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诗人,行者(许巍)
我是一直想写写许巍的,但是却一直不敢动笔,惟恐自己拙劣的文字无以匹及。
对于我来说,每次听许巍都是一种容易安静和思考的过程,无庸质疑的享受。没有造作,不花哨,有忧伤,也有阳光,有忧郁,也有微笑。如果真的要给许巍的音乐下个很实在很具体的风格定义的话,恕自己思想有限,我真的无法轻易用键盘敲下任何一个形容词。忧伤落寞,超凡脱俗,温暖诗意,或者是其它更丰富的词汇...这些在网路上我们已经目熟能详的词语,在时间的洗磨下似乎也已经覆盖了一层历史的尘埃,抛开了最早如数家珍的感觉,我们还能想到怎样的横撇竖捺,不得而知。
最早的许巍是个浪子,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西安,再从西安到北京,他带着自己音乐的行囊,辗转于熟悉和陌生之间,游荡于本真和自我之间,却依然挥不去内心一如既往的坚持。他就像一个浪人,流浪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之下,前面有风,后面有雨,那也只是置之度外的不屑一顾。人,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着每个阶段的原色,或许这应该就美其名曰成长的过程吧。如果说,任何一位音乐人在发行自己的第一张个人唱片之前都归于散乱的范畴的话,那么我们就从1997年的许巍开始说起,细数之后的短暂而漫长的10年。
《在别处》是许巍在1997年发行的第一张唱片,这个时期的许巍是青春的,音乐中充满了典型的青春期躁动不安的气氛。如果退到今天的这个时刻来看许巍的这张唱片,那么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年的许巍的确是多了一种毫不修饰的迸发力,这是只属于那个年代才有的歇斯底里。即便如此,那段时间的许巍也是茫然,甚至带点颓废的,他似乎在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用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一种真正的归宿和依靠,怀念自己的西安,我想应该占据了这个时期许巍内心的大半,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我思念的城市》里淋漓尽致的感受的到。1997年正是中国的摇滚乐盛行的时候,而那时的许巍无疑是一种音乐风格的见证。
2000年,我们听到了《那一年》,这张唱片依然延续了许巍固有的风格,孤寂与狂野、冷漠与热烈、逃避与寻找、麻木与思考,在矛盾中挣扎,在挣扎中寻觅音乐的本真。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张唱片和第一张唱片相比,因为编曲的独具匠心,可能更容易让听者上口,少了一点躁动,多了一丝淡淡的温暖。最后所能说的就是:这张唱片,我喜欢。
《时光漫步》和《每一刻都是崭新的》的到来,让我们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听到了许巍的另一种声音和状态,淡定,温暖,安静,悠然。认识的朋友,听了这两张唱片之后,大凡会有这样的评价,觉得许巍似乎少了当年的冲动和感召力,不如以前。甚至很多人在听了《在路上》这张唱片之后,觉得许巍已经才思枯竭,过分的安静之后失去了创作的冲动,所以他也要开始翻唱自己以前写给其他歌手的作品,以此来维持所谓的音乐市场和音乐地位。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一笑置之,现在是网络的世界,任何的评论就如同天上下的雪一样,漫天盖地,茫茫一片,于是,我们也应该会习惯。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完全否定这些也许根本用不找计较的言辞。许巍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他是一个诗人,多愁善感,忧郁伤愁,他玩摇滚,他唱摇滚,但是他生性是安静的,这是一种在骨子里所不能改变的精神本质。
是人,随着年代的更迭都会有所改变,心情,观念,思想,这都是只有时间才能雕刻的品质。其实,音乐人都是如此。看珊妮,当年在女巫的那个民谣时代的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电子乐品牌的代言人;看绮贞,当年那个拿着吉他的小女生,现在也需要开始华丽的冒险;看崔健,当年的摇滚之父,也开始让自己的锐角慢慢变的圆润...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必然,而许巍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他也在成长,也在属于自己的路上不断的寻找和探求,我不想用成熟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些变化,因为这些都是自然。我不是一个苛求的人,所以我明白许巍。记得去年看许巍的采访,他说他现在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陪着自己的家人,去一个安静的地方旅行,没有人打扰,就这样的安静的走着,生活着。
用旋律祭奠过去,用淡定表白未来;
许巍就这样唱着,我就这样听着;
他安静的唱,我安静的听。
对于我来说,每次听许巍都是一种容易安静和思考的过程,无庸质疑的享受。没有造作,不花哨,有忧伤,也有阳光,有忧郁,也有微笑。如果真的要给许巍的音乐下个很实在很具体的风格定义的话,恕自己思想有限,我真的无法轻易用键盘敲下任何一个形容词。忧伤落寞,超凡脱俗,温暖诗意,或者是其它更丰富的词汇...这些在网路上我们已经目熟能详的词语,在时间的洗磨下似乎也已经覆盖了一层历史的尘埃,抛开了最早如数家珍的感觉,我们还能想到怎样的横撇竖捺,不得而知。
最早的许巍是个浪子,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西安,再从西安到北京,他带着自己音乐的行囊,辗转于熟悉和陌生之间,游荡于本真和自我之间,却依然挥不去内心一如既往的坚持。他就像一个浪人,流浪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之下,前面有风,后面有雨,那也只是置之度外的不屑一顾。人,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着每个阶段的原色,或许这应该就美其名曰成长的过程吧。如果说,任何一位音乐人在发行自己的第一张个人唱片之前都归于散乱的范畴的话,那么我们就从1997年的许巍开始说起,细数之后的短暂而漫长的10年。
《在别处》是许巍在1997年发行的第一张唱片,这个时期的许巍是青春的,音乐中充满了典型的青春期躁动不安的气氛。如果退到今天的这个时刻来看许巍的这张唱片,那么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年的许巍的确是多了一种毫不修饰的迸发力,这是只属于那个年代才有的歇斯底里。即便如此,那段时间的许巍也是茫然,甚至带点颓废的,他似乎在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用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一种真正的归宿和依靠,怀念自己的西安,我想应该占据了这个时期许巍内心的大半,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我思念的城市》里淋漓尽致的感受的到。1997年正是中国的摇滚乐盛行的时候,而那时的许巍无疑是一种音乐风格的见证。
2000年,我们听到了《那一年》,这张唱片依然延续了许巍固有的风格,孤寂与狂野、冷漠与热烈、逃避与寻找、麻木与思考,在矛盾中挣扎,在挣扎中寻觅音乐的本真。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张唱片和第一张唱片相比,因为编曲的独具匠心,可能更容易让听者上口,少了一点躁动,多了一丝淡淡的温暖。最后所能说的就是:这张唱片,我喜欢。
《时光漫步》和《每一刻都是崭新的》的到来,让我们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听到了许巍的另一种声音和状态,淡定,温暖,安静,悠然。认识的朋友,听了这两张唱片之后,大凡会有这样的评价,觉得许巍似乎少了当年的冲动和感召力,不如以前。甚至很多人在听了《在路上》这张唱片之后,觉得许巍已经才思枯竭,过分的安静之后失去了创作的冲动,所以他也要开始翻唱自己以前写给其他歌手的作品,以此来维持所谓的音乐市场和音乐地位。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一笑置之,现在是网络的世界,任何的评论就如同天上下的雪一样,漫天盖地,茫茫一片,于是,我们也应该会习惯。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完全否定这些也许根本用不找计较的言辞。许巍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他是一个诗人,多愁善感,忧郁伤愁,他玩摇滚,他唱摇滚,但是他生性是安静的,这是一种在骨子里所不能改变的精神本质。
是人,随着年代的更迭都会有所改变,心情,观念,思想,这都是只有时间才能雕刻的品质。其实,音乐人都是如此。看珊妮,当年在女巫的那个民谣时代的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电子乐品牌的代言人;看绮贞,当年那个拿着吉他的小女生,现在也需要开始华丽的冒险;看崔健,当年的摇滚之父,也开始让自己的锐角慢慢变的圆润...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必然,而许巍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他也在成长,也在属于自己的路上不断的寻找和探求,我不想用成熟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些变化,因为这些都是自然。我不是一个苛求的人,所以我明白许巍。记得去年看许巍的采访,他说他现在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陪着自己的家人,去一个安静的地方旅行,没有人打扰,就这样的安静的走着,生活着。
用旋律祭奠过去,用淡定表白未来;
许巍就这样唱着,我就这样听着;
他安静的唱,我安静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