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忆罗忠镕
在罗忠镕80诞辰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罗先生没有直接教过我,但是,我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能感觉到罗先生在前面无形引路的影子。
1948年,一批解放区的歌曲传到解放前夕的北京,“你是灯塔……”“看!我们……”等等,其中一些歌,因为我听不懂歌词或记不住旋律——那时我还不到五岁,在北师大二附小上幼儿园——我都不能完整记得了。只有一首“山那边呦好地方……年年不会闹饥荒。”我至今能全部背唱,这是我一生中第一首能完整唱下来的歌曲。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它的作者叫做罗忠镕。
1958年,我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罗先生的《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由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演出,而且很快就出版了唱片和总谱。这是一首不同于勃拉姆斯、不同于柴科夫斯基、也不同于肖斯塔科维奇的中国式庆典序曲。那欢快的主部、宽广的副部和描绘劳动场面的段落,刻画了“大跃进”时代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描绘了当时首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家园的壮丽图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在庆祝国庆10周年的时候,中央乐团演出了罗先生的第一交响曲《浣溪沙》。那时,我刚刚从长笛转学作曲。这部交响乐给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主部主题从是那首内蒙民歌“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延伸出来的。这个民歌旋律,马思聪先生在《回旋曲》里曾经以小提琴的明亮音色展现成一个欢快的舞曲型主题。而罗先生的这个主部,通过力度、速度的改变和铜管的强烈音响,刻画的却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的中国大地上,人民发出的呐喊和在痛苦中挣扎的形象。在第一次主题陈述后,那个二、三混合拍子的由模进和音程扩展组成的连接乐句,最后以七度跳进引入主题第二次属调陈述,我至今引为从民歌主题扩展旋律的重要典范。而与扬抑格主部相对比的抑扬格副部,以五度上行的跳进同反向下行的四度、三度构成的对比式乐段,则是在后来中国的交响乐作品中难得听到的宽广深厚的优秀旋律。
那时,罗先生还有一首精致的《小奏鸣曲》被广泛演奏和广泛研究。它既不同于库劳小奏鸣曲那样的简易练习曲风格,也不同于拉威尔小奏鸣曲那样的印象派风格。这首规模不大的钢琴作品,以充满西北民歌风韵的欢快旋律、七声音阶和五声音阶相混合的独特调式、以调式交替方式推进的精彩转调和既有动力又有色彩的和声语言,给作曲学子以很大启迪。当时,在作曲系学生中兴起一股仿效这首作品的小奏鸣曲热。其中,王立平的同一体裁的作品可以说是步其后尘的佳作。
后来一段时间,罗先生的名字在音乐会上出现的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所谓“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几部大型作品,包括“文革”中的交响音乐《沙家浜》,都有罗先生的心血在其中。
文革过后,罗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音乐基础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技法和新的风格。一曲《涉江采芙蓉》,开创了12音技法同中国调式风格相结合的先河,后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所谓“四个三音组”“三个四音组”等12音写作术语,本源就是罗先生的这首短短的艺术歌曲。一曲以中国古诗词和古曲为素材的为弦乐和古筝而作的《暗香》,那超凡脱俗,新颖独特的音响结构,既是中西乐器点线音色结合的范例,又是调性音乐和无调性音乐纵向结合的范例,曾给我和我们许多人的室内乐创作以深刻的影响。罗先生的第二四重奏,不仅将“十番锣鼓”中的节拍、节奏序列化,还将“十番锣鼓”的打击乐音色排列为弦乐音色序列,使这个作品成为具有中国民间音乐特色的整体序列音乐。罗先生的这些多方面的探索,对于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所起的推动作用是积极而有效的。
罗先生以准确生动的译笔翻译了大量西方作曲理论著作。特别是兴德米特的两本书——简洁扼要的《传统和声学教程》,以声学物理和音乐创作实践为基础的《作曲技法》——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他主编的《现代音乐辞典》,近几年更成为一本适时的工具书。
适逢罗忠镕先生80大寿,谨祝在我一生的各个阶段都给予我教益的罗先生身体健康。
鲍元恺 2005年4月2日
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罗先生没有直接教过我,但是,我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能感觉到罗先生在前面无形引路的影子。
1948年,一批解放区的歌曲传到解放前夕的北京,“你是灯塔……”“看!我们……”等等,其中一些歌,因为我听不懂歌词或记不住旋律——那时我还不到五岁,在北师大二附小上幼儿园——我都不能完整记得了。只有一首“山那边呦好地方……年年不会闹饥荒。”我至今能全部背唱,这是我一生中第一首能完整唱下来的歌曲。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它的作者叫做罗忠镕。
1958年,我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罗先生的《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由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演出,而且很快就出版了唱片和总谱。这是一首不同于勃拉姆斯、不同于柴科夫斯基、也不同于肖斯塔科维奇的中国式庆典序曲。那欢快的主部、宽广的副部和描绘劳动场面的段落,刻画了“大跃进”时代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描绘了当时首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家园的壮丽图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在庆祝国庆10周年的时候,中央乐团演出了罗先生的第一交响曲《浣溪沙》。那时,我刚刚从长笛转学作曲。这部交响乐给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主部主题从是那首内蒙民歌“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延伸出来的。这个民歌旋律,马思聪先生在《回旋曲》里曾经以小提琴的明亮音色展现成一个欢快的舞曲型主题。而罗先生的这个主部,通过力度、速度的改变和铜管的强烈音响,刻画的却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的中国大地上,人民发出的呐喊和在痛苦中挣扎的形象。在第一次主题陈述后,那个二、三混合拍子的由模进和音程扩展组成的连接乐句,最后以七度跳进引入主题第二次属调陈述,我至今引为从民歌主题扩展旋律的重要典范。而与扬抑格主部相对比的抑扬格副部,以五度上行的跳进同反向下行的四度、三度构成的对比式乐段,则是在后来中国的交响乐作品中难得听到的宽广深厚的优秀旋律。
那时,罗先生还有一首精致的《小奏鸣曲》被广泛演奏和广泛研究。它既不同于库劳小奏鸣曲那样的简易练习曲风格,也不同于拉威尔小奏鸣曲那样的印象派风格。这首规模不大的钢琴作品,以充满西北民歌风韵的欢快旋律、七声音阶和五声音阶相混合的独特调式、以调式交替方式推进的精彩转调和既有动力又有色彩的和声语言,给作曲学子以很大启迪。当时,在作曲系学生中兴起一股仿效这首作品的小奏鸣曲热。其中,王立平的同一体裁的作品可以说是步其后尘的佳作。
后来一段时间,罗先生的名字在音乐会上出现的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所谓“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几部大型作品,包括“文革”中的交响音乐《沙家浜》,都有罗先生的心血在其中。
文革过后,罗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西音乐基础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技法和新的风格。一曲《涉江采芙蓉》,开创了12音技法同中国调式风格相结合的先河,后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所谓“四个三音组”“三个四音组”等12音写作术语,本源就是罗先生的这首短短的艺术歌曲。一曲以中国古诗词和古曲为素材的为弦乐和古筝而作的《暗香》,那超凡脱俗,新颖独特的音响结构,既是中西乐器点线音色结合的范例,又是调性音乐和无调性音乐纵向结合的范例,曾给我和我们许多人的室内乐创作以深刻的影响。罗先生的第二四重奏,不仅将“十番锣鼓”中的节拍、节奏序列化,还将“十番锣鼓”的打击乐音色排列为弦乐音色序列,使这个作品成为具有中国民间音乐特色的整体序列音乐。罗先生的这些多方面的探索,对于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所起的推动作用是积极而有效的。
罗先生以准确生动的译笔翻译了大量西方作曲理论著作。特别是兴德米特的两本书——简洁扼要的《传统和声学教程》,以声学物理和音乐创作实践为基础的《作曲技法》——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他主编的《现代音乐辞典》,近几年更成为一本适时的工具书。
适逢罗忠镕先生80大寿,谨祝在我一生的各个阶段都给予我教益的罗先生身体健康。
鲍元恺 200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