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好说的,我要当公交司机的话,每天在公交车上放,让每个人都有明快的心情上班,我要当衣服专卖店,肯德基店的店长得话,每天都放,卡农达人就是我143个版本了,努力搜集中
音乐史上最能打动人的旋律,人生最醇美的音乐礼物。
15个世界顶尖乐手&乐团共同缔造的72分钟的惊叹之旅。
管弦乐、钢琴、长笛、吉他、美声、东方乐器等15钟不凡演绎。
独家收录: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双钢琴版卡农
为了庆祝帕赫贝尔350周年诞辰,BMG唱片公司特别邀请全世界不同音乐领域的知名乐手、乐团 ,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曲格的卡农演出版本,纪念这位音乐家,汇成这张珍贵的“卡农绝赞”!
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演出版本,更被赋予了电子、吉他独 奏、乐方乐器演绎等十五种新的生命,专辑收录十首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加上24bit-96khz的超音质呈现,绝对让听众从头听到尾,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 帕赫贝尔是17世纪后期的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是在巴赫前一代中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曾在维也纳、斯图加特任管风琴师。1695年起任纽伦堡圣塞巴尔杜斯教堂管风琴师,在此终其一生。其作品有简朴的对位风格,同时显示出他对意大利曲式的精通。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但他最有名的作品还是《D大调卡农》。全名——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农和吉格。
“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
“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相关资料
Canon和帕赫贝尔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
帕赫贝尔是17世纪后期的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是在巴赫前一代中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曾在维也纳、斯图加特任管风琴师。1695年起任纽伦堡圣塞巴尔杜斯教堂管风琴师,在此终其一生。其作品有简朴的对位风格,同时显示出他对意大利曲式的精通。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但他最有名的作品还是《D大调卡农》。全名——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农和吉格。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现在已是大众名曲,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所谓“顽固音型主题”一共出现28次,这样的安排听来一点都不感到腻。RCA甚至有一张CD就收容各式各样的器乐人声改编曲,一口气两百多次顽固低音听下来,竟然非常过瘾。我们现在经常能够听到的这个作品形式其实已经不是帕尔贝尔的原作了,他是由著名巴洛克音乐学者也是亨德尔作品的开发和确定者Karl Franz 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的学生也是他的好朋友Max Seiffert所改编的,后者曾经同样也是研究巴洛克音乐的学者,并是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1562-1621)作品的研究者和版本确定者。
其实,这首作品原本只是众多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后来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才广为人知。前阶段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巴洛克音乐,喜欢上了古典音乐。而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的著名作品《恶俗》也把这部作品列入了恶俗音乐的行列,更让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刻骨铭心。
在帕赫贝尔诞辰350周年,我们更有理由去追忆一些以前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说来说去只知道一首《卡农》,而对作曲者和其他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呢,他对巴洛克音乐以及他的后来者对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
我们大都知道巴赫在世时赢得了“管风琴之王”的盛名。实际上,今天被尊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在巴罗克后期的德国乐坛并不十分出名。巴赫确实是是空前绝后的管风琴大师。他幼年跟随哥哥学习管风琴,研习了中德学派的技法;后来又亲自拜访求教于斯韦林克(1562-1621,荷兰管风琴家,最早的管风琴大师,其创作宗教性较浓)的学生赖因肯和布克斯特胡德等北德大师,深受北德学派影响;在魏玛任职时,又钻研过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 ,1583-1643)的管风琴曲集,可谓集北、中、南三家之大成者。早期巴赫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对巴赫进行了键盘乐器的最初训练,而他就是帕尔贝尔的学生,从而将帕赫贝尔的影响传给巴赫。这对巴赫后来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可以直接这么说:帕赫贝尔就是巴赫早期音乐创作的楷模。
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1653 - 1706)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帕海贝尔,约翰(1653年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後,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圣咏前奏曲。他的作品,以对圣咏旋律的高度装饰见长。最重要的作品,是六组变奏曲,以「阿波尼六声音阶(hexachordumapollinis)」之名出版。
Canon in d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制及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後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网友评论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我曾经说,我将遇见我的死,为300多年前的音乐泪流满面,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15个世界顶尖乐手&乐团共同缔造的72分钟的惊叹之旅。
管弦乐、钢琴、长笛、吉他、美声、东方乐器等15钟不凡演绎。
独家收录: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双钢琴版卡农
为了庆祝帕赫贝尔350周年诞辰,BMG唱片公司特别邀请全世界不同音乐领域的知名乐手、乐团 ,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曲格的卡农演出版本,纪念这位音乐家,汇成这张珍贵的“卡农绝赞”!
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演出版本,更被赋予了电子、吉他独 奏、乐方乐器演绎等十五种新的生命,专辑收录十首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加上24bit-96khz的超音质呈现,绝对让听众从头听到尾,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 帕赫贝尔是17世纪后期的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是在巴赫前一代中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曾在维也纳、斯图加特任管风琴师。1695年起任纽伦堡圣塞巴尔杜斯教堂管风琴师,在此终其一生。其作品有简朴的对位风格,同时显示出他对意大利曲式的精通。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但他最有名的作品还是《D大调卡农》。全名——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农和吉格。
“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
“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相关资料
Canon和帕赫贝尔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
帕赫贝尔是17世纪后期的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是在巴赫前一代中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曾在维也纳、斯图加特任管风琴师。1695年起任纽伦堡圣塞巴尔杜斯教堂管风琴师,在此终其一生。其作品有简朴的对位风格,同时显示出他对意大利曲式的精通。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但他最有名的作品还是《D大调卡农》。全名——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的卡农和吉格。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现在已是大众名曲,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所谓“顽固音型主题”一共出现28次,这样的安排听来一点都不感到腻。RCA甚至有一张CD就收容各式各样的器乐人声改编曲,一口气两百多次顽固低音听下来,竟然非常过瘾。我们现在经常能够听到的这个作品形式其实已经不是帕尔贝尔的原作了,他是由著名巴洛克音乐学者也是亨德尔作品的开发和确定者Karl Franz 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的学生也是他的好朋友Max Seiffert所改编的,后者曾经同样也是研究巴洛克音乐的学者,并是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1562-1621)作品的研究者和版本确定者。
其实,这首作品原本只是众多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后来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才广为人知。前阶段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巴洛克音乐,喜欢上了古典音乐。而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的著名作品《恶俗》也把这部作品列入了恶俗音乐的行列,更让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刻骨铭心。
在帕赫贝尔诞辰350周年,我们更有理由去追忆一些以前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说来说去只知道一首《卡农》,而对作曲者和其他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呢,他对巴洛克音乐以及他的后来者对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
我们大都知道巴赫在世时赢得了“管风琴之王”的盛名。实际上,今天被尊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在巴罗克后期的德国乐坛并不十分出名。巴赫确实是是空前绝后的管风琴大师。他幼年跟随哥哥学习管风琴,研习了中德学派的技法;后来又亲自拜访求教于斯韦林克(1562-1621,荷兰管风琴家,最早的管风琴大师,其创作宗教性较浓)的学生赖因肯和布克斯特胡德等北德大师,深受北德学派影响;在魏玛任职时,又钻研过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 ,1583-1643)的管风琴曲集,可谓集北、中、南三家之大成者。早期巴赫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对巴赫进行了键盘乐器的最初训练,而他就是帕尔贝尔的学生,从而将帕赫贝尔的影响传给巴赫。这对巴赫后来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可以直接这么说:帕赫贝尔就是巴赫早期音乐创作的楷模。
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1653 - 1706)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帕海贝尔,约翰(1653年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後,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圣咏前奏曲。他的作品,以对圣咏旋律的高度装饰见长。最重要的作品,是六组变奏曲,以「阿波尼六声音阶(hexachordumapollinis)」之名出版。
Canon in d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制及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後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网友评论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
我曾经说,我将遇见我的死,为300多年前的音乐泪流满面,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