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平凡的试笔

Homeboy music.inc贴了一张力宏大学时的照片出来,还是青涩的模样。想到了力宏早期的唱片。最早的是《情敌贝多芬》,可除了这首歌,其他的歌曲基本都没有什么印象了,呃,对了,还有那首《Love me tender》,因为力宏在里面拽法文来着,反正我们也听不懂,总归是知道力宏曾经学过法文。
于是把《情敌贝多芬》的MP3找了出来,拉进播放器里,边看东西边听。少年时候的回忆全部都回来了。不是说我那时就开始听力宏的歌了,而是,专辑里的歌,一听就是那时的风格,满大街的抒情歌曲都是这样。再加上力宏的形象塑造上没有丝毫卖点,号称优质偶像,打符合大众口味却也到处都有的乖乖牌,专辑又没有特别上口的歌曲。这样说来,这张专辑推出后反应平平,倒也是情理之中。
专辑里有翻唱歌曲,《Love me tender》和《the water is wide》。单纯的翻唱而已,不像后来有所加工。《the water is wide》除了原唱,翻唱的也不少。从网上找了原唱Karla Bonoff版本和翻唱emi fujita版本,三首歌除了嗓音不同之外,歌手自身的诠释,编曲啊之类的几乎完全没有改变。
整张专辑听下来,除了早就熟悉的《情敌贝多芬》,值得再听的,就只有《听雨》了,而那首《last night》,我就不作评论了,因为内心深处,早已把它归到02年的《音乐进化论》里。更何况,7年以后的诠释和改编,让可听性提高不少。
对于《听雨》这首歌,感觉比较奇妙。闭着眼睛听到这首歌,就觉得这首抒情歌不错,即使放到今天,也不会过时,甚至很有点韩剧配乐的味道。重复听了好几遍,再次肯定,于是把这首歌列为整张专辑最好的一首歌。随后从电脑上换到CD机继续听,拿出歌词本翻翻,《听雨》的作曲人赫然列着王力宏的名字。顿时失笑。要知道,在第一张专辑里,力宏的创作可算是少之又少,我甚至以为《last night》是唯一一首。结果,被我一耳相中的,竟然还是力宏的作品,小佩服一下自己。真不知道是该肯定力宏的创作能力 ,还是该说我的耳朵被力宏的作品同化了。
应该是前者吧。因为我又想到了一件往事,跟这张专辑无关,顺带提提。2000年的时候,那时我大二,对于力宏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名字而已。那时很喜欢张惠妹,买了她的精选集,在寝室颠来倒去的放,最喜欢的一首是《爱,永远不会消失》,流行度很低,可我们就是喜欢。大四毕业前,一天晚上和室友卧谈到很晚,把原来喜欢听的磁带全部翻出来聊,这首歌必然在其中。两年后再次把歌词本翻开,我就愣住了,因为和上面一样,作曲人后面,也写着王力宏三个字。为此我感叹了很久,室友也开玩笑说,虽然我到01年底才喜欢力宏的歌,但结果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再次回到专辑。除了《听雨》和《情敌贝多芬》,如果要再从专辑里找一首出来,那就《四季》吧。词曲均是李子恒的手笔,那时正是他最辉煌的时候,虽然小虎队和红孩儿相继解散,但他写的歌依然被新人老人不断唱红大街小巷。诗性的歌词和轻柔的曲调是李子恒的招牌风格,虽然力宏的演绎中规中矩,但《四季》仍然很入耳,听起来很舒服。
总体来说,这张专辑实属平平,11年之后,再回首看这张专辑,除了令人无限怀念的倒立行走以及隐藏在MV里的小秘密,再没有什么可以让人一再提起了。BMG当时对力宏的定位错误,他们也许只是想再多一个有着ABC背景的青春偶像,却忘了这位ABC有着深厚的音乐基础。或许他们也不敢肯定力宏在娱乐圈的潜力,所以只弄了这么一个平凡的东西来试探市场,结果当然是不尽如人意。BMG唯一可以让我们感谢的,就是让力宏进入了娱乐圈,虽然展示自身的机会很小很小,但毕竟还是给大家惊鸿一瞥。不然怎么会有之后的转投福茂呢。
于是把《情敌贝多芬》的MP3找了出来,拉进播放器里,边看东西边听。少年时候的回忆全部都回来了。不是说我那时就开始听力宏的歌了,而是,专辑里的歌,一听就是那时的风格,满大街的抒情歌曲都是这样。再加上力宏的形象塑造上没有丝毫卖点,号称优质偶像,打符合大众口味却也到处都有的乖乖牌,专辑又没有特别上口的歌曲。这样说来,这张专辑推出后反应平平,倒也是情理之中。
专辑里有翻唱歌曲,《Love me tender》和《the water is wide》。单纯的翻唱而已,不像后来有所加工。《the water is wide》除了原唱,翻唱的也不少。从网上找了原唱Karla Bonoff版本和翻唱emi fujita版本,三首歌除了嗓音不同之外,歌手自身的诠释,编曲啊之类的几乎完全没有改变。
整张专辑听下来,除了早就熟悉的《情敌贝多芬》,值得再听的,就只有《听雨》了,而那首《last night》,我就不作评论了,因为内心深处,早已把它归到02年的《音乐进化论》里。更何况,7年以后的诠释和改编,让可听性提高不少。
对于《听雨》这首歌,感觉比较奇妙。闭着眼睛听到这首歌,就觉得这首抒情歌不错,即使放到今天,也不会过时,甚至很有点韩剧配乐的味道。重复听了好几遍,再次肯定,于是把这首歌列为整张专辑最好的一首歌。随后从电脑上换到CD机继续听,拿出歌词本翻翻,《听雨》的作曲人赫然列着王力宏的名字。顿时失笑。要知道,在第一张专辑里,力宏的创作可算是少之又少,我甚至以为《last night》是唯一一首。结果,被我一耳相中的,竟然还是力宏的作品,小佩服一下自己。真不知道是该肯定力宏的创作能力 ,还是该说我的耳朵被力宏的作品同化了。
应该是前者吧。因为我又想到了一件往事,跟这张专辑无关,顺带提提。2000年的时候,那时我大二,对于力宏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名字而已。那时很喜欢张惠妹,买了她的精选集,在寝室颠来倒去的放,最喜欢的一首是《爱,永远不会消失》,流行度很低,可我们就是喜欢。大四毕业前,一天晚上和室友卧谈到很晚,把原来喜欢听的磁带全部翻出来聊,这首歌必然在其中。两年后再次把歌词本翻开,我就愣住了,因为和上面一样,作曲人后面,也写着王力宏三个字。为此我感叹了很久,室友也开玩笑说,虽然我到01年底才喜欢力宏的歌,但结果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再次回到专辑。除了《听雨》和《情敌贝多芬》,如果要再从专辑里找一首出来,那就《四季》吧。词曲均是李子恒的手笔,那时正是他最辉煌的时候,虽然小虎队和红孩儿相继解散,但他写的歌依然被新人老人不断唱红大街小巷。诗性的歌词和轻柔的曲调是李子恒的招牌风格,虽然力宏的演绎中规中矩,但《四季》仍然很入耳,听起来很舒服。
总体来说,这张专辑实属平平,11年之后,再回首看这张专辑,除了令人无限怀念的倒立行走以及隐藏在MV里的小秘密,再没有什么可以让人一再提起了。BMG当时对力宏的定位错误,他们也许只是想再多一个有着ABC背景的青春偶像,却忘了这位ABC有着深厚的音乐基础。或许他们也不敢肯定力宏在娱乐圈的潜力,所以只弄了这么一个平凡的东西来试探市场,结果当然是不尽如人意。BMG唯一可以让我们感谢的,就是让力宏进入了娱乐圈,虽然展示自身的机会很小很小,但毕竟还是给大家惊鸿一瞥。不然怎么会有之后的转投福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