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潜入民谣的似水年华

再过几天,也就是9月21日,这个叫Leonard Cohen的人要过生日了.在我认识他以前,他已经很有名了.在这个那么多人想证明自己有多么成功的时代,他却从没有喧哗地大声高唱,尽管他已经有了许多骄人的业绩:曾获得过加拿大最高文学奖,被评论界用来和乔伊斯相提并论,参加1967年里程碑式的新港音乐节.所写的每部作品都有超过百万的销量,出过9本诗集、2本小说和10多张唱片.让著名电影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深受启迪……也
许这样.他就可以隐藏自己,不让你知道他其实是个和自己对话的人.
这张唱片精选的是Cohen六七十年代的名曲,或者说,他民谣和诗歌最初结合成的内心独白.Cohen选择民谣是必然的,因为诗歌和民谣的节律浑然一体,内容和形式从而达到高度统一,他的低吟有种朴实深邃的悲情,伴着器乐所营造的适宜的温度.在那首”Suzanne”里,他平静地唱道 “他说人都是水手 /在海洋释放他们之时/你想你可以相信他/因为他已触动你的躯体,以他的精神……”在”Who BY FIRE “里,他以简练有力的问句一气呵成一篇箴言录,这一触就触到人的心灵,然而又不能像”调查问卷那样拱手交出,因为生活里有太多隐秘的细沟.
Leonard Cohen的大部分音乐都如出一辙地平稳素净.像德加以一个丑女为题材画出杰作一样,CohEN的题材可以是一件简陋的旧雨衣.他低调地唱诵这件”著名的蓝雨衣”时,某些过去会重现,这和LOUREED的”PalE BLue Eyes”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一个忠实于内心的人,是无需以强烈的方式来表达的.对他来说,与其让作品跟随时代,不如让它成为一座宁静的湖泊,那些带走纯真的云,那些经过又注入过感情的河,都归顺在这湖泊里,吉他就是柔和的涟漪,歌声就是飞翔的雨和花朵.他可以看天空怎么被大风刮得一片混沌,又怎么恢复和谐,然后自然地把视线延伸到遥远的人类.
这是Cohen的特质,他不必去捕捉时代的变化.他在内省间已把不同的时空唤到一起.这种乐境,应该是澄明,而不是清澈.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是”一个诗人经常有深层的冲突,而在他的作品里,他可以让这些冲突和解.那个地方叫做港湾,是重归于好的地方,是平静的吻”.
│
相比其他的名曲,”SO Long Marianne”倒显得独具一种青春活力.当他唱着”Now So Long,MariaNNE, It’s Time That We Began to Laugh And Cry and Cry And Laugh About it All Again”.旁边有苏格兰风笛和提琴轻快地应和着.随后伤感逐步退下去,另一些感觉升上来.至于为何笑又为何哭,那是存给他的内心专用的,那些回旋在他心头的事物,已不能轻易言说.只是在”HEY ,THAT‘S NO WAY TO SAY GOODBYE”这个歌名里,他不经意地流露了一点线索.
有时候路灯下的告别并不是去而不返.
就这样.他不停地向自己的内心自首,不停地用音乐与诗和自己说话.
作者:任正
出处:<音乐之内@电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