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这就是极致?
能真正令人感到敬畏的音乐并不多(我说的是敬畏,而不是单纯的感人肺腑或摄人魂魄),特别是当你遇上一个早就令你魂牵梦绕发誓非听不可的声音,这时候往往容易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Future Sound Of London的名头我是久仰的了,可以说已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然而初听之下我还是被他们吓着了,毫不夸张地说,直觉得前边二十几年白活了——那种梦幻般浩荡的感觉,那种吞噬天下的奇巨容量……当然,在这样的音乐面前,区区二十几年也当真不算什么。
我听的是他们目前为止最好的专辑《Lifeforms》。Gary Cobain和Brian Dougans这两个可怕的天才,用无懈可击的致密声响和行云流水的拼贴在想象世界里任意驰骋,证明了电子是声音的一切可能。在这里,音乐作品不再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一个载体,而根本就成为了一个世界,里面有时间也有空间,并且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大得可以装下整个宇宙。
把专辑叫做“生命体”,这命题是不是忒大了点儿?不知道他们做这张专辑时是否有库布里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野心,试图诠释万物由来及人类的宿命等一切过去将来的未知,但这张专辑似乎真的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它首先给人的是直接的震撼,在那空灵的声音传来的最初,你自然而然地被吸住,想一探究竟,然后你知道是一扇通往远古和未来的时空之门打开了,无数不可思议的画面一一闪现,虽然奇异但并不陌生,和着生命的独特韵律时缓时急。像极了虚幻,又像极了真实,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在这里直接目睹了轮回,也被一种神奇力量感召着,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曾错过什么,我们存在的世界本就是这样的无中生有,似有还无……(孤独的,虚无的,荒诞的,我不自觉地又想到了人类的可悲处境,这似乎是在音乐之外了。)
诚然,音乐是抽象的,是意境化的东西,不像电影那么容易形成全方位的体认对象,而需要借助于听者想象力的发挥才能实现其价值——伦敦未来之声是那样的丰沛而细腻,无疑使这种想象来得极为轻易、自然。整个作品,大处气势磅礴,悠远绵长,令人联想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般的宏大景象;细处风致嫣然,晶莹剔透,宛如一片片闪着奇幻色泽的细小晶状体。这是完全经得起推敲的无数细节的组合,清晰饱满的颗粒和气泡,冗繁而层次分明地重叠编织的大量采样,那像要跳出来把人击中的电流,轻柔到中人欲醉的合成器音色……这种极致的令人叹服的程度,令人很难再有多余的兴趣去探究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而只想沉溺其中,去体验某种近似于由人性到神性的过渡以及被容纳的充实感。这是符合我理想又超出了我想象的氛围音乐,它是不可再详细定义的,因为它本身是无定型的,说它安静也好,说它动感也有道理,它就是那么地和谐统一,始终保持着流淌的状态,就像生命体本身。
如果还原为具象,他们描摹的事物可能大到星体的运行交会,小到细胞的分裂繁衍,可这一切太像了,如果不借助标题,我们很难作切实的判别与体会(这样说来标题是不好的,它让人的想象太拘泥于具体的形态了)。其实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必定有原力那样一个东西支配着宇宙万物,给大家规定了不同的周期,让他们在生死之间循环往复。差异只存在于表象,内里都是一样的新陈代谢,衰老死亡,而后重生(即便是要经过亿万年的中间期,也还是要重生。我相信尼采的无限循环理论,可惜那不是一个我们所能见的世界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可能还有更玄奥的形式。曾经看过一部科幻小说,讲的是人体内每一次细菌间的杀戮都对应了宇宙深处一次大的战役,我想这是有可能的。
听这张唱片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时间、空间打碎了重组的过程。而这重组的结果,是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的,以致我们无法去给它下一个定义。它是远古的,同时也是未来的;是荒蛮的,同时也是高度发达的;是自然的,同时也是机械化的。在所有这些各异的形态中,却都孕育着生命的同一性,平稳和缓而又忙碌不息,安然静谧而又畅快淋漓,这种情绪的表达超越了感动的范畴,是生命自身溢出的虔诚神圣的光芒。当一个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在面对它时,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理应达到的状态,光是“敬畏”也还嫌不够,最好是“物我两忘,心游万仞”。是啊,我听的时候已经迷失了,是迷失于这虚幻的世界,也是迷失于我自己的内心。如果说电子乐没有感情的话,那么它缺少的是狭义上的“小”感情,这种令人遐思万端、魂飞天外的无限“大”的感情,是我听其他的音乐找不到的。
我始终认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应该凌驾于其他一切人类情感之上的,并且一旦这么做了,人的心地都会变得纯净无比。所以我认为那些在作品中歌唱自然的音乐家都是超脱了普通情感的人,或者说,他们更多地拥有美好的自然性。伦敦未来之声无疑走得更远,他们不是歌唱自然,而是直接与大自然建立了亲密沟通,让大自然和着他们的节奏自己发声歌唱。我们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听了这样的音乐,每一个人的心地都变得纯净无比——它轻易地帮我们完成了这一进化。
我听的是他们目前为止最好的专辑《Lifeforms》。Gary Cobain和Brian Dougans这两个可怕的天才,用无懈可击的致密声响和行云流水的拼贴在想象世界里任意驰骋,证明了电子是声音的一切可能。在这里,音乐作品不再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一个载体,而根本就成为了一个世界,里面有时间也有空间,并且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大得可以装下整个宇宙。
把专辑叫做“生命体”,这命题是不是忒大了点儿?不知道他们做这张专辑时是否有库布里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野心,试图诠释万物由来及人类的宿命等一切过去将来的未知,但这张专辑似乎真的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它首先给人的是直接的震撼,在那空灵的声音传来的最初,你自然而然地被吸住,想一探究竟,然后你知道是一扇通往远古和未来的时空之门打开了,无数不可思议的画面一一闪现,虽然奇异但并不陌生,和着生命的独特韵律时缓时急。像极了虚幻,又像极了真实,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在这里直接目睹了轮回,也被一种神奇力量感召着,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曾错过什么,我们存在的世界本就是这样的无中生有,似有还无……(孤独的,虚无的,荒诞的,我不自觉地又想到了人类的可悲处境,这似乎是在音乐之外了。)
诚然,音乐是抽象的,是意境化的东西,不像电影那么容易形成全方位的体认对象,而需要借助于听者想象力的发挥才能实现其价值——伦敦未来之声是那样的丰沛而细腻,无疑使这种想象来得极为轻易、自然。整个作品,大处气势磅礴,悠远绵长,令人联想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般的宏大景象;细处风致嫣然,晶莹剔透,宛如一片片闪着奇幻色泽的细小晶状体。这是完全经得起推敲的无数细节的组合,清晰饱满的颗粒和气泡,冗繁而层次分明地重叠编织的大量采样,那像要跳出来把人击中的电流,轻柔到中人欲醉的合成器音色……这种极致的令人叹服的程度,令人很难再有多余的兴趣去探究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而只想沉溺其中,去体验某种近似于由人性到神性的过渡以及被容纳的充实感。这是符合我理想又超出了我想象的氛围音乐,它是不可再详细定义的,因为它本身是无定型的,说它安静也好,说它动感也有道理,它就是那么地和谐统一,始终保持着流淌的状态,就像生命体本身。
如果还原为具象,他们描摹的事物可能大到星体的运行交会,小到细胞的分裂繁衍,可这一切太像了,如果不借助标题,我们很难作切实的判别与体会(这样说来标题是不好的,它让人的想象太拘泥于具体的形态了)。其实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必定有原力那样一个东西支配着宇宙万物,给大家规定了不同的周期,让他们在生死之间循环往复。差异只存在于表象,内里都是一样的新陈代谢,衰老死亡,而后重生(即便是要经过亿万年的中间期,也还是要重生。我相信尼采的无限循环理论,可惜那不是一个我们所能见的世界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可能还有更玄奥的形式。曾经看过一部科幻小说,讲的是人体内每一次细菌间的杀戮都对应了宇宙深处一次大的战役,我想这是有可能的。
听这张唱片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时间、空间打碎了重组的过程。而这重组的结果,是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的,以致我们无法去给它下一个定义。它是远古的,同时也是未来的;是荒蛮的,同时也是高度发达的;是自然的,同时也是机械化的。在所有这些各异的形态中,却都孕育着生命的同一性,平稳和缓而又忙碌不息,安然静谧而又畅快淋漓,这种情绪的表达超越了感动的范畴,是生命自身溢出的虔诚神圣的光芒。当一个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在面对它时,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理应达到的状态,光是“敬畏”也还嫌不够,最好是“物我两忘,心游万仞”。是啊,我听的时候已经迷失了,是迷失于这虚幻的世界,也是迷失于我自己的内心。如果说电子乐没有感情的话,那么它缺少的是狭义上的“小”感情,这种令人遐思万端、魂飞天外的无限“大”的感情,是我听其他的音乐找不到的。
我始终认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应该凌驾于其他一切人类情感之上的,并且一旦这么做了,人的心地都会变得纯净无比。所以我认为那些在作品中歌唱自然的音乐家都是超脱了普通情感的人,或者说,他们更多地拥有美好的自然性。伦敦未来之声无疑走得更远,他们不是歌唱自然,而是直接与大自然建立了亲密沟通,让大自然和着他们的节奏自己发声歌唱。我们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听了这样的音乐,每一个人的心地都变得纯净无比——它轻易地帮我们完成了这一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