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毛不易
几个月后再听,我对毛不易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坦白来讲我是不喜欢这张专辑的。制作思路传统保守(或者说难听点,过时,老土),作曲整体乏善可陈,作词则老气横秋,难以相信出自一位年仅24的大好青年之手。
专辑同名曲是最能让我共情的,全专最清新沁人的旋律,平铺直叙歌颂平淡生活之美好,听来春风满面,是不错的开头。然而之后的曲目就完全陷入了一种令人尴尬的拧巴状态。你能在任何一张民谣专辑里听到的原声吉他与沉闷鼓点,味同嚼蜡的钢琴弦乐,无比恶俗的曼陀罗铃和手风琴(是吗),三弦的不当使用,最后这张专辑听起来过于单薄和接地气,毫无创意与辨识度,仿佛漫步在各地随处可见的人造商业古街,听着像随便谁谁谁做出来的歌。这同样是制作的失败。李健完全没有帮毛不易正确踏入流行乐的门,他自己专辑的编曲会比这张饱满、pop得多。(虽然貌似他本身也不是做纯粹流行的?毛不易这张也完全是按国内普通民谣的思路在做。)当然这也可能和毛不易自身的偏好和嗓音条件有关。唯一能让你觉得在21世纪的,是那首勉强算有趣的(额,充满屌丝气息的)《假如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但也完全不能算新潮。
歌词的问题倒不在于滥用排比或者用词老派。相反,在能共情的基础上,或许会发现歌词细腻温情,恬淡动人。谁不羡慕《平凡的一天》中的生活状态呢?然而对于一二线城市青年来说这简直是奢望。但正从这里我开始想,或许毛不易代表着的正是那些在一二线城市缺失的声音:城市青年们避之不及的所谓“下沉市场”。我之前一直觉得94年的毛不易写出这种歌过于老气,但这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点。毛不易原本职业是普通的(男)护士,若不是坚持音乐爱好最后爆红,可能他真会如自己所唱,平淡地过完毫不起眼的一生。但万幸他对音乐的热爱没有让他消失在时代的阴影里。这从他的歌里可以听出来:有对平凡的妥协谅解(废话谁不是呢),也没有丧失一些些让他走出来的辛酸与不甘。这样说似乎带着一种城市青年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但也确实说明了为何毛不易能吸引到一大批忠实走心的听众,却同时在代表城市文青口味的豆瓣遇冷。
同样写城镇化进程中失落与不适,他会去捕捉“广场舞”“柏油路”“砖头”“柴火”这类意象,这很真实,却更贴近文青眼中的城乡结合部气质。事实上文青们似乎并不齿于关注这些半城市化的表露,他们通常喜爱更“雅”一点的都市无属性(也即,无个性)文本,致于纯粹形而上维度;或者追捧完全的后现代工业风,塞博朋克就是他们心头好;抑或投身更“俗”的乡土文化,从更具辨识度的根源气质中寻找归属,以彰显城乡冲突与张力。
写情感时,“列车”“铁道”“老树”组成了他的空间体系概念,他坚守着等那个人回来,只因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但一二线城市青年早已迈过这般纯真年代,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狗血脑洞开出银河系的都市抓马。毛不易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啊,君不见蔡徐坤魅惑吟唱“You can be my girlfriend”邀请你一起be “Young and Rich”,凡凡在十一月的大雨里miss他的Shawty,而张艺兴在摇上奔驰车窗玩欲擒故纵的把戏。相比起来,毛不易式的痴情坚守实在也过于无趣,或许最好的待遇也不过被框进黑白剪影,停留于人们对八九十年代的文艺想象中。
专辑从头到尾透露着属于县城文化的保守姿态,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豆瓣青年会觉得《消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病呻吟。毛不易歌唱的是选择留在三四线的生活,而这在一二线显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眼中三四线意味着逃离北上广,意味着安逸平稳,是想却不能回的桃源,有何愁可消?有何平凡可叹?但或许,确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感到喜怒哀乐被毛不易生动精准地刻画着,因而也为之感动着;而对于一二线居民来说,这一切都仅只存在于这些他们不愿欣赏的歌曲中。
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毛不易。尽管旋律创作略显老气,但却赢在了悦耳度,从而可能具有较高的流行价值。另外,在这张专辑和《我是唱作人》中的表现已经证明他是个笔触和心思都足够细腻灵敏的创作者。相比起吞噬大量资源却毫无建树的流量明星,他是在忠实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的,尽管不是一些人乐见、想要的生活,这已足以保障他的价值。但现在他已经踏入最多诱惑最多闪亮也最多暗影的娱乐圈,所以我反而很期待他在里面浸润后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个意义上他或许有潜力成为成功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