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圣克罗瓦大教堂的堂·贝多管风琴音乐
波尔多圣克罗瓦大教堂的堂·贝多管风琴音乐
——莱昂哈特的阿尔法录音之一
管风琴乐器和其他乐器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到了今日,同时乐器本身也在不同的年代被大小不同程度的改装、维修等,一些虽然是17世纪传承下来的古乐器,却在音律、音色等方面面目全非与当初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法国波尔多圣克罗瓦大教堂(de l’abbatiale Sainte-Croix de Bordeaux)的管风琴也是如此。圣克罗瓦教堂的管风琴是由法国著名管风琴建造家弗朗索瓦·多·布德·塞勒(François Dom Bédos de Celles, 1709-79)在1748年建造的,是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法国管风琴。说到塞勒的话,历史上著名的管风琴建造手册[管风琴建造技艺]( L'Art du facteur d'orgues, 1766)就是他在1766年写下的。这套五层键盘+脚键盘(5 keyboards and pedalboard)、47拴(47 Stop)名叫“多·布德”(l'orgue Dom Bedos)的大型管风琴历经两百余年岁月,1986年开始被重新复原改建,并与1997年彻底复原改建成功。说是“复原改建”作为管风琴乐器的音律(temperament)设置来说,原本管风琴建造当初的音律是否能够被“找”回来,确实还是一个疑问……。
法国新兴小公司的阿尔法唱片公司在2002年推出了2001年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在圣克罗瓦教堂用这台被复原了的多·布德管风琴演奏F·库普兰等巴洛克时代作曲家管风琴作品的录音。
事实上当代著名管风琴建造家帕斯卡尔·夸兰(Pascal Quoirin)在长达十一年间的改建期间,一直得到了著名键盘乐器演奏家莱昂哈特的支持。莱昂哈特本人也根据自身独有见地的音乐学观点,对改建的管风琴音律等问题提出了至关重要的意见的。这些可能就是莱昂哈特的这个录音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理由之一了。
录音的选曲分别为管风琴建造当初时代活跃着的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路易·马尔尚(Louis Marchand, 1669-1732)的管风琴作品。另外,还收容有当时管风琴音乐占据一派风格的荷兰管风琴家阿博拉罕·范·凯尔克霍芬(Abraham Van den Kerckhoven, 1618-1701)、天才的英伦作曲家普塞尔的导师布劳(John Blow, 1649-1708。这位作曲家的情况可参考旧帖:[听曲忆往昔①])和德奥地域的穆法特(Georg Muffat, 1653-1704)等的作品。库普兰和马尔尚均为巴黎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音乐都对巴赫等德国作曲家们很大的影响。这一些,无论是泰勒曼、巴赫等的键盘音乐的作品中都非常明显。而马尔尚的话,熟悉巴赫的朋友也可能听说过那段有趣的传闻:他就是传说曾准备与巴赫比武,但赛前畏惧巴赫的威力临阵脱逃的那位音乐家。当然这也只是巴赫后人摆弄出来的,未必有什么根据的小道消息而已(相关内容可参考旧帖:[听曲忆往昔③]),……事实上马尔尚不但是在法国,在整个欧洲都是相当有名的管风琴即兴演奏家和作曲家。即便是巴赫本人也曾经多次赞扬过这位法国音乐家。
唱片所收容作品的内容可从下面的唱片内容表内看出来,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品类的作品。这其中有划分为教会弥撒仪式用的小品和即兴类非典礼小品。前者的话,如这里收容的库普兰的弥撒曲和布劳的弥撒小曲(英国圣公会教堂专用词汇Voluntary)等。
而其他一些幻想曲、托卡塔等则是归类为即兴曲类的。当然恰空舞曲的话,应该是舞曲变奏曲类的……。咋一看,唱片的曲目内容也是繁杂有余。不单是管风琴音乐地域性,而且曲种上也花样繁多。不过这也明显的显示出莱昂哈特的这些作品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通过各种“工况(case)”的测试,最大限度的显示一下这台著名管风琴的各种性能。
管风琴乐界倒是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就是将键盘乐器按照演奏者风格显示程度的话,现代钢琴的演奏是最容易表现出演奏者特有演奏风格的乐器的。而表现演奏者风格最少的则是管风琴了。以至于人们常说的是:到某某教堂听管风琴,而不会说到某某教堂听某某的演奏……。管风琴也是林林总总,一个教堂的乐器就是一个性格,即便是同一位建造师的建造,不可能有音效相同的管风琴。当然,管风琴也是一种空间性及其强的乐器,教堂内空间的大小、形状等要素也决定了管风琴的音效的。当然建造师们从这些出发考虑各个教堂的管风琴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76岁的莱昂哈特(1928-)至今依然以每年120场的频度走着他那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路。说起来120场的音乐会确实是数量惊人。最近火爆得很的某个明星类的钢琴家不也是这个数量级的吗?不过,这完全是两回事儿。莱昂哈特是古键盘音乐的演奏家,他的音乐会的90%是拨弦古钢琴的独奏音乐会。这样的乐器由于音量的限制,既不能弄到卡内基音乐厅,也不能弄到Concertgebouw,就连WigmoreHall也未必能够用上。这样的话,所谓的音乐会也就成了类似静安音乐会那样的袖珍场子了,人数的话,至多也就是200来人。如果要算算经济账的话,一张票USD15左右,说老实话完全不是那些明星类演奏家的一个零头……。
当然这还不是本地演奏就解决问题的,莱昂哈特的活动范围还是世界各地到处转悠的。他自己曾经打趣地说,早年Harpsichord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的演出基本上是背着Harpsichord到处走的……。这还不算,莱昂哈特演奏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巴洛克时代意、法、英、德地域的键盘音乐。几乎所有作品的乐谱都是莱昂哈特自己检索、校乐作曲家手稿,并全部自己手抄的。所以莱昂哈特几乎不用任何当代的印刷谱。
作为古乐键盘乐器音乐的演奏家,他们还必须自己掌握键盘乐器的音律调控。根据不同(时代、地域)的作品,需要对整场音乐会的乐器音律有一个统一的考虑。有时这样的考虑还未必是统一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作品随即调整音律。所以,听过莱昂哈特现场音乐会的朋友都会看到中场休息的时候,听众们有喝有吃的嬉闹着,而这位艺术家居然一个人在台上吭呲吭呲的埋头调音……。音乐会结束后,闷声不响的谢幕一回,然后悄悄走人……,就像一个几百年前的绅士坐在Harpsichord前,既不懂得如何讨好听众,也没有那种希望通过“手上的功夫”的摆弄来获取听众欢欣的念头……。这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地方。
莱昂哈特在这张唱片上的曲目组合,一方面是表现这台著名管风琴各个部件的声音性能的。可另一方面说,管风琴乐器在巴赫之前就是一种即兴性格明显的乐器。管风琴音乐在欧洲大部分地域都存在一段空白,这就有些像拨弦古钢琴一时从音乐舞台上消失了一样。不过这样的情况在法国却不曾存在,可以说管风琴及其音乐在法国是系统的传承了下来的,当然这也是和这张唱片没有太多联系的话题了。
上一次的[莫扎特室内乐]中提到了管风琴音乐录音的局限性,莱昂哈特这个录音也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乐器在音域、音色上的性格都能够听个明白,不过就是缺少了空间感,这一点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Alpha公司一如既往,唱片制作上讲究整体效果,从说明书到唱片封套,显示出制片人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对艺术效果的全面考虑。封面的出身弗兰德尔地域,活跃在巴黎宫廷的尚培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 1602-1674)的那幅Portrait d’homme(1650)的名画作为唱片封面;弗朗索瓦·多·布德·塞勒的名著[管风琴建造技艺]首版封面作为说明书的封面;内插数幅艺术家莱昂哈特、教堂内外景、管风琴的外形照片等,外加一套内容详尽的说明书。说实话音乐声中确实是像看了一部历史书一样……收获甚大!
(原文2004年8月间以[收片杂记0408D]为标题发表于古典音乐论坛)
http://www.classical.net.cn/forum/forumview.asp?forumid=1&id=7204
——莱昂哈特的阿尔法录音之一
管风琴乐器和其他乐器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到了今日,同时乐器本身也在不同的年代被大小不同程度的改装、维修等,一些虽然是17世纪传承下来的古乐器,却在音律、音色等方面面目全非与当初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法国波尔多圣克罗瓦大教堂(de l’abbatiale Sainte-Croix de Bordeaux)的管风琴也是如此。圣克罗瓦教堂的管风琴是由法国著名管风琴建造家弗朗索瓦·多·布德·塞勒(François Dom Bédos de Celles, 1709-79)在1748年建造的,是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法国管风琴。说到塞勒的话,历史上著名的管风琴建造手册[管风琴建造技艺]( L'Art du facteur d'orgues, 1766)就是他在1766年写下的。这套五层键盘+脚键盘(5 keyboards and pedalboard)、47拴(47 Stop)名叫“多·布德”(l'orgue Dom Bedos)的大型管风琴历经两百余年岁月,1986年开始被重新复原改建,并与1997年彻底复原改建成功。说是“复原改建”作为管风琴乐器的音律(temperament)设置来说,原本管风琴建造当初的音律是否能够被“找”回来,确实还是一个疑问……。
法国新兴小公司的阿尔法唱片公司在2002年推出了2001年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在圣克罗瓦教堂用这台被复原了的多·布德管风琴演奏F·库普兰等巴洛克时代作曲家管风琴作品的录音。
事实上当代著名管风琴建造家帕斯卡尔·夸兰(Pascal Quoirin)在长达十一年间的改建期间,一直得到了著名键盘乐器演奏家莱昂哈特的支持。莱昂哈特本人也根据自身独有见地的音乐学观点,对改建的管风琴音律等问题提出了至关重要的意见的。这些可能就是莱昂哈特的这个录音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理由之一了。
录音的选曲分别为管风琴建造当初时代活跃着的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路易·马尔尚(Louis Marchand, 1669-1732)的管风琴作品。另外,还收容有当时管风琴音乐占据一派风格的荷兰管风琴家阿博拉罕·范·凯尔克霍芬(Abraham Van den Kerckhoven, 1618-1701)、天才的英伦作曲家普塞尔的导师布劳(John Blow, 1649-1708。这位作曲家的情况可参考旧帖:[听曲忆往昔①])和德奥地域的穆法特(Georg Muffat, 1653-1704)等的作品。库普兰和马尔尚均为巴黎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音乐都对巴赫等德国作曲家们很大的影响。这一些,无论是泰勒曼、巴赫等的键盘音乐的作品中都非常明显。而马尔尚的话,熟悉巴赫的朋友也可能听说过那段有趣的传闻:他就是传说曾准备与巴赫比武,但赛前畏惧巴赫的威力临阵脱逃的那位音乐家。当然这也只是巴赫后人摆弄出来的,未必有什么根据的小道消息而已(相关内容可参考旧帖:[听曲忆往昔③]),……事实上马尔尚不但是在法国,在整个欧洲都是相当有名的管风琴即兴演奏家和作曲家。即便是巴赫本人也曾经多次赞扬过这位法国音乐家。
唱片所收容作品的内容可从下面的唱片内容表内看出来,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品类的作品。这其中有划分为教会弥撒仪式用的小品和即兴类非典礼小品。前者的话,如这里收容的库普兰的弥撒曲和布劳的弥撒小曲(英国圣公会教堂专用词汇Voluntary)等。
而其他一些幻想曲、托卡塔等则是归类为即兴曲类的。当然恰空舞曲的话,应该是舞曲变奏曲类的……。咋一看,唱片的曲目内容也是繁杂有余。不单是管风琴音乐地域性,而且曲种上也花样繁多。不过这也明显的显示出莱昂哈特的这些作品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通过各种“工况(case)”的测试,最大限度的显示一下这台著名管风琴的各种性能。
管风琴乐界倒是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就是将键盘乐器按照演奏者风格显示程度的话,现代钢琴的演奏是最容易表现出演奏者特有演奏风格的乐器的。而表现演奏者风格最少的则是管风琴了。以至于人们常说的是:到某某教堂听管风琴,而不会说到某某教堂听某某的演奏……。管风琴也是林林总总,一个教堂的乐器就是一个性格,即便是同一位建造师的建造,不可能有音效相同的管风琴。当然,管风琴也是一种空间性及其强的乐器,教堂内空间的大小、形状等要素也决定了管风琴的音效的。当然建造师们从这些出发考虑各个教堂的管风琴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76岁的莱昂哈特(1928-)至今依然以每年120场的频度走着他那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路。说起来120场的音乐会确实是数量惊人。最近火爆得很的某个明星类的钢琴家不也是这个数量级的吗?不过,这完全是两回事儿。莱昂哈特是古键盘音乐的演奏家,他的音乐会的90%是拨弦古钢琴的独奏音乐会。这样的乐器由于音量的限制,既不能弄到卡内基音乐厅,也不能弄到Concertgebouw,就连WigmoreHall也未必能够用上。这样的话,所谓的音乐会也就成了类似静安音乐会那样的袖珍场子了,人数的话,至多也就是200来人。如果要算算经济账的话,一张票USD15左右,说老实话完全不是那些明星类演奏家的一个零头……。
当然这还不是本地演奏就解决问题的,莱昂哈特的活动范围还是世界各地到处转悠的。他自己曾经打趣地说,早年Harpsichord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的演出基本上是背着Harpsichord到处走的……。这还不算,莱昂哈特演奏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巴洛克时代意、法、英、德地域的键盘音乐。几乎所有作品的乐谱都是莱昂哈特自己检索、校乐作曲家手稿,并全部自己手抄的。所以莱昂哈特几乎不用任何当代的印刷谱。
作为古乐键盘乐器音乐的演奏家,他们还必须自己掌握键盘乐器的音律调控。根据不同(时代、地域)的作品,需要对整场音乐会的乐器音律有一个统一的考虑。有时这样的考虑还未必是统一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作品随即调整音律。所以,听过莱昂哈特现场音乐会的朋友都会看到中场休息的时候,听众们有喝有吃的嬉闹着,而这位艺术家居然一个人在台上吭呲吭呲的埋头调音……。音乐会结束后,闷声不响的谢幕一回,然后悄悄走人……,就像一个几百年前的绅士坐在Harpsichord前,既不懂得如何讨好听众,也没有那种希望通过“手上的功夫”的摆弄来获取听众欢欣的念头……。这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地方。
莱昂哈特在这张唱片上的曲目组合,一方面是表现这台著名管风琴各个部件的声音性能的。可另一方面说,管风琴乐器在巴赫之前就是一种即兴性格明显的乐器。管风琴音乐在欧洲大部分地域都存在一段空白,这就有些像拨弦古钢琴一时从音乐舞台上消失了一样。不过这样的情况在法国却不曾存在,可以说管风琴及其音乐在法国是系统的传承了下来的,当然这也是和这张唱片没有太多联系的话题了。
上一次的[莫扎特室内乐]中提到了管风琴音乐录音的局限性,莱昂哈特这个录音也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乐器在音域、音色上的性格都能够听个明白,不过就是缺少了空间感,这一点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Alpha公司一如既往,唱片制作上讲究整体效果,从说明书到唱片封套,显示出制片人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对艺术效果的全面考虑。封面的出身弗兰德尔地域,活跃在巴黎宫廷的尚培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 1602-1674)的那幅Portrait d’homme(1650)的名画作为唱片封面;弗朗索瓦·多·布德·塞勒的名著[管风琴建造技艺]首版封面作为说明书的封面;内插数幅艺术家莱昂哈特、教堂内外景、管风琴的外形照片等,外加一套内容详尽的说明书。说实话音乐声中确实是像看了一部历史书一样……收获甚大!
(原文2004年8月间以[收片杂记0408D]为标题发表于古典音乐论坛)
http://www.classical.net.cn/forum/forumview.asp?forumid=1&id=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