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铁通向何处?音乐有无尽头?Kraftwerk带来的启示
文章刊登自《黑胶图书馆》,转载请标明出处
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中国,一片勃勃生机,当年即恢复高考,下一年将迎来具有重要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将中国送入新纪年。四个西德年青人感叹中国即将强大,成为霸主。为激励欧洲人,四人于1977年以Kraftwerk为名发布了《Trans Europe Express》(欧洲高铁),希望借由高铁让欧洲人建立共同价值观。
开头皮一下,但《Trans Europe Express》的出现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庆祝高铁通车。由于一经发布就获得空前关注,销量极好,导致后来Kraftwerk又再次发行了《欧洲高铁》的英文版,毕竟英文是国际语言,受惠听众更多。但不管是哪个版本,毫无疑问《欧洲高铁》在当时都是一张炙手可热的专辑。
Kraftwerk 的核心成员 Florian Schneider 和 Ralf Hutter 首次相遇时还是西德一所古典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俩起初在一个叫 The Organization 的五人乐队里,1970年乐队发行了专辑 《Tone Float》。接着 Schneider 和 Hutter 就解散了 Organisation,重新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命名为 Kraftwerk(中文意思是“发电站”),开始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室(后来被称为“King Klang”)里制作起了音乐,沉浸在他们用最简单的电子技术所创作的还不是很成熟的音乐中。乐队在70年代红及欧洲,带来了新的“电子艺术”,而同时也让世界见识了严肃而古板的德国人的“酸泡菜”摇滚,《欧洲高铁》中的音乐带有明显的舞曲风格,这也是由于电子的刚刚成型,而有着浪漫古典气息的德国摇滚也受了欧洲传统音乐的较大影响,让人听后回味无穷。
这张被后世公认为最伟大的电子音乐唱片似乎带着一种浓重的预示性,就连歌名都是如此,比如专辑首曲《Europe Endless》欧洲无尽头,1976年3月,名为TEE(Trans-Europe Express)的欧洲快车诞生了,和国内的高铁一样,那时的TEE将欧洲诸国的距离拉近,随之而来的是密集的高速铁路网贯穿纵横的新的欧洲大陆。从此欧洲确实就是无尽头了。
再看看《The Hall Of Mirrors》,镜厅是法国凡尔赛宫里最奢华的宫殿,一直以来被誉为法国王室的瑰宝,无数面巨大的铜镜反射着从后花园映进的光芒,这里是路易王朝接见各国使节时专用的宫殿。这里Kraftwerk是否在玩着一些极简式的音符游戏呢?整首曲子仿佛也预示着电子科技的潮流要到来了。
《Franz Schubert》已经把这种电子化的预示发展到极致,歌曲名字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古典音乐家——Franz Schubert。这多少让人想起Pierre Henry那张著名的《La 10ème symphonie de Beethoven》,两者都是运用电子音乐玩味古典。Kraftwerk用极为简单的方式塑造出了一种稀薄的交响感,加之一直反复复念出的“TransEurope Express”,让听感有些诡异。
专辑通篇都是极简主义,电子鼓点在整张专辑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那首《Showroom Dummies》把电子鼓点运用到了极致。《Metal on Metal》的电子鼓点更加复杂,除了Loop鼓点贯穿全曲,一种打铁式的多重交叉鼓点也徘徊在整首曲子中。《Franz Schubert》是《Metal on Metal》的延续,似乎是在进一步激励这种有秩序的错乱。
专辑中另一个特色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合成器模拟声音,以及键盘的运用。比如《Europe Endless》以及《The Hall Of Mirrors》,他们在其中运用一些反复和错位的技巧,使得整体听感会有些迷幻。整张专辑的编曲也是非常出色的,从之前的两张专辑取得成功到这张革命性的《欧洲高铁》,Kraftwerk一直都处于一个次时代的巅峰中。
今天我们不再讨论它在电子音乐/流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只是作为在今天依然能整张循环的好唱片推荐给大家。在夜完的现代建筑丛林穿梭,耳机里播放着《TransEurope Express》,感受到一种科技复兴的意味。人类被科技世界包围,游走其中。
“尽头”还远未到达,科技又将带我们通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