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月朦胧鸟朦胧》:乐坛“朦胧派”的另类表达

如果乐坛也如文坛有“朦胧派”,那么似乎没有人比于朦胧更适合成为这个派系的歌手了。人如其名自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他最新翻唱的单曲《月朦胧鸟朦胧》则更加深了人们对他“朦胧”的印象。

作为琼瑶影视音乐中很耳熟能详的一首作品,《月朦胧鸟朦胧》由琼瑶作词。如果单从文本来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有“朦胧诗派”特点的作品,于朦胧选择这首歌的寓意不言自明。
而从演唱来说,这首歌至少有许茹芸、黑鸭子等的经典版本,前者“芸式唱腔”的气韵悠然和后者的轻盈婉转,几乎成为了这首歌的固定表达方式。这也让人听到于朦胧的版本时有点惊讶,他的确打破了这首歌演绎的经典范式,而形成自己的某种另类表达。
比如,于朦胧在唱这首歌时,其实有点摒弃一些过多的修饰,一开口即是声音本色的直接呈现,包括声线的略微沙哑、真假相混的鼻音都是这样,而听不到大多数人唱这首歌时,以缠绵的气息对歌曲进行的过多修饰。
其实,这也似乎是抓到了演唱这首歌的某种重点,因为在经典的许茹芸等的版本中,她们也都是选择了自己最为本真的声音状态去演绎这首歌,以自己的特点去诠释这首看上去简单的旋律,而非是矫揉造作,也因此才能让歌曲有了更多人歌一体、自然而然的气息。

当然,于朦胧的这个版本也有自己的私人特点。比如咬字很明显具有私人化的风格,在“但愿同入梦”的“入”字时,他的咬字发音偏向于“属”字,听起来有点像“但愿同属梦”。当然,这应该是歌手咬字习惯的无意为之,但听众听起来,倒也别有一番不一样的意味,形成一种有趣的文字上的有情趣的“意外”。

而刻意为之的是,与前作的中板节奏相比,于朦胧的版本完全放慢成一首慢板情歌。原作中演唱的跳跃部分,被于朦胧慢节奏的安静和静谧所代替,仿佛像一首有摇篮曲色彩的咏怀曲,降低了过多的“饱和度”,而变得更为安然,听觉上更为平顺。
跳跃的部分多呈现于编曲之上——复古音色效果的钢琴铺出夜色沉静的氛围,适时加入的弦乐织就了月光倾洒的华丽,吉他、贝斯和鼓组的隐隐交互则烘托出一丝流行民谣的味道——这首歌的编曲来自于台湾音乐人Andy安伟。即便只听同时发布的伴奏版本,也依然觉得声音画面诗意而明确。在此基础上加上歌手的人声,则更凸显了人声与器乐的相互烘托。

可以说,于朦胧版本的《月朦胧鸟朦胧》无论从人生演绎还是比编曲设置,都跳出了此前经典版本的演绎范式,但却同样具有舒适的听觉度,成为了于朦胧“朦胧派”音乐的一种另类,但又是一种不失情趣和美感的表达。(完)