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
罗忠镕1924年生于四川三台县,自幼爱好川剧和民间音乐,幼年丧父的他在小学期间便表现出了对于音乐的浓厚兴趣和极高天赋。1942年,在母亲的支持下,读完高中一年级的罗忠镕便进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后又考入抗战期间落脚重庆的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随校前往上海。
在上海,他遇到了刚刚归国的德国作曲大师兴德米特的得意弟子谭小麟教授。罗忠镕和谭小麟师生都很欣赏对方,可惜正当谭教授准备重点培养他时,却不幸病故了。与谭小麟短暂的学习经历根本性地改变了罗忠镕的人生,从此罗忠镕彻底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并使罗忠镕很早就接触到现代音乐——这在当时中国是很罕见也很幸运的。1949年罗忠镕又随丁善德学习对位法,其余作曲理论与技术均为自修,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
1947年罗先生的处女作《山那边哟好地方》被唱遍全国。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1958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作品《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1958-59年又写出第一交响曲《浣溪沙》,1960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兼授作曲课。文革时著名的交响合唱《沙家浜》主要就出自当时正受到政治打击的罗先生笔下,当时的工作组还说“他有一技之长,反正废物利用吧”——这句大言不惭的把无耻与无知发挥到极致的话值得所有中国人深刻反省。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在乐队作品的写作中对各种音色的调配显得胸有成竹,并逐渐形成了他个人在配器方面的特色。后人评价其作品为:“无论是交响大作,还是室内精品,无不以色彩见长,以凝练取胜。”即使在失去人身自由时,罗先生仍抓住一切机会执著地研习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最后终于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理论。
1985年至今罗忠镕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85年获联邦德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金赴西柏林讲学并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88年赴纽约出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海峡两岸作曲家座谈会”。
作曲家鲍元恺说:“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唱片监制、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说:“在音院上课期间,一些学生交的作业是潦草的手稿,每次,对这些草稿,罗忠镕先生都输入电脑,重新整理打印出来,并认真加以批改。”这必将令当下许多一年不上一次课、修改学生的作品自己去挣钱的作曲家和音乐教师汗颜。
罗先生师为人表,著作等身。主要作品有:
管弦乐:交响曲两部(第一交响曲《浣溪沙》、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交响序曲两部(《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等)、交响诗五部(《江姐》、《保卫延安》、《雷锋》等)、交响组曲四部(《洪湖赤卫队》、《四川组曲》、《内蒙古组曲》等)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三部、管乐五重奏、原号与钢琴奏鸣曲、弦乐队曲《弦乐三章》、古琴与室内乐《琴韵》等
钢琴:小奏鸣曲三首、《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两套等
声乐:艺术歌曲三十余首、合唱曲与民歌改编多首
民族乐队:《春江花月夜》(改编)、《海青拿天鹅》
舞蹈音乐:《孔雀舞》、《长虹颂》
电影音乐:《停战以后》等
原著:《作曲初步练习》及学术论文若干
译著:Paul Hindemith《传统和声学》、《作曲技法》、George Perle《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Charles Wuorinen《简明作曲法》、Allen Forte《〈春之祭〉的和声组织》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舞蹈音乐《孔雀舞》分别获1955年、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合唱曲《十里长街送总理》获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一等奖;管弦乐《广东民间乐曲三首》、《管乐五重奏》于1981年在全国评奖中分获优良奖和创作二等奖;交响诗《暗香——为筝与乐队》在1994年全国第八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比中获二等奖。1992年,罗先生的《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被提名载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在上海,他遇到了刚刚归国的德国作曲大师兴德米特的得意弟子谭小麟教授。罗忠镕和谭小麟师生都很欣赏对方,可惜正当谭教授准备重点培养他时,却不幸病故了。与谭小麟短暂的学习经历根本性地改变了罗忠镕的人生,从此罗忠镕彻底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并使罗忠镕很早就接触到现代音乐——这在当时中国是很罕见也很幸运的。1949年罗忠镕又随丁善德学习对位法,其余作曲理论与技术均为自修,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学。
1947年罗先生的处女作《山那边哟好地方》被唱遍全国。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1958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作品《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1958-59年又写出第一交响曲《浣溪沙》,1960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兼授作曲课。文革时著名的交响合唱《沙家浜》主要就出自当时正受到政治打击的罗先生笔下,当时的工作组还说“他有一技之长,反正废物利用吧”——这句大言不惭的把无耻与无知发挥到极致的话值得所有中国人深刻反省。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在乐队作品的写作中对各种音色的调配显得胸有成竹,并逐渐形成了他个人在配器方面的特色。后人评价其作品为:“无论是交响大作,还是室内精品,无不以色彩见长,以凝练取胜。”即使在失去人身自由时,罗先生仍抓住一切机会执著地研习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最后终于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理论。
1985年至今罗忠镕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85年获联邦德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金赴西柏林讲学并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988年赴纽约出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海峡两岸作曲家座谈会”。
作曲家鲍元恺说:“我们这一代作曲学子,恐怕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过罗忠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唱片监制、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说:“在音院上课期间,一些学生交的作业是潦草的手稿,每次,对这些草稿,罗忠镕先生都输入电脑,重新整理打印出来,并认真加以批改。”这必将令当下许多一年不上一次课、修改学生的作品自己去挣钱的作曲家和音乐教师汗颜。
罗先生师为人表,著作等身。主要作品有:
管弦乐:交响曲两部(第一交响曲《浣溪沙》、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交响序曲两部(《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等)、交响诗五部(《江姐》、《保卫延安》、《雷锋》等)、交响组曲四部(《洪湖赤卫队》、《四川组曲》、《内蒙古组曲》等)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三部、管乐五重奏、原号与钢琴奏鸣曲、弦乐队曲《弦乐三章》、古琴与室内乐《琴韵》等
钢琴:小奏鸣曲三首、《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两套等
声乐:艺术歌曲三十余首、合唱曲与民歌改编多首
民族乐队:《春江花月夜》(改编)、《海青拿天鹅》
舞蹈音乐:《孔雀舞》、《长虹颂》
电影音乐:《停战以后》等
原著:《作曲初步练习》及学术论文若干
译著:Paul Hindemith《传统和声学》、《作曲技法》、George Perle《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Charles Wuorinen《简明作曲法》、Allen Forte《〈春之祭〉的和声组织》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舞蹈音乐《孔雀舞》分别获1955年、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合唱曲《十里长街送总理》获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一等奖;管弦乐《广东民间乐曲三首》、《管乐五重奏》于1981年在全国评奖中分获优良奖和创作二等奖;交响诗《暗香——为筝与乐队》在1994年全国第八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比中获二等奖。1992年,罗先生的《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被提名载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