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存整取的盛宴之<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专辑《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一提起这张专辑,我就不可抑制地心潮澎湃。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块无瑕美玉,它的美源于它的真实,而无瑕,则因为首首歌曲完美构造的全面。这是一次厚积薄发的表演,每首歌曲只是搭建了一个华丽的舞台,真诚的盛装演出要靠听者在自己心中开启。
整张专辑顺着“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二元结构呈现。激烈的摇滚与舒畅的民谣相映成趣。Dolores说这是一张写给过去的专辑,因此,有很多感伤的怀念,但把这层忧伤的灰纱揭开,又可以看见一直向前的明净眼睛:在《Hollywood》里,她高唱:“Run Away,Run Away”迷途后的逃离显得坚定而迫切;在<<Salvation>>里,有坚决地呵斥:“To all the kids with heroin eyes,don’t do it,don’t do it,”是非的明辨如楚河汉界般明晰。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既是写给别人,也是写给自己,用歌声给青春做个了断,用喉咙给最美好的年华添个总结的注脚。首首歌曲作为一个流畅的代表特定年华的符号向耳膜袭来,《Hollywood》是冲动不安的青春,<<Salvation>>是十六年华的懵懂尝试,<<When You Are Gone>>则是作为青涩年纪的爱情重伤的心态寂寞登场,<<War Child>>和<<Bosnia>>将一种不一样的童年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一颗伤痕累累的稚嫩的心,要我们明白这个世界还有残酷。<<I’m still remember>>,<<Joe>>,<<I just shot John Lennon>>和<<Cordell>>则怀念了那些在时间序列上已成过往的人,这四首歌是记忆的胶片,有四周泛黄的那一天,可永远都可以成为鲜活的相片,让我们把追怀的脚步画一个圆满的圈。
最后,依旧自不量力地说说封面。封一的暖黄色第一次让人觉得不再有那么尖锐的冷峭,反而给我太阳初升的希望。封三是躺于一片绚烂花圈中的婴孩,眼神迷茫,不知是在埋葬希望还是在托起希望。唯一确定的是,这是张绚丽好看的图片,浓烈的色调让人眩晕,一如专辑的精彩。
Dolores在歌单的末尾说: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and those left behind.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dies”是的,never dies。有些东西能一直在我的生命里伴我同行。
《Hollywood》
摇滚的好处就在于它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当下作者性情中最真实的想法,然而也因为这,有时候的摇滚,一甩头,让人览尽的并非真切,而是泼妇骂街的低贱。我想,生命的片断假若用真实的情感体验连缀,那不雅的摇摆和平淡的措词也会在心灵的角落生辉的。《Hollywood》大约是在如此真切的情感体验下创作的。前段时间,偶然见得一则英国镜报对Dolores的采访,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Dolores,面对繁华,不仅不是处世不惊的态度,反而轻蔑于盛名尾随而来的一切,她说:“名气是让人自杀的毒药”成名后,她在好莱坞的贝佛利大街上大肆购买豪华衣饰,一时昏了头脑,好在凭着她聪敏的体悟,我们已经可以在 《Hollywood》中看清她对这一是非之地弊端的洞察。“This is not Hollywood like ,like I understand.”人在有的时候,是会选择性地成为瞎子的:爱的时候,优点会蒙蔽眼睛,恨的时候,,眼球里又会短处四现。做梦很美,有时,亦会发现“梦不是梦”的那一天。好莱坞又被称为造梦者,这“造”字,如此看来,也是十分妥帖的了,要知道,天然生芳华,“造”出的却只能是日久香散的人造香精。听《Hollywood》,总会预先把声音开得很大,只等着耳膜炸响,身子随之一颤的那刻,那是一种激荡的身体和心灵体验,让我少些麻木的目光和冰凉的心灵温度。歌曲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把一切乐器家什都用了上去,听上去聒噪,却似乎以此方式昭然一个真相:“好莱坞只可能是使身心疲乏的兵工厂,心灵在这里难以栖息安宁。”假若果真这样,那么The Cranberries告诉误入者:“Run Away, run away ”因It’s not so glamorous at all.”在这里,乐曲的嘈杂表演和内心的宁静诉求以南辕北辙的形式达到内容上的融洽。
<<Salvation>>
时间上的短小精悍并不影响它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完整性。这一首歌,劝阻少年吸毒,并且以珠玑字句提出了青少年吸毒的大多数真实原因。表现方式也一活泼明朗的风格为主。“Inject your soul with liberty , it’s free, it’s free”这简短的满不在乎的句子,其意义却是丰富的:“inject”一词是“注射”之意利用此等双关语,一方面喻毒品吸食方式中的静脉注射,达到风趣之感,另一方面,以“注射”这种非自然的借外力强制方式获得自由解放,表明青春期的判逆性,同时予以此方式以戏谑。然而,此等戏谑到此还未平息,The Cranberries到此目标一转,直指父母做调侃:“To all parents with sleep ness night ,sleepness nights,tie your kids onto their beds,clean their heads!!”这是暴力教导方式的幽默化,对于吸毒事件的关注,The Cranberries倒是跳出“只求过于当事者”的思维牢笼,将此时间用一根不断的线牵了起来,表明恶果发生的复杂性。一首歌曲下来,真的是很公正地让我们看到了无辜者缺席的局面。
<<When You Are Gone>>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歌声在头脑中营造的酒吧里手握老式麦克风摇摆歌唱的氛围。可以想像,一盏幽蓝灯光照在Dolores头顶,像瀑布在Dolores的周身散开,舞台下,圆桌旁围坐的人各手执啤酒咖啡,静心聆听,歌声在暗淡得有些深蓝的空气里伴氤氲而起的烟雾迟缓地摇摆于几近凝滞的时光中。这种头脑停滞于时间的出入,只等一种不要思考的体验穿梭而过的机会又有几次呢?不多,就这么一次。
<<Free To Decide>>
这首歌一如它的名字,洒脱得够彻底,Dolores的嗓音在沙漠里歌唱,就好比狂沙蔓延,不受拘束地走到每一个角落。只是,既然有了自由,为何又要做抉择呢?Free To Decide,Free To Decide,原以为从一个框里振臂而出,却不知有一个更大的框,我们永远也逃不脱。“抉择“前“自由”的定语只是让局限的“A,B,C”选择支多出一个“D”的可能项。生活,依旧得在“选择他妈的电视,冰箱,工作”的过程中被套上隐形的枷锁。Dolores无拘地高唱:“to hell with your narrow mind”“You should leave your life behind”,教我们脱离个人情调地关注这个有伤的世界,倒像是一个最无奈的选择。唯有这种方式,我们的渺小能被微缩。
<<War Child>>
生命与光荣,究竟哪个重要?如果两者只可互为代价地取其一,又该如何?The Cranberries从战争切入,给了我自己的答案:所谓的政治上的光荣完全可与领土贪欲画上等号,而这愚蠢的光荣又终归是展硝烟散尽后的破旗,与四下里散落的灰烬一起代表失败的意义。
另外,乐声上的大气势造就了一份战争后的悲怆感。
<<Forever Yellow Skies>>
Dolores最淳朴无华的声音在这里展露无遗,完全没有玩弄技巧的成分。鼓音主导的快节奏让人脚掌发痒。
<<The Rebels>>:
Dolores的个人秀。这首歌在慢快间起伏,高低间飘移。忽得一瞬,Dolores便把浅吟低唱抬到放声高歌的层度,快慢节奏的转换也是游刃有余。
整首歌是一段对“青葱”岁月的追怀,那段岁月,形式上的叛逆不羁只是追寻自我方向的模式,快乐依旧在那段过往里扮演着主题曲。而挥手告别后,一切倒扭曲起来,激战不堪的影子从未停过。这样的现实裹胁着每个“我”,把“我们”从“the rebels of the rebel scene”的时空拖入the rebels的境遇,真的是,一回首,物我两相移,今朝昨日异地。
<<Intermission>>:
先开始是一阵不安跃动的音符于左耳,右耳间跳动,后边响起的悦耳 声音让人响起旋转木马的趣味。
<<I just shot John Lennon>>:
The Cranberries的反表现方式的延续。在整张专辑里,惟有此首歌曲在怀念已逝者方面采用了活跃的曲调。按着已成的定式思维,我们本应期望这样的主题该配以类似<<Dying in the sun>>的忧郁曲调,达到让人“涕泣零若雨”的悲情效果。然而,大的悲伤早已超越了眼泪所能表达的范围。这里的悲伤大约是悲痛尽头的物极必反。
<<Electric Blue>>:
它的瑰丽在于将我抛入了对于中世纪的奇妙幻想。开头的几阵浑厚的钟声和类似宗教圣歌的庄严气氛都显示出森林深处的神秘感。
<<I’m still remembering>>:
专辑里最明净的眼睛。岁月冲得净忧伤,却冲不净思念。Kurt Cobain和 J.F.K.的离开剩下的是美好的猜测和零落的感怀。
好风长吟,好梦长圆。
<<Will you remember>>
这首歌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简单有趣。乐曲上的同一乐音的反复回旋和歌词上的同一句式的重复应用让一个女人的爱情痴迷症状跃然纸上。
<<Joe>>
Joe是Dolores去世的爷爷,想必是个慈眉善目的白胡子面色红润的老头。总是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日头西落时分,躺在一把摇椅上,抱着小小的Dolores,看夕阳如血。总是在秋日降临的时候,在金黄的麦田里,拉Dolores的小手,做稚趣的游戏。总是在每个冬日的寒夜里,围于炉火旁,想过去的往事。Dolores用白描勾画的Joe,在一片共通性描绘中,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每个人的Joe,化为一卷童年的图片,在一片记忆的海洋里湮没后被唤醒。
<<Cordell>>
Cordell是何许人也?这个歌词本身没有揭开的谜实际上也并不重要。极度感性化的抒情让歌曲本身的悦耳多了一些钻入心髓的感动。在“Cordell”的具体身份尚无法确定的情况下,真的可以把它作为专辑的主旨“To the faithful departed”献给每一个已经走在我们前面的人,然后在心中默许:“I hope you have gone to a better place”
<<Bosnia>>
这首歌里广博的音乐元素的和谐搭配让人惊叹。起先是悬于顶点的女高音,中间是摇滚的粗犷唱腔,后半部又有泰语式的童音伴唱,而尤为精彩的是歌末的几声音乐盒的单弦音乐,这小段音乐给了我极传神的想象性镜头:烈焰大火下破碎躺于地上独自鸣唱的音乐盒——战争经过的荒寥感和破坏力尽显无遗。歌曲末尾的交响式收尾点睛地让荒芜蔓延。
一提起这张专辑,我就不可抑制地心潮澎湃。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块无瑕美玉,它的美源于它的真实,而无瑕,则因为首首歌曲完美构造的全面。这是一次厚积薄发的表演,每首歌曲只是搭建了一个华丽的舞台,真诚的盛装演出要靠听者在自己心中开启。
整张专辑顺着“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二元结构呈现。激烈的摇滚与舒畅的民谣相映成趣。Dolores说这是一张写给过去的专辑,因此,有很多感伤的怀念,但把这层忧伤的灰纱揭开,又可以看见一直向前的明净眼睛:在《Hollywood》里,她高唱:“Run Away,Run Away”迷途后的逃离显得坚定而迫切;在<<Salvation>>里,有坚决地呵斥:“To all the kids with heroin eyes,don’t do it,don’t do it,”是非的明辨如楚河汉界般明晰。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既是写给别人,也是写给自己,用歌声给青春做个了断,用喉咙给最美好的年华添个总结的注脚。首首歌曲作为一个流畅的代表特定年华的符号向耳膜袭来,《Hollywood》是冲动不安的青春,<<Salvation>>是十六年华的懵懂尝试,<<When You Are Gone>>则是作为青涩年纪的爱情重伤的心态寂寞登场,<<War Child>>和<<Bosnia>>将一种不一样的童年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一颗伤痕累累的稚嫩的心,要我们明白这个世界还有残酷。<<I’m still remember>>,<<Joe>>,<<I just shot John Lennon>>和<<Cordell>>则怀念了那些在时间序列上已成过往的人,这四首歌是记忆的胶片,有四周泛黄的那一天,可永远都可以成为鲜活的相片,让我们把追怀的脚步画一个圆满的圈。
最后,依旧自不量力地说说封面。封一的暖黄色第一次让人觉得不再有那么尖锐的冷峭,反而给我太阳初升的希望。封三是躺于一片绚烂花圈中的婴孩,眼神迷茫,不知是在埋葬希望还是在托起希望。唯一确定的是,这是张绚丽好看的图片,浓烈的色调让人眩晕,一如专辑的精彩。
Dolores在歌单的末尾说: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and those left behind.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dies”是的,never dies。有些东西能一直在我的生命里伴我同行。
《Hollywood》
摇滚的好处就在于它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当下作者性情中最真实的想法,然而也因为这,有时候的摇滚,一甩头,让人览尽的并非真切,而是泼妇骂街的低贱。我想,生命的片断假若用真实的情感体验连缀,那不雅的摇摆和平淡的措词也会在心灵的角落生辉的。《Hollywood》大约是在如此真切的情感体验下创作的。前段时间,偶然见得一则英国镜报对Dolores的采访,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Dolores,面对繁华,不仅不是处世不惊的态度,反而轻蔑于盛名尾随而来的一切,她说:“名气是让人自杀的毒药”成名后,她在好莱坞的贝佛利大街上大肆购买豪华衣饰,一时昏了头脑,好在凭着她聪敏的体悟,我们已经可以在 《Hollywood》中看清她对这一是非之地弊端的洞察。“This is not Hollywood like ,like I understand.”人在有的时候,是会选择性地成为瞎子的:爱的时候,优点会蒙蔽眼睛,恨的时候,,眼球里又会短处四现。做梦很美,有时,亦会发现“梦不是梦”的那一天。好莱坞又被称为造梦者,这“造”字,如此看来,也是十分妥帖的了,要知道,天然生芳华,“造”出的却只能是日久香散的人造香精。听《Hollywood》,总会预先把声音开得很大,只等着耳膜炸响,身子随之一颤的那刻,那是一种激荡的身体和心灵体验,让我少些麻木的目光和冰凉的心灵温度。歌曲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把一切乐器家什都用了上去,听上去聒噪,却似乎以此方式昭然一个真相:“好莱坞只可能是使身心疲乏的兵工厂,心灵在这里难以栖息安宁。”假若果真这样,那么The Cranberries告诉误入者:“Run Away, run away ”因It’s not so glamorous at all.”在这里,乐曲的嘈杂表演和内心的宁静诉求以南辕北辙的形式达到内容上的融洽。
<<Salvation>>
时间上的短小精悍并不影响它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完整性。这一首歌,劝阻少年吸毒,并且以珠玑字句提出了青少年吸毒的大多数真实原因。表现方式也一活泼明朗的风格为主。“Inject your soul with liberty , it’s free, it’s free”这简短的满不在乎的句子,其意义却是丰富的:“inject”一词是“注射”之意利用此等双关语,一方面喻毒品吸食方式中的静脉注射,达到风趣之感,另一方面,以“注射”这种非自然的借外力强制方式获得自由解放,表明青春期的判逆性,同时予以此方式以戏谑。然而,此等戏谑到此还未平息,The Cranberries到此目标一转,直指父母做调侃:“To all parents with sleep ness night ,sleepness nights,tie your kids onto their beds,clean their heads!!”这是暴力教导方式的幽默化,对于吸毒事件的关注,The Cranberries倒是跳出“只求过于当事者”的思维牢笼,将此时间用一根不断的线牵了起来,表明恶果发生的复杂性。一首歌曲下来,真的是很公正地让我们看到了无辜者缺席的局面。
<<When You Are Gone>>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歌声在头脑中营造的酒吧里手握老式麦克风摇摆歌唱的氛围。可以想像,一盏幽蓝灯光照在Dolores头顶,像瀑布在Dolores的周身散开,舞台下,圆桌旁围坐的人各手执啤酒咖啡,静心聆听,歌声在暗淡得有些深蓝的空气里伴氤氲而起的烟雾迟缓地摇摆于几近凝滞的时光中。这种头脑停滞于时间的出入,只等一种不要思考的体验穿梭而过的机会又有几次呢?不多,就这么一次。
<<Free To Decide>>
这首歌一如它的名字,洒脱得够彻底,Dolores的嗓音在沙漠里歌唱,就好比狂沙蔓延,不受拘束地走到每一个角落。只是,既然有了自由,为何又要做抉择呢?Free To Decide,Free To Decide,原以为从一个框里振臂而出,却不知有一个更大的框,我们永远也逃不脱。“抉择“前“自由”的定语只是让局限的“A,B,C”选择支多出一个“D”的可能项。生活,依旧得在“选择他妈的电视,冰箱,工作”的过程中被套上隐形的枷锁。Dolores无拘地高唱:“to hell with your narrow mind”“You should leave your life behind”,教我们脱离个人情调地关注这个有伤的世界,倒像是一个最无奈的选择。唯有这种方式,我们的渺小能被微缩。
<<War Child>>
生命与光荣,究竟哪个重要?如果两者只可互为代价地取其一,又该如何?The Cranberries从战争切入,给了我自己的答案:所谓的政治上的光荣完全可与领土贪欲画上等号,而这愚蠢的光荣又终归是展硝烟散尽后的破旗,与四下里散落的灰烬一起代表失败的意义。
另外,乐声上的大气势造就了一份战争后的悲怆感。
<<Forever Yellow Skies>>
Dolores最淳朴无华的声音在这里展露无遗,完全没有玩弄技巧的成分。鼓音主导的快节奏让人脚掌发痒。
<<The Rebels>>:
Dolores的个人秀。这首歌在慢快间起伏,高低间飘移。忽得一瞬,Dolores便把浅吟低唱抬到放声高歌的层度,快慢节奏的转换也是游刃有余。
整首歌是一段对“青葱”岁月的追怀,那段岁月,形式上的叛逆不羁只是追寻自我方向的模式,快乐依旧在那段过往里扮演着主题曲。而挥手告别后,一切倒扭曲起来,激战不堪的影子从未停过。这样的现实裹胁着每个“我”,把“我们”从“the rebels of the rebel scene”的时空拖入the rebels的境遇,真的是,一回首,物我两相移,今朝昨日异地。
<<Intermission>>:
先开始是一阵不安跃动的音符于左耳,右耳间跳动,后边响起的悦耳 声音让人响起旋转木马的趣味。
<<I just shot John Lennon>>:
The Cranberries的反表现方式的延续。在整张专辑里,惟有此首歌曲在怀念已逝者方面采用了活跃的曲调。按着已成的定式思维,我们本应期望这样的主题该配以类似<<Dying in the sun>>的忧郁曲调,达到让人“涕泣零若雨”的悲情效果。然而,大的悲伤早已超越了眼泪所能表达的范围。这里的悲伤大约是悲痛尽头的物极必反。
<<Electric Blue>>:
它的瑰丽在于将我抛入了对于中世纪的奇妙幻想。开头的几阵浑厚的钟声和类似宗教圣歌的庄严气氛都显示出森林深处的神秘感。
<<I’m still remembering>>:
专辑里最明净的眼睛。岁月冲得净忧伤,却冲不净思念。Kurt Cobain和 J.F.K.的离开剩下的是美好的猜测和零落的感怀。
好风长吟,好梦长圆。
<<Will you remember>>
这首歌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简单有趣。乐曲上的同一乐音的反复回旋和歌词上的同一句式的重复应用让一个女人的爱情痴迷症状跃然纸上。
<<Joe>>
Joe是Dolores去世的爷爷,想必是个慈眉善目的白胡子面色红润的老头。总是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日头西落时分,躺在一把摇椅上,抱着小小的Dolores,看夕阳如血。总是在秋日降临的时候,在金黄的麦田里,拉Dolores的小手,做稚趣的游戏。总是在每个冬日的寒夜里,围于炉火旁,想过去的往事。Dolores用白描勾画的Joe,在一片共通性描绘中,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每个人的Joe,化为一卷童年的图片,在一片记忆的海洋里湮没后被唤醒。
<<Cordell>>
Cordell是何许人也?这个歌词本身没有揭开的谜实际上也并不重要。极度感性化的抒情让歌曲本身的悦耳多了一些钻入心髓的感动。在“Cordell”的具体身份尚无法确定的情况下,真的可以把它作为专辑的主旨“To the faithful departed”献给每一个已经走在我们前面的人,然后在心中默许:“I hope you have gone to a better place”
<<Bosnia>>
这首歌里广博的音乐元素的和谐搭配让人惊叹。起先是悬于顶点的女高音,中间是摇滚的粗犷唱腔,后半部又有泰语式的童音伴唱,而尤为精彩的是歌末的几声音乐盒的单弦音乐,这小段音乐给了我极传神的想象性镜头:烈焰大火下破碎躺于地上独自鸣唱的音乐盒——战争经过的荒寥感和破坏力尽显无遗。歌曲末尾的交响式收尾点睛地让荒芜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