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与孤高

近日听了钢琴怪杰古尔德演奏的贝多芬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汉莫克拉维亚”(即锥子键琴)。这部作品本身就带点怪异,用后现代说法,又是典型的“宏大叙事”作品,与现代忙碌浮躁的生活状态并不相符,而这位将毕生献给音乐的“艺术圣徒”的演奏则更显出其卓然不群。其实在古尔德的整体风格中一直有股离经叛道、随心所欲和狂放不羁的色彩,这个特点似乎正与晚年贝多芬的创作特点相契合,所以这个演绎虽然也很怪,但并不像他的莫扎特那样显得突兀。印象中许多钢琴家所用传统浪漫手法往往难以表现这个特征:肯普夫正襟危坐,所以字正腔圆,科瓦塞维奇或跌宕或轻柔,有时却稍嫌不自然,阿劳沉稳沉思,但过分含蓄内敛,给人咬文嚼字之感,塞尔金的琴音空灵透彻,但总缺乏几分火气和傲气……或许也正是因为不同演绎者自身风格的差异而造就了音乐诠释魅力的无穷无尽。
听这首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时感慨颇多,觉得音乐情绪变化十分突然,时而又显得有点乖张,最深的印象是在主题的行进中柔情与孤高每每交织出现:前者往往以缱绻不尽的优美旋律展现感人的情怀,沧桑阅尽而痴心未改,或许还夹杂着几许回忆、几许忧愁、几许沉痛,对岁月流逝的黯然;后者则常借助于古老的复调形式显示其一如既往的睥睨尘世、卓然不凡,在这老年的孤高背后分明掩藏着强烈的寂寞与伤感。这两种情绪又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牵制,互相作用,结成一种特有的朦胧境界,深邃而悠远,或许是在一生奋斗后偶尔的疲倦,又或许是沧桑阅尽后的某种超越。正如保罗•亨利•朗在其巨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所说,“他用几小节就能像闪电一样铭照灵魂深处,他能够把最复杂的精神状态绝无仅有的集中反映出来。”尤其是凄美的柔板,实在是世间最感人肺腑的乐章之一,听后即萦绕心头,使人沉湎不已。
此前总是重复、机械、孤立地听交响乐,煞有介事地去学别人版本比较,其实早就失却了那份对音乐原初的感动。旋律可以熟背,版本堆积如山,但感觉离音乐本身却越来越远。现在突然发现贝多芬最伟大的远不止其交响曲,还应有体现其一生灵魂脉络与追寻痕迹的奏鸣曲和四重奏,如果交响曲更多体现贝多芬伟岸深邃的一面,则这两个部分除了雄浑博大也有轻灵淡雅,有时似乎还更深刻,更令人沉醉。
贝多芬的晚年作品似乎经常用复调,却与巴赫有很大不同。巴赫仿佛带有先验的宗教色彩,所以好像一直在肃穆的天堂或者宇宙中,那种崇高与庄严正如同独自迈入古老斑驳的教堂后,时空在不停交错最终消逝后的永恒感,这份永恒过滤了世间所有的喧嚣,在复调的音乐声中能逐渐感到静谧与安详,感到某种不同于人世的极致。而贝多芬则不同,他的路程是凡人生活的轨迹,有清新纯洁的幻想,也有不安的紧张和骚动;有对生活的困惑和不满,也有强大意志力的咆哮,他的音乐充满人间的七情六欲,和人生之旅相吻合,而赋格是最严格的音乐体裁,一生革命突破,追求个性自由的贝多芬在他晚年最后的作品中反而回到这个古老的形式,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深思。据说贝多芬很喜欢亨德尔,我想也许这是因为亨德尔也有着与巴赫截然不同的世俗色彩吧,亨德尔的音乐生动瑰丽从不说教,贝多芬似乎也无意在音乐中展示宗教理念,因此他的柔情与孤高有时反而更显得亲切动人。勃拉姆斯说,“贝多芬从来没有像在他的个性强烈和想象力丰富的最后几首奏鸣曲和四重奏曲中那样斯巴达式严格遵守音乐形式的法则”。这是否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
所以通过孤高柔情和复调都体现着贝多芬晚年激越后的超拔,尽管其中仍然带有先前的桀骜不驯,有时又冒出几分老人的火气和乖戾,但这个远离尘嚣的超拔中并没有太大的信仰色彩,也正因如此而显得格外丰富动人。
有本书曾把独特的钢琴家古尔德形容为“孤独与超越”的艺术圣徒,我想也许正是这份孤独和超越,使得古尔德与贝多芬在瞬间的灵感中相通,从而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由美走向崇高的境界。岁月流逝,经典永存,我想,无论浮躁生活中人们将如何缺乏本真的感动,终有那一刻,所有曾经痛苦与挣扎的心灵,所有追求更深刻人生体验的灵魂,都将从这部宏大丰富的作品中得到震撼、共鸣和解脱。
听这首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时感慨颇多,觉得音乐情绪变化十分突然,时而又显得有点乖张,最深的印象是在主题的行进中柔情与孤高每每交织出现:前者往往以缱绻不尽的优美旋律展现感人的情怀,沧桑阅尽而痴心未改,或许还夹杂着几许回忆、几许忧愁、几许沉痛,对岁月流逝的黯然;后者则常借助于古老的复调形式显示其一如既往的睥睨尘世、卓然不凡,在这老年的孤高背后分明掩藏着强烈的寂寞与伤感。这两种情绪又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牵制,互相作用,结成一种特有的朦胧境界,深邃而悠远,或许是在一生奋斗后偶尔的疲倦,又或许是沧桑阅尽后的某种超越。正如保罗•亨利•朗在其巨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所说,“他用几小节就能像闪电一样铭照灵魂深处,他能够把最复杂的精神状态绝无仅有的集中反映出来。”尤其是凄美的柔板,实在是世间最感人肺腑的乐章之一,听后即萦绕心头,使人沉湎不已。
此前总是重复、机械、孤立地听交响乐,煞有介事地去学别人版本比较,其实早就失却了那份对音乐原初的感动。旋律可以熟背,版本堆积如山,但感觉离音乐本身却越来越远。现在突然发现贝多芬最伟大的远不止其交响曲,还应有体现其一生灵魂脉络与追寻痕迹的奏鸣曲和四重奏,如果交响曲更多体现贝多芬伟岸深邃的一面,则这两个部分除了雄浑博大也有轻灵淡雅,有时似乎还更深刻,更令人沉醉。
贝多芬的晚年作品似乎经常用复调,却与巴赫有很大不同。巴赫仿佛带有先验的宗教色彩,所以好像一直在肃穆的天堂或者宇宙中,那种崇高与庄严正如同独自迈入古老斑驳的教堂后,时空在不停交错最终消逝后的永恒感,这份永恒过滤了世间所有的喧嚣,在复调的音乐声中能逐渐感到静谧与安详,感到某种不同于人世的极致。而贝多芬则不同,他的路程是凡人生活的轨迹,有清新纯洁的幻想,也有不安的紧张和骚动;有对生活的困惑和不满,也有强大意志力的咆哮,他的音乐充满人间的七情六欲,和人生之旅相吻合,而赋格是最严格的音乐体裁,一生革命突破,追求个性自由的贝多芬在他晚年最后的作品中反而回到这个古老的形式,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深思。据说贝多芬很喜欢亨德尔,我想也许这是因为亨德尔也有着与巴赫截然不同的世俗色彩吧,亨德尔的音乐生动瑰丽从不说教,贝多芬似乎也无意在音乐中展示宗教理念,因此他的柔情与孤高有时反而更显得亲切动人。勃拉姆斯说,“贝多芬从来没有像在他的个性强烈和想象力丰富的最后几首奏鸣曲和四重奏曲中那样斯巴达式严格遵守音乐形式的法则”。这是否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
所以通过孤高柔情和复调都体现着贝多芬晚年激越后的超拔,尽管其中仍然带有先前的桀骜不驯,有时又冒出几分老人的火气和乖戾,但这个远离尘嚣的超拔中并没有太大的信仰色彩,也正因如此而显得格外丰富动人。
有本书曾把独特的钢琴家古尔德形容为“孤独与超越”的艺术圣徒,我想也许正是这份孤独和超越,使得古尔德与贝多芬在瞬间的灵感中相通,从而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由美走向崇高的境界。岁月流逝,经典永存,我想,无论浮躁生活中人们将如何缺乏本真的感动,终有那一刻,所有曾经痛苦与挣扎的心灵,所有追求更深刻人生体验的灵魂,都将从这部宏大丰富的作品中得到震撼、共鸣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