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阳光与月光
06年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的纪念,1756——2006,许多著名乐团、音乐家都推出了规模庞大的莫扎特音乐演出计划。唱片公司自然遥相呼应,陆续推出了一些莫扎特专辑,譬如安妮-索菲•穆特的莫扎特小提琴专辑,希拉丽•哈恩的莫扎特音乐会。
而对另外一些音乐家来说,莫扎特始终是他们曲目单的中心,每年、每月、每天,可以说都是莫扎特的纪念日,内田光子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她和她的小提琴老搭档——马克•斯坦因伯格(Mark Steinberg)十多年来一直在演录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05年环球的飞利浦唱片,推出了这对搭档录制的一套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K303,K304,K.526。
小提琴奏鸣曲是莫扎特最早一批创作的作品,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编号为K.6,听起来非常老到,如今很难断定其中有多少是他老爸列奥波德加工的成分,但考虑到小神童当时只有六岁,已经是件前无古人的成就了,小莫扎特在六岁到十岁期间,发表了十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但此后十多年里,莫扎特忙于尝试其它体裁,没有碰小提琴奏鸣曲,直到十二年之后(22岁),再捡起这个体裁,此后断断续续,直到他生命晚期,写了二十多首,有些只留下一个乐章。
莫扎特在22岁上,重新捡起小提琴奏鸣曲,是听了德累斯顿宫廷乐长约瑟夫•舒斯特(Joseph Schuster)创作的一组小提琴奏鸣曲,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致,他一口气在几个月中,写出了七首小提琴奏鸣曲。童年莫扎特的十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并没有很大新意,等到他成熟之后,再拿起这个体裁,钢琴的分量大大加重了,真正成为了“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请注意,钢琴是放在小提琴前面的。虽然一般还是简称为“小提琴奏鸣曲”,但在莫扎特大部分后期小提琴奏鸣曲中,小提琴常常处于附属地位。清脆而有穿透力的钢琴不但在声音上占有优势,而且在音乐主题的呈现与展开上,也占据主导地位。莫扎特同时代的出版商往往把这些奏鸣曲称为,“为钢琴和小提琴伴奏所作”。我觉得内田光子的这个新唱片,也体现出钢琴为主的特色,钢琴似乎处于音场前景,非常突出。
在莫扎特二十二岁写作的七首小提琴奏鸣曲中,K.304的第一乐章,显得十分特别,e小调的阴沉气氛下,两件乐器的戏剧冲突,听起来很像贝多芬。也许,值得提一笔的是,莫扎特的母亲就是这一年夏天在巴黎去世。这是莫扎特生命中的悲剧事件之一,他的父亲后来一直就此怪罪莫扎特。有种说法认为,这首奏鸣曲就是诞生于这个悲剧事件之后。
当然,音乐和作曲家的生活并不一定要联系起来,特别是像莫扎特这样的作曲家,他的情感表达在他的音乐中,总显得若即若离,如果纯粹用“喜悦”或“悲哀”来描绘,会感觉“聚焦不准”,很难用单一的词汇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就像清澈见底的湖水里,湖面波纹投下缕缕阴影。小提琴家斯坦因伯格一天在翻阅美国当代诗人Albert Goldbarth的诗集时,见到了这么一句话:“生命之爱如此丰富多彩,它在核心完全可以承载对哭泣悲叹的爱。”斯坦因伯格立刻联想到莫扎特的音乐,即使面对悲哀,莫扎特也是以轻盈的姿态承载,即非沉溺,也不是超脱,或许可以称之为“理解生命的微笑”。
莫扎特晚期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成就最高,K.454,K.481和K.526,当时莫扎特将近而立之年,也是他创作数量和质量最高的阶段。有一个关于晚期小提琴奏鸣曲的传说。作曲家为约瑟夫皇帝演奏其中一首小提琴奏鸣曲时(K.454),皇帝发现,小提琴家演奏的谱子是写好的,而莫扎特用的钢琴谱,上面除了小节线,一个音符也没有。莫扎特回答说,那些音符全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个传说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后世音乐学家校验手稿时发现,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手稿不像通常那样,边划小节线,边书写音符。小节线和音符用的墨水不同,而且小节线划分的空隔和音符所占空间不符,这说明音符是在小节线统统划好后,再补上去的。莫扎特常说,自己的音乐早在头脑中完成,记谱只是一个誊写的过程。这的确是天才的一个明证。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526有一种很完美的平衡感,钢琴和小提琴的呼应对答,流畅至极。小提琴与钢琴编织得非常紧密,不像早期作品有大量可有可无的伴奏音型,这里是缺一不可。我们同样可以听到不少戏谑的成分,莫扎特故意让乐句不平均,加上突发重音,音乐的流动就像水银一样活泼而不可预测。
小提琴家在这张专辑里,虽然没有使用羊肠线的古小提琴,但显然在声音上向古小提琴靠拢,发音有点薄,不追求浓厚的声音,揉弦用得很克制,听起来很干净爽朗。弱奏控制绝佳,突出的例子来自e小调奏鸣曲的慢乐章,中段从悲情转入温暖抚慰,小提琴旋律丝丝缕缕流淌而出,感人至深。
斯坦因伯格和内田光子合作演奏莫扎特作品已经有十二年了,这么多年演奏下来,斯坦因伯格深切感到,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虽然具有截然不同的音响质地,但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它们结合的方式如此美妙亲密,就像一个是灿烂阳光,另一个是映射阳光的清澈月光。
而对另外一些音乐家来说,莫扎特始终是他们曲目单的中心,每年、每月、每天,可以说都是莫扎特的纪念日,内田光子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她和她的小提琴老搭档——马克•斯坦因伯格(Mark Steinberg)十多年来一直在演录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05年环球的飞利浦唱片,推出了这对搭档录制的一套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K303,K304,K.526。
小提琴奏鸣曲是莫扎特最早一批创作的作品,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编号为K.6,听起来非常老到,如今很难断定其中有多少是他老爸列奥波德加工的成分,但考虑到小神童当时只有六岁,已经是件前无古人的成就了,小莫扎特在六岁到十岁期间,发表了十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但此后十多年里,莫扎特忙于尝试其它体裁,没有碰小提琴奏鸣曲,直到十二年之后(22岁),再捡起这个体裁,此后断断续续,直到他生命晚期,写了二十多首,有些只留下一个乐章。
莫扎特在22岁上,重新捡起小提琴奏鸣曲,是听了德累斯顿宫廷乐长约瑟夫•舒斯特(Joseph Schuster)创作的一组小提琴奏鸣曲,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致,他一口气在几个月中,写出了七首小提琴奏鸣曲。童年莫扎特的十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并没有很大新意,等到他成熟之后,再拿起这个体裁,钢琴的分量大大加重了,真正成为了“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请注意,钢琴是放在小提琴前面的。虽然一般还是简称为“小提琴奏鸣曲”,但在莫扎特大部分后期小提琴奏鸣曲中,小提琴常常处于附属地位。清脆而有穿透力的钢琴不但在声音上占有优势,而且在音乐主题的呈现与展开上,也占据主导地位。莫扎特同时代的出版商往往把这些奏鸣曲称为,“为钢琴和小提琴伴奏所作”。我觉得内田光子的这个新唱片,也体现出钢琴为主的特色,钢琴似乎处于音场前景,非常突出。
在莫扎特二十二岁写作的七首小提琴奏鸣曲中,K.304的第一乐章,显得十分特别,e小调的阴沉气氛下,两件乐器的戏剧冲突,听起来很像贝多芬。也许,值得提一笔的是,莫扎特的母亲就是这一年夏天在巴黎去世。这是莫扎特生命中的悲剧事件之一,他的父亲后来一直就此怪罪莫扎特。有种说法认为,这首奏鸣曲就是诞生于这个悲剧事件之后。
当然,音乐和作曲家的生活并不一定要联系起来,特别是像莫扎特这样的作曲家,他的情感表达在他的音乐中,总显得若即若离,如果纯粹用“喜悦”或“悲哀”来描绘,会感觉“聚焦不准”,很难用单一的词汇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就像清澈见底的湖水里,湖面波纹投下缕缕阴影。小提琴家斯坦因伯格一天在翻阅美国当代诗人Albert Goldbarth的诗集时,见到了这么一句话:“生命之爱如此丰富多彩,它在核心完全可以承载对哭泣悲叹的爱。”斯坦因伯格立刻联想到莫扎特的音乐,即使面对悲哀,莫扎特也是以轻盈的姿态承载,即非沉溺,也不是超脱,或许可以称之为“理解生命的微笑”。
莫扎特晚期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成就最高,K.454,K.481和K.526,当时莫扎特将近而立之年,也是他创作数量和质量最高的阶段。有一个关于晚期小提琴奏鸣曲的传说。作曲家为约瑟夫皇帝演奏其中一首小提琴奏鸣曲时(K.454),皇帝发现,小提琴家演奏的谱子是写好的,而莫扎特用的钢琴谱,上面除了小节线,一个音符也没有。莫扎特回答说,那些音符全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个传说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后世音乐学家校验手稿时发现,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手稿不像通常那样,边划小节线,边书写音符。小节线和音符用的墨水不同,而且小节线划分的空隔和音符所占空间不符,这说明音符是在小节线统统划好后,再补上去的。莫扎特常说,自己的音乐早在头脑中完成,记谱只是一个誊写的过程。这的确是天才的一个明证。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526有一种很完美的平衡感,钢琴和小提琴的呼应对答,流畅至极。小提琴与钢琴编织得非常紧密,不像早期作品有大量可有可无的伴奏音型,这里是缺一不可。我们同样可以听到不少戏谑的成分,莫扎特故意让乐句不平均,加上突发重音,音乐的流动就像水银一样活泼而不可预测。
小提琴家在这张专辑里,虽然没有使用羊肠线的古小提琴,但显然在声音上向古小提琴靠拢,发音有点薄,不追求浓厚的声音,揉弦用得很克制,听起来很干净爽朗。弱奏控制绝佳,突出的例子来自e小调奏鸣曲的慢乐章,中段从悲情转入温暖抚慰,小提琴旋律丝丝缕缕流淌而出,感人至深。
斯坦因伯格和内田光子合作演奏莫扎特作品已经有十二年了,这么多年演奏下来,斯坦因伯格深切感到,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虽然具有截然不同的音响质地,但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它们结合的方式如此美妙亲密,就像一个是灿烂阳光,另一个是映射阳光的清澈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