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萨达的舒曼钢琴作品录音
路易萨达的舒曼钢琴作品录音(BMG[RCA-France]74321786902)
一位喜爱钢琴音乐的朋友曾这样对我说过,如此迷恋舒曼钢琴作品的人却不听肖邦,实在是费解……。虽然是玩笑,也尽管我也不是拒绝肖邦音乐,不过这位朋友说的事情还是有一些意思的。我的理解,这位朋友的意思就是那些著名的肖邦钢琴家们(特指那些弹肖邦有些名气的,所谓一流钢琴家们)有哪一个不弹奏舒曼呢?不过我还是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舒曼作为钢琴音乐家,其早期钢琴作品于肖邦作品的风格重合部分是无可否认的。不过舒曼晚期的钢琴作品相对于自身的早期作品就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展现。如果说音乐作为作曲家的一种表现语言的话,那舒曼晚期的钢琴作品不单与其早期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和肖邦钢琴音乐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加之,尽管舒曼晚期的钢琴作品比较稀疏,然而钢琴家们却少有涉及。无论是音乐会还是迄今为止的那些录音媒体,像[拂晓之歌](op133)、[降E大调主题与变奏(天使主题与变奏)](Variationen über ein Eigenes Thema Es-Dur,Geister-Variationen)等都是少有出现在我们耳边的晚期作品。
就是这样,不曾想到2000年那位弹肖邦出身的路易萨达(Jean-Marc Luisada,1958-)在法国BMG(RCA-RedSeal)灌录出版的舒曼作品录音集中居然收录了舒曼晚期钢琴作品[降E大调主题与变奏(天使主题与变奏)]……。当然唱片封面选择的竟然是看似摇滚或NewAge类音乐的设计,很难想象法国同性恋画家Pierre et Gilles(皮埃尔和吉列斯,两个人的名字)所画的名为黑蝴蝶(Le Papillon noir)的丙烯画居然和舒曼钢琴作品联系上了……。这张唱片所收录的作品包括:蝴蝶(Op2)、狂欢节(Op9)、阿拉贝斯克(Op18)和天使主题与变奏。前面提到与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上的重合部分,不过对于舒曼来说音乐作品强大的文学作品支撑是肖邦作品中完全没有的。这一点从舒曼早期最有代表性的独奏作品[蝴蝶]中就能明显的体会到。当然舒曼的[狂欢节]更是如此了。路易萨达在这几个作品的演奏中,让人信服的将舒曼这些代表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事情和想象力最大限度的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喜出望外的事情。不过,路易萨达在[狂欢节]这个作品的表现上,倒也有令人愕然的地方。如路易萨达在对作品中两个虚构的人物形象男性弗洛伦斯坦(Florestan)和女性欧西比乌斯(Eusebius)的刻画上,给人感觉一种性别的颠倒。联系Pierre et Gilles那男性装扮得女性妖艳形象(这两位画家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无论男女,均为男性角色担任)的唱片封面画,这才觉得那层“倒错的内容”(非偏见性用词)或许也是演奏家刻意要表现的了吧……
舒曼是1856年7月29日死于波恩的安德尼希(Endenich)精神病院(详见[罗伯特·舒曼年表])。然而两年多前进入安德尼希精神病院后,舒曼的音乐创作几乎停顿了。这样一来舒曼在1854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它作为作曲家的最后一年了。现在普遍认为舒曼是因精神病患的缘故死在了精神病院。不过我个人隐约的感觉一种蹊跷。1854年2月舒曼投身莱茵河(也就是进入精神病院)之前最后完笔的正是那部[天使主题与变奏]。传说舒曼从2月17日开始创作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变奏部分,27日投身莱茵河而出走之前,将整个新创作的作品工整的誊写后搁在桌上……。早在十几年前,舒曼的日记中就不断的出现“天使”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曾经听到了天使的声音”等等。至今对舒曼的“天使”含义不太明确,而且一些舒曼学者们也各有分析,不过都缺乏严格的史料依据。而且这个作品的出版还曾经被克拉拉所拒绝。不单如此舒曼晚期作品、日记等都被这位夫人销毁。以至于我们可能永远没有可能听到那些晚期作品了……。作为一个著名音乐家的夫人,并且同时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的克拉拉来说,用小会和隐藏丈夫的作品、日记等手段来掩盖一些行为和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就此这位天才音乐的作品不能被后人所感受的话,显然难以原谅……。
天使的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在1853年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在舒曼生前没能出版和上演,即便是舒曼身后那些欲将该作品退出来的行为也遭到了舒曼家人的反对。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到了上个世纪的30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日后另文涉及)。为何舒曼夫人和家人如此屏蔽曾回响与晚年舒曼耳边的“天使的声音”呢……。不过,舒曼音乐的理解者之一的勃拉姆斯也曾经以舒曼的这个降E大调天使主题写过一个4手钢琴主体与变奏作品(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Schumann in E-flat Major, Op.23),遗憾的是无论是舒曼的[天使主题与变奏],还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舒曼主题与变奏]都很少被演奏和录音,对其了解的朋友也甚少……。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到著名钢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90年代末在Teldec留下的两个舒曼作品专辑。其中就将舒曼晚年最重要的两个钢琴作品收容其中(参见:舒曼: 克莱斯莱利亚纳、拂晓之歌等-席夫)。更有意义的是唱片的说明书是由同样重视舒曼晚年作品的著名双簧管演奏家、作曲家霍利格尔所撰写。这也俨然成了一份重要的舒曼晚期钢琴作品的重要论述了。
人常说天鹅在临死之前会发出一声让人感到哀怨、悲惨的叫声,舒曼的[天使主题与变奏]正是类似那将死的天鹅留下的最后的哀鸣。而鲁伊萨达的这个作品的演奏就如同在舒曼死后重新让我们听到了那将死天鹅的叫声……
(原文2006年1月刊载于古典音乐论坛classical.net.cn)
一位喜爱钢琴音乐的朋友曾这样对我说过,如此迷恋舒曼钢琴作品的人却不听肖邦,实在是费解……。虽然是玩笑,也尽管我也不是拒绝肖邦音乐,不过这位朋友说的事情还是有一些意思的。我的理解,这位朋友的意思就是那些著名的肖邦钢琴家们(特指那些弹肖邦有些名气的,所谓一流钢琴家们)有哪一个不弹奏舒曼呢?不过我还是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舒曼作为钢琴音乐家,其早期钢琴作品于肖邦作品的风格重合部分是无可否认的。不过舒曼晚期的钢琴作品相对于自身的早期作品就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展现。如果说音乐作为作曲家的一种表现语言的话,那舒曼晚期的钢琴作品不单与其早期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和肖邦钢琴音乐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加之,尽管舒曼晚期的钢琴作品比较稀疏,然而钢琴家们却少有涉及。无论是音乐会还是迄今为止的那些录音媒体,像[拂晓之歌](op133)、[降E大调主题与变奏(天使主题与变奏)](Variationen über ein Eigenes Thema Es-Dur,Geister-Variationen)等都是少有出现在我们耳边的晚期作品。
就是这样,不曾想到2000年那位弹肖邦出身的路易萨达(Jean-Marc Luisada,1958-)在法国BMG(RCA-RedSeal)灌录出版的舒曼作品录音集中居然收录了舒曼晚期钢琴作品[降E大调主题与变奏(天使主题与变奏)]……。当然唱片封面选择的竟然是看似摇滚或NewAge类音乐的设计,很难想象法国同性恋画家Pierre et Gilles(皮埃尔和吉列斯,两个人的名字)所画的名为黑蝴蝶(Le Papillon noir)的丙烯画居然和舒曼钢琴作品联系上了……。这张唱片所收录的作品包括:蝴蝶(Op2)、狂欢节(Op9)、阿拉贝斯克(Op18)和天使主题与变奏。前面提到与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上的重合部分,不过对于舒曼来说音乐作品强大的文学作品支撑是肖邦作品中完全没有的。这一点从舒曼早期最有代表性的独奏作品[蝴蝶]中就能明显的体会到。当然舒曼的[狂欢节]更是如此了。路易萨达在这几个作品的演奏中,让人信服的将舒曼这些代表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事情和想象力最大限度的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喜出望外的事情。不过,路易萨达在[狂欢节]这个作品的表现上,倒也有令人愕然的地方。如路易萨达在对作品中两个虚构的人物形象男性弗洛伦斯坦(Florestan)和女性欧西比乌斯(Eusebius)的刻画上,给人感觉一种性别的颠倒。联系Pierre et Gilles那男性装扮得女性妖艳形象(这两位画家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无论男女,均为男性角色担任)的唱片封面画,这才觉得那层“倒错的内容”(非偏见性用词)或许也是演奏家刻意要表现的了吧……
舒曼是1856年7月29日死于波恩的安德尼希(Endenich)精神病院(详见[罗伯特·舒曼年表])。然而两年多前进入安德尼希精神病院后,舒曼的音乐创作几乎停顿了。这样一来舒曼在1854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它作为作曲家的最后一年了。现在普遍认为舒曼是因精神病患的缘故死在了精神病院。不过我个人隐约的感觉一种蹊跷。1854年2月舒曼投身莱茵河(也就是进入精神病院)之前最后完笔的正是那部[天使主题与变奏]。传说舒曼从2月17日开始创作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变奏部分,27日投身莱茵河而出走之前,将整个新创作的作品工整的誊写后搁在桌上……。早在十几年前,舒曼的日记中就不断的出现“天使”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曾经听到了天使的声音”等等。至今对舒曼的“天使”含义不太明确,而且一些舒曼学者们也各有分析,不过都缺乏严格的史料依据。而且这个作品的出版还曾经被克拉拉所拒绝。不单如此舒曼晚期作品、日记等都被这位夫人销毁。以至于我们可能永远没有可能听到那些晚期作品了……。作为一个著名音乐家的夫人,并且同时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的克拉拉来说,用小会和隐藏丈夫的作品、日记等手段来掩盖一些行为和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就此这位天才音乐的作品不能被后人所感受的话,显然难以原谅……。
天使的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在1853年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在舒曼生前没能出版和上演,即便是舒曼身后那些欲将该作品退出来的行为也遭到了舒曼家人的反对。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到了上个世纪的30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日后另文涉及)。为何舒曼夫人和家人如此屏蔽曾回响与晚年舒曼耳边的“天使的声音”呢……。不过,舒曼音乐的理解者之一的勃拉姆斯也曾经以舒曼的这个降E大调天使主题写过一个4手钢琴主体与变奏作品(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Schumann in E-flat Major, Op.23),遗憾的是无论是舒曼的[天使主题与变奏],还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舒曼主题与变奏]都很少被演奏和录音,对其了解的朋友也甚少……。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到著名钢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90年代末在Teldec留下的两个舒曼作品专辑。其中就将舒曼晚年最重要的两个钢琴作品收容其中(参见:舒曼: 克莱斯莱利亚纳、拂晓之歌等-席夫)。更有意义的是唱片的说明书是由同样重视舒曼晚年作品的著名双簧管演奏家、作曲家霍利格尔所撰写。这也俨然成了一份重要的舒曼晚期钢琴作品的重要论述了。
人常说天鹅在临死之前会发出一声让人感到哀怨、悲惨的叫声,舒曼的[天使主题与变奏]正是类似那将死的天鹅留下的最后的哀鸣。而鲁伊萨达的这个作品的演奏就如同在舒曼死后重新让我们听到了那将死天鹅的叫声……
(原文2006年1月刊载于古典音乐论坛classic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