。因为它歌之咏之漫舞之的是爱情。爱情永远是流行的。无论是水磨腔,还是HIP-POP。百十年来,人们对待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已经拔到了一个人性解放与鼓呼自由恋爱的旗手这一类人性学的高度。我想这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汤显祖的一生其实无外乎中国士子少年壮志到中年哀苦的过程。他写牡丹亭的时候,已经49岁了。历经官场的倾轧反覆,人情的冷暖炎凉,做了一件最快意的事,便是交了一纸辞呈,决意去守他一介书生的静,孵闲职,刻闲章,写闲书,抒闲情,但终究是无奈和不甘心的。所以他笔下的柳梦梅总是历经了千辛万难还是中了状元,还是要在金銮殿上讨得一份真相大白的痛快。不过,中国的文人和士,一生襟怀终逃不过“人生有度,风月无边”这八个字。庙堂是要进的,马头墙也是想跳的。听了玉罄金钟,又想听江中琵琶。
其实说回来,我也不是太喜欢杜丽娘、崔莺莺、霍小玉或者李香君的爱情。深闺里的怀春,那种奋不顾身总让人觉得有点迂,有点急不可待。不过是男男女女,不过是风月无边,不过是如花美眷,付于了断壁颓垣。
写到这里,想起我大学的文选女教授,一个样貌清丽、声音清美的女士。油印了厚厚的全本牡丹亭来上。不料,开篇念一段汤显祖的自序,就珠泪莹莹,及至哽咽,全无顾男生窃笑一堂,女生面面相觑。后来听说她是中年离异,孑然孤独,想来那个时候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已是触景生情,痛楚难自以自抑。而那时的我们,十七八九,正是“接近以后就电/喜欢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的时候,哪里懂得这些?真等到十年过去,同学间都曾经了沧海,历经了爱恨情仇,那个教我们“情不知所起”的女教授早已去世,已成追忆。
王力宏仍然在唱爱情是什么?有什么道理?看来这个问题,纵横五百年,从昆腔变成RAP都没有答案。到最后,都不过是:人生有度,风月无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