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大期待了...
技术与技巧的发达或许带来的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与包装先行而核心的音乐垫底的状况。与发片间隔不超过1个月的陶喆相比,庾澄庆的老资格并没有因为他在R&B上走得更早而获得相应的更名符其实的桂冠或者称号(我们叫陶喆为台湾R&B教父!),但事实上这次他们一个犯了保守和粉饰的错误,更有评论谓之“油滑”,庾澄庆则是在华语乐坛经典歌手之一的皇牌前提下过度地使用了前面所说的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先行的包装策略,犹显信心不足。
实际上庾澄庆的最终印象或者说最后演绎价值在《靠近》专辑里已经喷薄完毕,其后的专辑只是作为一个职业歌手延续事业的工作性质的发片,在音乐的道路上并不是渐行渐远而是原地踏步并且观望跟风。或许,更多的乐迷喜爱他是因为曾经的辉煌和他的个性嗓音,而不是音乐上的出彩。
所以《戒不掉》专辑即使强调了无数遍的人、歌、造型和MV的统一,以及要靠烟熏妆和整容这样的外在噱头来保持话题性,也无法否定这张专辑事实上的平庸——或许中庸这个词看着会更舒服点?
还是有着他曾经最早用汉语唱R&B的个性,也还是有着他摇滚的本性,《戒不掉》作为主打曲,其中的R&B唱腔十数年来并没有变化,甚至在几处尾音的旋律处理、假声运用上也与香港新人王侧田十分相近,只能说它在专辑里是不功不过勉强及格的作品,比《静静的》这种大众口水情歌要强点外,也并没有更多的价值。只是《比永远还要久》这样的摇滚情歌稍微为自己赢回了些分数与自信,清爽轻松,显示了台湾流行乐坛在流行和摇滚的结合上的先进性。改编的《小蜜蜂》也是如此,相对来说还算是有些意思,疯克(funk)音乐的影子在里面闪动跳跃,与小蜜蜂的比喻表达结合得比较有趣。
整张专辑在中庸的流行情歌与稍显不同的流行摇滚助阵下,庾澄庆的音乐定位、歌词内容上都似在与如今新一代的流行歌手抢食,妄想用中庸的办法保持住市场。虽然实力犹在,但选择的却是不符实力派名声的包装策略,音乐上则早已淹没在如今众多的商业音乐中,再难留下任何印记。何必呢?都这份上了为什么还不勇敢点玩点彻底的?
实际上庾澄庆的最终印象或者说最后演绎价值在《靠近》专辑里已经喷薄完毕,其后的专辑只是作为一个职业歌手延续事业的工作性质的发片,在音乐的道路上并不是渐行渐远而是原地踏步并且观望跟风。或许,更多的乐迷喜爱他是因为曾经的辉煌和他的个性嗓音,而不是音乐上的出彩。
所以《戒不掉》专辑即使强调了无数遍的人、歌、造型和MV的统一,以及要靠烟熏妆和整容这样的外在噱头来保持话题性,也无法否定这张专辑事实上的平庸——或许中庸这个词看着会更舒服点?
还是有着他曾经最早用汉语唱R&B的个性,也还是有着他摇滚的本性,《戒不掉》作为主打曲,其中的R&B唱腔十数年来并没有变化,甚至在几处尾音的旋律处理、假声运用上也与香港新人王侧田十分相近,只能说它在专辑里是不功不过勉强及格的作品,比《静静的》这种大众口水情歌要强点外,也并没有更多的价值。只是《比永远还要久》这样的摇滚情歌稍微为自己赢回了些分数与自信,清爽轻松,显示了台湾流行乐坛在流行和摇滚的结合上的先进性。改编的《小蜜蜂》也是如此,相对来说还算是有些意思,疯克(funk)音乐的影子在里面闪动跳跃,与小蜜蜂的比喻表达结合得比较有趣。
整张专辑在中庸的流行情歌与稍显不同的流行摇滚助阵下,庾澄庆的音乐定位、歌词内容上都似在与如今新一代的流行歌手抢食,妄想用中庸的办法保持住市场。虽然实力犹在,但选择的却是不符实力派名声的包装策略,音乐上则早已淹没在如今众多的商业音乐中,再难留下任何印记。何必呢?都这份上了为什么还不勇敢点玩点彻底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赤潮▪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