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想杀死你

1967年,一个有着性感脸蛋和健美身材的摇滚歌手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唱了一首在摇滚史最经典的名曲:《末日》(The End)。
这首有着迷幻风格的优美歌曲,就如同一首预言体的长诗。它讲述了诗人(莫里森)与朋友的一段漫长的西部之旅,在那里所有的孩子都已精神错乱,而在金矿与远古湖泊的旁边,一条有着冰冷而衰老的蛇有七英里那样长……
而这之后是那段有着明显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意味的歌词:“Father, Yes son, I want to kill you. Mother … I want to … ”——然后是下一段旅程,乘着蓝色的公共汽车,行驶于蓝色的岩石之间。在歌曲的最后,莫里森唱出:“终结笑容以及柔软的谎言,在这个夜晚结束前我们将试着去死。”
千万不要以为这首绝望主题的歌曲,是以莫里森为核心的“大门”乐队(The Doors)最后的作品,我最初听到这首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直到后来我在一篇介绍他们的文章中了解到这首1967年的《末日》,竟然是“大门”乐队第一张专辑中的作品,是他们某种意义上的处男之作。而在推出这张乐队同名专辑之后,莫里森和他的“大门”乐队开始了他们的传奇之旅。
当“大门”乐队在舞台上演出时,莫里森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摇滚明星之一。“大门”乐队那时的歌迷们,总会看到舞台上的那个放浪形骸的莫里森,他似乎已经完全失控,他在舞台摹拟各种性交行为,他在舞台上手淫或是向台下的歌迷高喊一些淫秽挑逗的言语。而他的这些过激行为曾让他数次被警察拘捕。
1971年3月,似乎是厌倦了舞台生涯的莫里森离开乐队去了巴黎,在那专心从事诗歌创作。同年的7月3日,28岁的他死于自己的公寓里,警方认为他是死于心脏病——这之后他被葬于巴黎的皮尔拉兹公墓,在那儿与他相伴的则是王尔德、卓别林以及巴尔扎克。
“父亲,”……“恩,儿子。” ……“我想杀死你。”
《末日》这一句充满争议的歌词,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西方青年们的叛逆宣言。
而在西方的众多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中,父亲经常成为年轻人第一个天然的敌人。例如萨特在他的自传中对他的父亲的评价是“幸运的是他死得很早”,他接着认定父亲们“单单是死还不够,还必须及时地死。”
而当他描述自己的祖父时则要更加刻薄:“我的祖父以令他的儿子们作呕为乐。这个可怕的父亲靠玩弄儿子消磨时光……如果没有孩子,他就选择一条恶狗。”
而他经常对这只狗说的话则是:“我若死去,我知道你是决意不愿再活下去的,而我那不孝的儿子,他却一定会活下去。”
那些父亲们总会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权力建构一个成人世界,而这个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是这个世界最死硬的存在物——它就像是《末日》中的那条有七英里长的即冰冷又衰老的蛇,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停游走……
如何杀死这条衰老的长蛇可以说是西方的一种隐秘的传统,虽然这是一场有着理想主义色彩且必然失败的战争——说它必败是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的。但这其中年轻人的理想主义信念,同样也会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就像加缪钟爱的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他的每一次的失败,只是意味另一个新的起始点……
在这样的战争中,年轻人的生命力可以得到最大地释放。而日后他们即使变老,并面对新的年轻人的挑战之时,总会有一种宽容的心理,因为他们自己也曾一度青春,知道青春是这个世界最美妙的东西。
说到这想起了美国导演库布理克(Stanley Kubrick)的那部人物传记电影《乱世儿女》(Barry Lyndon)中的一段情节,其中的男主人公身为继父接受了儿子的决斗请求,当他有机会射杀这个一心只想杀死自己的年轻人时,这位继父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最后他自己被这个年轻人射成重伤,并因此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
但在中国,我们的传统却是每个人想着自己如何能活得更久,这几乎成为了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在这样的传统中,青春自然是要遭到嘲笑的,因为在这里它是无能的同义词。就像我们从小听的三国的评书里讲的那样,每当出战双方的一方是年轻人时,总会被年长的一方讥讽为乳臭未干。
在中国的一个理想的形象,是那种充满了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老人,当然还拥有权力和财富。这些老人研究权术,研究通史,研究长生之术,研究御女之道。无论这其中的哪一类“研究成果”,留给后人的典籍都会像李敖说的那样,“汗牛充栋的著作一小堆”。而正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将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搅成了一大锅散发着异臭的荤汤,而在锅底则沉满了年轻人的尸骨……
(N年前的乐评,似乎有点跑题了,但现在看还是会有一点点莫名感伤,呵呵)
这首有着迷幻风格的优美歌曲,就如同一首预言体的长诗。它讲述了诗人(莫里森)与朋友的一段漫长的西部之旅,在那里所有的孩子都已精神错乱,而在金矿与远古湖泊的旁边,一条有着冰冷而衰老的蛇有七英里那样长……
而这之后是那段有着明显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意味的歌词:“Father, Yes son, I want to kill you. Mother … I want to … ”——然后是下一段旅程,乘着蓝色的公共汽车,行驶于蓝色的岩石之间。在歌曲的最后,莫里森唱出:“终结笑容以及柔软的谎言,在这个夜晚结束前我们将试着去死。”
千万不要以为这首绝望主题的歌曲,是以莫里森为核心的“大门”乐队(The Doors)最后的作品,我最初听到这首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直到后来我在一篇介绍他们的文章中了解到这首1967年的《末日》,竟然是“大门”乐队第一张专辑中的作品,是他们某种意义上的处男之作。而在推出这张乐队同名专辑之后,莫里森和他的“大门”乐队开始了他们的传奇之旅。
当“大门”乐队在舞台上演出时,莫里森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摇滚明星之一。“大门”乐队那时的歌迷们,总会看到舞台上的那个放浪形骸的莫里森,他似乎已经完全失控,他在舞台摹拟各种性交行为,他在舞台上手淫或是向台下的歌迷高喊一些淫秽挑逗的言语。而他的这些过激行为曾让他数次被警察拘捕。
1971年3月,似乎是厌倦了舞台生涯的莫里森离开乐队去了巴黎,在那专心从事诗歌创作。同年的7月3日,28岁的他死于自己的公寓里,警方认为他是死于心脏病——这之后他被葬于巴黎的皮尔拉兹公墓,在那儿与他相伴的则是王尔德、卓别林以及巴尔扎克。
“父亲,”……“恩,儿子。” ……“我想杀死你。”
《末日》这一句充满争议的歌词,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西方青年们的叛逆宣言。
而在西方的众多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中,父亲经常成为年轻人第一个天然的敌人。例如萨特在他的自传中对他的父亲的评价是“幸运的是他死得很早”,他接着认定父亲们“单单是死还不够,还必须及时地死。”
而当他描述自己的祖父时则要更加刻薄:“我的祖父以令他的儿子们作呕为乐。这个可怕的父亲靠玩弄儿子消磨时光……如果没有孩子,他就选择一条恶狗。”
而他经常对这只狗说的话则是:“我若死去,我知道你是决意不愿再活下去的,而我那不孝的儿子,他却一定会活下去。”
那些父亲们总会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权力建构一个成人世界,而这个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是这个世界最死硬的存在物——它就像是《末日》中的那条有七英里长的即冰冷又衰老的蛇,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停游走……
如何杀死这条衰老的长蛇可以说是西方的一种隐秘的传统,虽然这是一场有着理想主义色彩且必然失败的战争——说它必败是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的。但这其中年轻人的理想主义信念,同样也会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就像加缪钟爱的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他的每一次的失败,只是意味另一个新的起始点……
在这样的战争中,年轻人的生命力可以得到最大地释放。而日后他们即使变老,并面对新的年轻人的挑战之时,总会有一种宽容的心理,因为他们自己也曾一度青春,知道青春是这个世界最美妙的东西。
说到这想起了美国导演库布理克(Stanley Kubrick)的那部人物传记电影《乱世儿女》(Barry Lyndon)中的一段情节,其中的男主人公身为继父接受了儿子的决斗请求,当他有机会射杀这个一心只想杀死自己的年轻人时,这位继父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最后他自己被这个年轻人射成重伤,并因此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
但在中国,我们的传统却是每个人想着自己如何能活得更久,这几乎成为了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在这样的传统中,青春自然是要遭到嘲笑的,因为在这里它是无能的同义词。就像我们从小听的三国的评书里讲的那样,每当出战双方的一方是年轻人时,总会被年长的一方讥讽为乳臭未干。
在中国的一个理想的形象,是那种充满了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老人,当然还拥有权力和财富。这些老人研究权术,研究通史,研究长生之术,研究御女之道。无论这其中的哪一类“研究成果”,留给后人的典籍都会像李敖说的那样,“汗牛充栋的著作一小堆”。而正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将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搅成了一大锅散发着异臭的荤汤,而在锅底则沉满了年轻人的尸骨……
(N年前的乐评,似乎有点跑题了,但现在看还是会有一点点莫名感伤,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