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意义和依然的意义

几日来,听周董新专辑《依然范特西》,一些零散想法在心中缓缓郁积起来。完全来自本能,绝与某些专业素养不相干。
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亲爱的Jay你想要模仿、改变和表达什么?你开始刻意尝试靠下靠后的发声位置,刻意模拟貌似深沉、“磁性”、中肯的那类声线;开始口齿清晰、重重吐字,一改原先模糊不清、特色鲜明的“周式哼唱”;开始变得,仿佛要归入一般的常规的通俗男歌手的路线里去。在这张新辑里,明显的好几首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刻意,比如《千里之外》、《迷迭香》、《菊花台》,以致于我在听时总出现怀疑不是他所唱的错幻觉。他自己和他背后的策划人,用意是否在于通过如此的过于多元尝试,向歌迷们昭示一个“长大了”的周杰伦?却没想过如果照此发展、失掉之所以受追捧的浪漫不羁特质,他还剩什么?也许惟剩老去的杰伦而已了。本家星爷变身“客座教授”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刻意减弱“周氏”特色的无厘头台词动作、试图增加“文化探索”、兼而大玩起电脑特效,在接受主流评论称为“进步”的褒奖声同时,却让相当一部分星迷在失望中远去、一部分仍迷茫张望中——如果说星爷的风格转变尚属褒贬不一,那么刘仪伟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花大力气将一口普通话讲到珠圆玉润,就实在令他的fans叹惋。那么,周董呢?
除去唱腔上的改变(真的只能说是“改变”而不算“突破”),在整体曲风、词风上算是中规中矩、无大新意,延续最近几张专辑几首古韵中国风+几首华丽大气带黑色感的欧洲风格+几首强劲快速含混的说唱rap+几首格调中庸的慢板周式怀旧情歌,延续惯用的包装、上市、运做模式。倒也没什么不好,挺好。反正今天的周杰伦已不比当年《范特西》之前的周杰伦,他已成为国内流行音乐和大批簇拥fans中的一个流行风标、一块金字招牌,只要是他就够好,不出差错争议就够好。至于作为他音乐中尽管通常听不清却仍是一大亮点的“诗化”词作品,在这张专辑里,我们虽不能武断绝对的下结论“文山才尽”,但无法再像从前那般总给歌迷们以莫大惊喜,却是事实。
只是这样一张专辑,不知为什么要取名作《依然范特西》?“依然”的意义在哪里?诚然,把《依然范特西》和《范特西》放在一起比较,有一些歌曲确有相通对应之处:例如听到新集第2首《听妈妈的话》时我想起彼时同为第2首的《爸我回来了》,眼前出现一个少年形象,从一个生长在家庭暴力中、性情阴郁压抑的孩子开始,和所有80前后生同龄人一样走过青少年叛逆伴随日港台娱乐业浸染的时代,最终成长成为尽管回忆中有许多不完美、内心已学会珍惜和感恩、充满柔和与温暖的人。事实上《听妈妈的话》是我个人在这张新专辑中最喜欢的一首歌,一听难忘,一下触动。倒是被大家当作所谓“首波主打”宣传较多的《千里之外》没给我太深感觉,不就是延续中式味道的唯美悲剧爱情么,不就是邀请来费玉清么——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周董实在是个实验音乐人,在尝试过将R&B曲风与多种民族乐器、甚至戏曲的独特质感相编配结合后,又仍不尽兴的玩起了人声,只不过这一次,个人觉得费大叔的技艺虽炉火纯青无可挑剔,但半美声半民族唱法的清丽抒情声音和周的尽管努力深沉发声、咬字清楚的调调混在一块儿,总还是有说不出的不和谐。不确定的想,周的“中国风”也许亦从那张《范特西》开始,《上海一九四三》可谓是一个黑白泛黄却婉转美丽的代表;但我始终固执的认为在我最喜欢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之后,再无超越。而“fantasy”这个词,该是与梦幻的色彩迷离交织无法分开的,可从前那些令我们喜爱和怀念的、充满天马行空瑰奇幻想的作品,如《威廉古堡》等,到哪儿去了呢?“依然范特西”,其实已很久都没有fantasy了。
也许,只是尚能够解释为,还有那些周董品牌的或激烈或缠绵的歌,以欢喜的心情不苛求的耳朵随便听听来要求,它们“依然”是好听的。商业时代,这一点,还没变。
http://qiongqiongqq.spaces.live.com/blog/cns!94C8F7D6273A80DC!533.entry
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亲爱的Jay你想要模仿、改变和表达什么?你开始刻意尝试靠下靠后的发声位置,刻意模拟貌似深沉、“磁性”、中肯的那类声线;开始口齿清晰、重重吐字,一改原先模糊不清、特色鲜明的“周式哼唱”;开始变得,仿佛要归入一般的常规的通俗男歌手的路线里去。在这张新辑里,明显的好几首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刻意,比如《千里之外》、《迷迭香》、《菊花台》,以致于我在听时总出现怀疑不是他所唱的错幻觉。他自己和他背后的策划人,用意是否在于通过如此的过于多元尝试,向歌迷们昭示一个“长大了”的周杰伦?却没想过如果照此发展、失掉之所以受追捧的浪漫不羁特质,他还剩什么?也许惟剩老去的杰伦而已了。本家星爷变身“客座教授”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刻意减弱“周氏”特色的无厘头台词动作、试图增加“文化探索”、兼而大玩起电脑特效,在接受主流评论称为“进步”的褒奖声同时,却让相当一部分星迷在失望中远去、一部分仍迷茫张望中——如果说星爷的风格转变尚属褒贬不一,那么刘仪伟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花大力气将一口普通话讲到珠圆玉润,就实在令他的fans叹惋。那么,周董呢?
除去唱腔上的改变(真的只能说是“改变”而不算“突破”),在整体曲风、词风上算是中规中矩、无大新意,延续最近几张专辑几首古韵中国风+几首华丽大气带黑色感的欧洲风格+几首强劲快速含混的说唱rap+几首格调中庸的慢板周式怀旧情歌,延续惯用的包装、上市、运做模式。倒也没什么不好,挺好。反正今天的周杰伦已不比当年《范特西》之前的周杰伦,他已成为国内流行音乐和大批簇拥fans中的一个流行风标、一块金字招牌,只要是他就够好,不出差错争议就够好。至于作为他音乐中尽管通常听不清却仍是一大亮点的“诗化”词作品,在这张专辑里,我们虽不能武断绝对的下结论“文山才尽”,但无法再像从前那般总给歌迷们以莫大惊喜,却是事实。
只是这样一张专辑,不知为什么要取名作《依然范特西》?“依然”的意义在哪里?诚然,把《依然范特西》和《范特西》放在一起比较,有一些歌曲确有相通对应之处:例如听到新集第2首《听妈妈的话》时我想起彼时同为第2首的《爸我回来了》,眼前出现一个少年形象,从一个生长在家庭暴力中、性情阴郁压抑的孩子开始,和所有80前后生同龄人一样走过青少年叛逆伴随日港台娱乐业浸染的时代,最终成长成为尽管回忆中有许多不完美、内心已学会珍惜和感恩、充满柔和与温暖的人。事实上《听妈妈的话》是我个人在这张新专辑中最喜欢的一首歌,一听难忘,一下触动。倒是被大家当作所谓“首波主打”宣传较多的《千里之外》没给我太深感觉,不就是延续中式味道的唯美悲剧爱情么,不就是邀请来费玉清么——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周董实在是个实验音乐人,在尝试过将R&B曲风与多种民族乐器、甚至戏曲的独特质感相编配结合后,又仍不尽兴的玩起了人声,只不过这一次,个人觉得费大叔的技艺虽炉火纯青无可挑剔,但半美声半民族唱法的清丽抒情声音和周的尽管努力深沉发声、咬字清楚的调调混在一块儿,总还是有说不出的不和谐。不确定的想,周的“中国风”也许亦从那张《范特西》开始,《上海一九四三》可谓是一个黑白泛黄却婉转美丽的代表;但我始终固执的认为在我最喜欢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之后,再无超越。而“fantasy”这个词,该是与梦幻的色彩迷离交织无法分开的,可从前那些令我们喜爱和怀念的、充满天马行空瑰奇幻想的作品,如《威廉古堡》等,到哪儿去了呢?“依然范特西”,其实已很久都没有fantasy了。
也许,只是尚能够解释为,还有那些周董品牌的或激烈或缠绵的歌,以欢喜的心情不苛求的耳朵随便听听来要求,它们“依然”是好听的。商业时代,这一点,还没变。
http://qiongqiongqq.spaces.live.com/blog/cns!94C8F7D6273A80DC!533.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